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雨水防涝系统“补短板”的要点探讨

2021-03-31乔岩石

工程与建设 2021年4期
关键词:调蓄泵站管网

乔岩石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1 城市雨水防涝系统存在问题

1.1 雨水排放体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留下的欠账太多和受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雨污分流制的排水体系没有得到完全贯彻,很多排洪沟渠只在下游段进行局部截流。新建住宅小区有的没有按雨污分流的要求建设,有的虽然实施了雨污分流,但后期续建项目混接乱排现象严重,与老城区管网衔接仍较混乱,造成了水体污染,给城市正常建设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和困难。市政道路路面污染物堵塞沿路的雨水口,降低雨水口收水能力,极端降雨时流量无法满足;管道年久失修或人为损坏,部分排水管道不能及时清淤,管网在超负荷下排水;排水泵站维护不够,降雨期间泵站故障。部门开发商施工期间随意将泥浆水排入市政下水道,造成管道堵塞,清淤困难。

1.2 管渠及泵站能力不足

随着城市发展,区域性大规模开发,改变了区域的径流系数,导致径流雨水增加,而附近地区的收水能力不完善,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如城市部分道路原先按公路标准设计,排水依靠边沟排水。随着城市的扩大发展,该地区划归为市区后,道路变为城市市政道路,但随路建设排水管道未同期实施。造成该区域严重积水,需增加雨水收水口及排水管渠。随着城区不断扩大,一些农排标准的泵站,成为城市排涝泵站,其排涝能力无法满足要求。

1.3 调蓄水体减少

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填埋了一些具有调蓄雨水功能的水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区用地日益紧张,不断向周边扩大。一些农田、池塘、草地等低洼地带被开发成城镇居住小区,造成调蓄水面锐减,地面径流系数增大,雨季雨水流量明显增加。使进入管(渠)道暴雨径流峰值增大,与管(渠)道原设计能力不相适应,影响了暴雨径流的及时排除。

1.4 低影响开发理念不足

缺少海绵城市理念指导的野蛮开发建设,导致建成区的下凹式绿地、公共绿地消失,目前大部分市政道路是采用透水能力较差的沥青面层或混凝土面层。地块开发时未考虑海绵城市理念的下垫面,自然降水渗透循环过程受阻,地表径流增大,雨水下渗量大幅减少,自然地面的下垫面丧失对雨水的下渗以及净化的功能。部分区域降雨基本全部形成地表径流,导致雨水管网及泵站压力过大,原设计排水能力不足,且自然降水的资源化利用较低。

1.5 排水设施智慧化水平不高

实时监测是保证排水防涝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举措,但受制于排水防涝信息化终端建设不足,与城市化管理信息共享不足、信息化监测手段、大数据信息分析不足等因素,智慧化管理水平较低,无法及时掌握排水防涝情况。

2 城市雨水防涝系统补短板技术措施

2.1 进行防涝体检

全面开展城镇雨水防涝体检,以现状问题为导向,以消除积涝点为目标、围绕规划管控、源头减排、管渠系统、行泄调蓄、排涝泵站、信息化建设和应急处置等相关方面,开展现状雨水系统排查,以相关的规划、标准为基础,系统的梳理问题,找出城镇雨水防涝的主要问题,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体检报告。

2.2 完善规划编制

依托《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要加快推进排(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用地在规划阶段要统筹考虑,要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中明确,确保项目用地得到保障。在编制相关规划和计划时,要明确海绵城市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雨水防涝设施建设内容,确定雨水年径流总量、地块开发的综合径流系数、绿地建设中下凹形式所占比率、道路建设中透水铺装比率、雨水利用等技术指标。

2.3 排水管渠泵站改造提升

对老城区各主干道雨、污管网连通的进行改造阻断,强制各排水户改造自行的雨污合流排放方式,使雨、污排放分别接入城市雨、污管网。形成城市雨水管网末端与城市内河相连,污水管网末端与污水处理厂相连。

梳理排查城区主要积涝点,根据前期收集到的易涝积水点位置,再通过翻建、新建排水管道、增设雨水口、收水井等方式,集中整治管网错接、汛期内涝。

整治后的积涝点要开展回头看,统计调查近年来极端天气下城区积水内涝的情况,全面的梳理城区道路下穿、城市低点、隧道涵洞等涝灾风险较大的区域。

对高排区排水不畅或低排区泵站能力不足的,要进行雨水泵站的扩建;对外水顶托现象严重且没有扩建条件的,要另行选址解决。

2.4 行泄调蓄建设工程建设

超标准降雨滞蓄设施可设置为地上式,如低势绿地、低势广场、低势体育场、低势水体等,也可利用地下空间进行设置,如地下调蓄池、地下调蓄管涵等。将超过内涝灾害标准的涝水及时引排至滞蓄设施,根据上游涝水过程线与滞蓄设施允许出流过程线可计算所需调蓄体积。

依据地形地貌、路网布局、现状管网等情况,确定超标涝水的汇集区域及路径,结合城镇建设的竖向和受纳水体的情况,科学布置大的超标雨水行泄通道。尽量保留利用自然的原始排涝路径作为雨水行泄通道,优先考虑地面设施,道路、大的排水干沟、干管。

2.5 源头减排工程

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水系,综合治理水环境。采用调蓄水体、海绵渗透的手段减少雨水地面径流量。城市开发同时要充分考虑绿地面积,鼓励下凹式形式绿地建设,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的渗水功能。城镇建设中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不破坏现状的自然水体、湿地,严禁野蛮开发,填埋河道水系。

3 保证措施

3.1 强化资金保障

3.1.1 加大政府投资

政府投资是保障雨水防涝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完善雨水防涝设施建设,构建“韧性城市”,确保城市安全稳定运行是政府的责任。

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的投入,并根据实际情况,保证防涝设施资金投入稳定落实。科学制定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年度计划,合理安排可用资金。提高城市建设维护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城市防洪经费等用于城市排水防涝的比例。将当年的所需资金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多渠道的整合资金来源,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

3.1.2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

城市雨水防涝设施建设属非经营性项目,但也可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完善相关产业政策指导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根据“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 谁受益”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投融资机制。

3.2 加强技术保障

海绵城市和排水防涝设施的建设,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的基础。必须加强技术保障,按照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方向,建立专业队伍,加强排水防涝设施维护管理,健全完善巡护、定期维护和隐患排查制度,经常性开展应急演练和教育培训,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程,加强日常巡检维修,及时处理危害设施安全的行为和隐患,确保排水防涝设施安全稳定运行。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将作为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努力打造“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将成为保障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的重要环节。

猜你喜欢

调蓄泵站管网
张家边涌泵站建设难点及技术创新实践
长春市某雨水调蓄池的工艺设计与计算
给水系统调蓄构筑物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
管网独立是妥协还是改革
从管网独立看国企改革
管网改革虚实
织起一张共管网
2016年河南省己建成泵站数量
全省已建成泵站数量
河南省2014年已建成泵站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