新形势下的美丽乡村环境实践初探上海周浦镇界浜村美丽庭院
2021-03-31张玉祖
张玉祖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对现存的农业农村农民国计民生问题和生活环境问题,提出以实地民众诉求和生活场景需求为出发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合理统筹、特色挖掘、资源整合、二次利用、完善功能配套、美化环境的设计思路,探寻形成各成特色,城乡一体化,农村新面貌的项目实践试点。
一、周浦镇界浜村建设背景
1.项目背景资料
界浜村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东北部,2002年11月由原界浜村、窑墩村合并组成。界浜村境内东西向河道主要为六灶港、七灶港、八灶港、朱家浜、金银河等,南北向河道主要有西黄泥浜、界浜港等;其中,界浜港纵贯全村,南通七灶港,北入八灶港,全长1.5公里。全村主要交通道路为南北向的建设路,东西向的申瓦路、窑墩路。与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直线距离仅1公里且毗邻周浦花海,村子的基础建设也较为完备,现场调研的过程中,也能明显感觉村子之前有得到过景观提升或维护,但由于各种原因,场地的环境又逐渐趋于不佳的状态。
2018年初,浦东新区提出以“美丽庭院”建设为主题,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重要举措。浦东新区周浦镇政府将部分村子作为试点村,短时间内对其进行提升与改造。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又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改造”项目。
经过现场踏勘,主要场地问题归结为空间不足与功能不足两类。空间不足体现在建筑空间缺乏统一规划与景观功能空间的碎片化,功能不足体现在场地中人本思考的缺乏以及特色文化的体现。
2.美丽庭院概念
农户房前屋后或被建筑物包围的场地通称为农家庭院,农家庭院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的一种情愫表达。它可以被定义为衔接农户室内和室外的灰空间,性质多样,可以是硬质场地、菜地、绿化等。农家美丽庭院建设工作注重家园内外整洁、绿化装饰与家风文明,融整洁美、环保美、创意美、家风美、人文美于一体。
二、设计思路
近年,青壮年人口的流失,老少年和妇女的留守,民居的破败都成为乡村振兴项目的共性,乡村景观带有乡愁的特性,对故乡的牵挂,亲人的思念。如何给留守的人群一个舒适、有趣、不孤单的丰富生活空间或许比单纯的美化与提升环境更加有意义。如何通过设计给项目,让留守的居民感受到生活上的正向变化,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最终,通过走访场地,以空间分类的形式将场地的设计方向定义为一厅三院落,厅即为公共门户,给外人的第一印象;院落分为小庭院、中庭院、大庭院,小庭院即村民自家的院落美化设计;中庭院即为民户之间的宅间空间,作为小庭院间的串联节点;而大庭院将整个村子作为整体来考虑,已确保每一处的空间得到合理的功能分配,同时保证设计语言的整体性。
1.厅的设计
在厅的设计方面,考虑到在古典园林中,厅一般具有公共的特性,空间开敞、典雅、端庄,往往是游客第一印象的特殊记忆点。因此,在设计时,可以将原有路口区域的超大广告牌拆除,对场地的整理,植被空间优化,周边环境尺度关系的推敲,通过内部方案比对,最终以景墙的形式表现乡村特色,并赋予一定的乡村原色和文化特征,形成具有地域特性的入口村标。
2.小庭院的打造
村民的院落、房屋立面效果等较为个性化的空间,实则是村民最关心的关注点。对此,要在秉承不影响村民原有生活习惯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对院落的外围空间进行整理;而对于部分适合作为墙绘设计的建筑,则可选择贴合乡村的图案做立面美化,从而将村子的大氛围勾勒出来。
在现场踩点和方案落地过程中不难发现,部分村民沿街私家庭院原本缺少遮蔽,暴露在视野之中,缺少应有的隐私。针对此,设计可利用村标和竹篱笆,围合院落空间,让其既满足功能需求,又满足村子公共美化需求。
部分老宅独居村民的后院杂乱不堪,浪费了很好的景观视野。经过梳理,对此,可遵照“就地取材、废物利用”的原则,从而利用当地原生态的材料,将院子的视野和功能释放,使得私家庭院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过渡关系更加合理顺畅,既不影响私人空间功能使用的同时,亦能增加公共空间的作用。
3.中庭院的串联
将村民户与户之间的连接空间,其实质为项目的“中庭院”,通常包括菜地、道路或是一些连接的小空间。针对其中杂乱无序的部分,可以将其梳理干净,并整理出各类无序空间,同时赋予其类似室内活动场地、党建服务点功能,并通过村民公示得到民众支持,在间接意义上从顶层设计为村集体解决项目上集体公共空间难以腾出的难题。具体措施有:
(1)对于道路及两侧杂乱无章的景观、曾经无序造成垃圾未统一回收归类、菜地仅满足功能种植杂乱、房屋墙面年久失修等问题,通过梳理,可从视线引导角度,对原有沥青道路收边处理,围栏更新,菜地残余垃圾清理,村民房屋墙面翻新,让村子的轮廓更加清晰明朗。
(2)由于项目原有的景观长廊年久失修,且休闲休憩功能散失,且出于安全因素考虑已被围挡。对此,通过对功能和美观两方面出发,可以恢复场地原有的功能,并在景观手法上进行造景美化,重新进行场地整理,从而提升景观功能与美化设计,增加场地的活力。
(3)针对宅间院落出于长时间无人采理的状态。可以在设计上将景观不良处做美化处理,并设定一定的围挡,以防止场地被随意调整使用功能;同时,可以重新设计植物组团,增加墙面的彩绘建筑的美化,对村民户与户间存在荒废的老建筑内外进行整理后,重新将这些空间设计作为室内公共活动空间。
4.大庭院的设计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村子里现有的活动场地未能很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而在农村,破窗效应更为明显,一个公共区域如果没有被合理打造,很容易最终沦为“堆集场”,被堆放各种“舍不得扔”的东西。故而,在清理场地后,需尽可能让每一个公共空间都有相对应的使用功能与美学功能,且整体的调性与村子大环境一致,从而营造出一个村民集体的“大庭院”。具体的点有:
(1)村子的公共空间原本被垃圾和无序菜地粗暴霸占,综合村民使用需求后,将此处设计为小型休憩广场。
(2)原本公共健身区域被围挡,视野不佳,健身器材放置不合理,在拆除不必要围挡后,增加河道两侧护栏,释放景观空间。
(3)农村常出现的生活垃圾堆积,属于典型破窗效应。通过设计语言,传达场地美感,让村民不再把闲置空间作为堆积空间。
(4)河道端头原本被作为鸭舍及堆积建筑废料,浪费了周围芦苇地和河道对景。在协调鸭舍结构后,腾挪出的空间被设计为景观长廊,供村民日常聚集、休憩。
(5)进出村子的侧方通道原本被村民自行占用,杂乱无序,空间浪费严重。经过协调沟通,将公共区域恢复,并置入可供儿童和成人共同游乐的怀旧游乐区,同时将墙绘文化融入到场地空间,形成平面与立面一体的集平面、立面、空间、文化的四维景观。
三、参与性改造设计
在设计之初,相关设计人员与村委会领导达成一个共识,即被动获得的改变是最不容易被珍惜的。所以,本项目的改造,基于每一户村民都能参与的设想,设计了许多村民共建的内容,包括用村民家中的旧物改造成景观小品,既能把老一辈村民小时候玩的游戏情景再现、在公共区域设置共建墙,同时让每一个参与的村民都能留下自己的足迹。最终证实,该活动得到的认可超出了预期,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四、结语
通过以上系列设计手法和措施,该项目的设计目标突破了原有的设想,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这一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在政府牵头方、项目实施方、使用受益方、设计方共同努力下,项目的落地效果也不负众望。最终,界浜村美丽庭院设计与上海其他四村一同上榜了“2018中国最美村落”,并获得了“治理有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