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规划转型背景下生态城市建设探究

2021-03-31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范后浩

城市建筑空间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态建设发展

文/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范后浩

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目前,生态城市的概念在国际上未形成统一定义。最早的生态城市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随后不同专家学者对这一概念也给出自己的理解。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人与“住所”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将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杨保军教授给出的定义是运用生态手段,实现人与自然复合系统的良性运转,建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其他学者从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社会学及地域空间层面对生态城市给出相应的解读。综合相关见解可发现,生态城市最根本、最核心的思想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保证城市在发展中的整体性、健康性及复合性,最终实现城市发展的一体化和可持续化。

2 我国向生态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用30年的时间完成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但这种开发方式不可避免地给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需要我们反思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寻求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在国际背景下,我国在减排方面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我国虽然人均排污量不多,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对全球生态问题造成的总体影响不容忽视,这成为促使我国向生态城市转型的外在因素。

从国内自身情况来看,我国以占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储量、2%的天然气储量推动占全球21%人口的城市化进程。数据表明,我国的城市发展在资源生态方面有着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压力。同时,我国的城市规划当前正处于由增量向存量转型的过渡期,城市发展方式也在不断调整,使得我们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更关注生态维度的城市建设。

3 转型期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 未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在我国一直受到很多关注,但在城市建设中并未得到较好落实。在过去几十年,我国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目前难以很快做到生态城市所要求的“绿色GDP”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推进。

3.2 城市建设难以做到统筹兼顾

当前,生态城市建设在区域联系、城乡发展及新旧城开发等方面难以做到统筹兼顾。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区域城市在经济、环境、地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即使同一区域不同等级的城市所面临的情况也是大相径庭,故在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方式、要求上有所不同,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就给区域生态协调发展造成一定困难;同时我国城乡发展差异大、二元结构突出,城市与乡村地区在生态层面的建设割裂,阻碍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而在新旧城开发方面,我国规划正处于增量到存量的过渡期,城市开发方式从原来“新城”扩张逐步向“旧城”更新利用转变,在当前生态城市建设中要更多考虑文化、产权、历史等因素,这为未来的生态规划带来更多挑战。

3.3 规划实施过于追求形式

当前,部分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未真正融入生态发展理念,更多是“面子工程”。例如,有些地区为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在表面上城市环境绿化光鲜亮丽,但背地里将大量污染物、垃圾排放到乡村地区;有些地区为达到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投入大量资金,换来的却是微乎其微的生态收益。

3.4 规划过程缺乏创新技术应用

目前,我国很多生态城市在技术上缺乏创新,一些城市对生态的理解只停留在绿色建筑、绿色能源这一层面,对微循环系统、生态修复、微降解与源分离等高端技术缺乏系统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生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部分学者对于创新技术的理念甚至产生误解,生态城市建设时一味追求技术的新、奇、特,将生态城市错误地理解成“高成本、高科技”城市,显然已违背生态城市建设的初衷。

4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经验

4.1 国外

自生态城市概念提出以来,各国在生态城市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英国的生态城市是在“新城”基础上建设的,在规划上特别制定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与法则,以期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融合发展;与英国不同,法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是对现有城市地区的再开发,这一点与我国存量规划背景下的生态城建设不谋而合,法国生态城市讲求“创新”发展,试图通过新技术的研发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本由于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实施3R措施,即减排、再利用和循环利用,通过对已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转型发展。

4.2 国内

国内对生态城市建设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但仍取得一定的建设成果。天津生态城作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通过采用绿色交通、雨水循环等措施逐步实现该地区生态修复;唐山曹妃甸倡导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及可再生能源置换,已形成生态化发展模式,为后续生态城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徐州作为重工业城市,也开始加入生态城市建设行列,发展方面更注重产业调整,大力推广绿色产业和清洁能源的使用,以期构建可循环的生态经济链。

5 我国生态城市未来建设的思考

5.1 充分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回顾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多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生态城市建设,故未来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也绝不能再走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道路,应将自然环境保护、社会生态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结合国情,优化推进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生态型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政府在对生态城市建设中也要积极鼓励公众广泛参与,不断拓宽“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途径,形成自组织的生态运转系统。

5.2 促进区域合作与城乡协调

1)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零和博弈”的过程,所以不应仅就城市论城市,而应从区域角度把控,将相邻区域城市看做整体,在资源、技术上做到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完整的区域生态网络。

2)针对当前城乡差异大的现状,探索正确的乡村发展道路,尤为重要的是要防止步入“A模式”(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后尘,杜绝石油农业、化学农业的“现代化”误区和以大城市模式为蓝本的村镇建设方式的蔓延。在未来可发展与乡村联系密切的小城镇,以小城镇为纽带,促进城乡在经济、生态、文化方面的协调,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发展。

3)彻底改变“重新城轻旧城”的认知,新建生态城和已有城镇向生态城镇转型这2种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并不相悖,只有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作为生态城市发展对象,才能真正实现全域生态发展。

5.3 摒弃“形式主义”的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首先要明确城市发展目标,提升城市经济与生态的整体效益,建立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平衡,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同时在生态城市建设上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城市所处地域特点,寻找适合自身的生态发展模式。

5.4 多方位推进创新技术应用

技术创新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将生态理论应用到规划建设实践的有力支撑。在未来城市发展中,需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创新技术,实现生态城由单一功能向集成综合方向发展。在能源方面,研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引导清洁能源的综合使用;优先使用低能耗、无污染的创新建筑材料,开发绿色建筑;在交通方面,鼓励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构建一体化交通体系,促进绿色交通发展。除对规划技术的创新发展外,也要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特征、文化、历史等因素,针对性地使用新技术,实现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

6 结语

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思路,更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存,已逐步成为各国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新方向。我国目前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生态城建设在理论体系和实践上并不成熟,针对这一现状,需在今后城市发展中逐一甄别、调整并解决,在借鉴已有生态城市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具体情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最终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生态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