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引沁灌区思考灌区建设发展

2021-03-31张龙龙

工程与建设 2021年4期
关键词:节水水资源现代化

张龙龙

(河南省焦作市引沁灌区管理局,河南 济源 459000)

0 引 言

“十四五”规划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提出更进一步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灌区管理者应当紧紧围绕灌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条主线,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为主攻方向,全面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统筹谋划灌区现代化发展。

河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引沁灌区作为大型灌区,在区域粮食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布局也有着直接影响。引沁灌区唯一水源来自沁河,如何立足实际布局灌区发展,如何合理利用好沁河水资源,服务粮食生产、服务生态环境改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造福灌区人民群众,如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引沁智慧,将成为引沁灌区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

1 灌区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迎来加快发展战略机遇的同时,引沁灌区要发展成为具有引沁特色的现代化灌区,目前还存在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1.1 水资源瓶颈增大灌区节水压力

水资源不足与节水程度和资源利用率低的矛盾突出。引沁灌区地处豫北浅山区,降雨量匮乏,又是一座大型山岭灌区,降雨年际和年内分配不均现象尤为严重,当地地表水资源量年内分配不均比降雨分配更为明显,径流多以洪水形式汇流,汛期径流集中了全年径流量的75%左右,仅7月和8月两月的径流量就占到全年降雨量的50%。沁河是引沁灌区唯一的水源,也存在径流年际和年内分配不均的现象,虽然没有当地地表径流表现突出,但汛期天然径流也占到了全年天然径流量的60%左右。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供需矛盾突出,对灌区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提出了新挑战。

引沁灌区调蓄工程调蓄能力有限,而渠首又无调节工程,难以有效发挥引蓄结合作用,加上沁河上游山西省对沁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调节,加剧了灌区用 需水矛盾。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深入展开,城乡一体化发展格 局进一步加速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水利的重要基础支撑作用愈加凸显。

1.2 工程安全有待进一步提升

引沁灌区1968年建成通水,囿于当时时代背景及工程技术标准及水平的限制,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建设标准较低,总干渠依山而行,险工较多,同时遭受山洪威胁较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以来,主要解决了输水效率低的问题,而反调蓄工程和煤矿沉陷段等水源安全隐患尚未排除。因此,灌区依然需加强基础水利工程建设,提升供水的全面安全。

1.3 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长期以来,灌区大宗农产品生产主要是以产量目标为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早已从满足吃饱转向为应吃好、论品质、要安全、享休闲、讲养生。农产品供求关系开始向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转变,一方面出现大量农产品过剩滞销,另一方面农业上的许多新兴需求却得不到满足,部分品种需要靠进口弥补。灌区现状农业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农产品发展依然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高,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

1.4 信息化全面发展带来的挑战

目前引沁灌区管理为专管与群管相结合,骨干渠系由管理局统一管理,末端渠道及田间工程由管理局指导,群管机构自主管理为主。灌区范围的水利设施权属多样,给灌区输水配水及统一调度带来一定困难。灌区管理仍以人工管理为主,自动化设施较少,管理效率不高,决策仍以经验为主,缺乏基础数据支撑和决策系统辅助,人员编制紧张,管理任务繁重。

灌区信息化仅限于重点部位的流量监测及视频监控,信息化程度较低。灌区前端基础数据采集、斗口闸口自动化远控设施等已实验成功,但综合分析决策系统等尚处于空白状态。灌区信息化水平与引领灌区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和“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信息化发展要求相去甚远,提升灌区监测预警能力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是引沁灌区现代化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2 灌区建设发展思考

紧紧围绕灌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条主线,建立健全灌区现代化管理制度,优化提升灌区核心功能,增强“灌区一张图”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推进灌区农业节水和多用途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安全可靠的水源工程、设施完备的骨干输配水工程、配套完善的田间工程、控制有效的用水计量设施、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紧紧围绕以下四个建设,为灌区最终建设成“安全、节水、智慧、美丽”的现代化灌区夯实基础。

2.1 建设安全灌区

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成果为基础,以现代化改造建设为起点,提升灌区现状水资源安全水平,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灌区工程安全标准,结合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对灌区的水利设施进行提档提质。以现代科技发展为引领,采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提高灌区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确保灌区灌排设施完善、工程运行可靠、供水保障有力。

2.2 建设节水灌区

引沁灌区的新时代发展要更加注重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从注重水资源开发转到水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上来,建设完善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系统、打造高效节水灌区、积极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推进节水型灌区建设,使水资源的可持续保障社会发展的可持续。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定额管理相结合、供给与需求相结合,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阶梯水价制度。协助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加大农作物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着力改善灌溉基础设施,加大工程提档提质力度,深化管养体制改革,提高工程运行效率,建设设施齐备、管控有效的输配水体系和供水网络,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完善测水量水和水质监测设施建设,优化供水调度方案,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2.3 建设智慧灌区

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为基础,紧密围绕灌区生产及管理实际需求,逐步建立“一套标准、一张地图、一个平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全面的前端感知系统、高效稳定的网络传输体系、完备的硬件支持环境和智能化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供水自来水化,实时对灌区工程数据、水文气象数据、供水数据、财务数据、用水户数据等全面信息实时监控采集,依靠海量数据信息的自动汇集处理,立足人工智能,结合特定算法模型打造灌区综合智能分析决策系统。

2.4 建设美丽灌区

充分发挥引沁灌区水利风景区和引沁渠工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优势,将灌区内自然风光、旅游景区、历史文化、水文化和愚公移山精神等党建教育有机融合,塑造百里画廊千般景、美丽引沁入画来的壮美画卷。以灌区渠、河、库、池的互联互通提高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塑造“山青、水净、渠畅、岸绿”良好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将灌区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特色小镇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积极推进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绿色生产,降低农村农业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将现代化灌区发展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通过以上四个建设,将现代化灌区、现代化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基本完成引沁灌区的提档提质,为实现引沁灌区全面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将灌区建设成具有引沁特色的现代化灌区,应牢牢抓住灌区现代化改造这一关键机遇,在水资源管理、完善节水设施体系、完善维养及投入机制、保障灌区良性运行、推广规模化种植、用水精细化计量管理、发展新型节水主体、水权流转以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为应对上述机遇挑战,加快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发展,管理者应提前科学谋划引沁灌区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传统灌溉方式向高效节水灌溉方式的跨越,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节水水资源现代化
坚持节水
边疆治理现代化
节水公益广告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对策初探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