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设计哲学的“有”与“无”
2021-03-31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文/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庞 辉
1 起源
我国关于室内设计“有”与“无”的思想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老子《道德经》中的“凿户牖”。原文为:“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是以“有”为“利”、以“无”为“用”,即“利用”,讲究对“有”与“无”的综合运用,老子通过这3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说明任何1个物体,其有形的地方只为实现某目的而设置得方便,而真正起作用的是其虚无的地方。具体到室内设计中便是以“无”为特性的空间作为“用”,以“有”为特性的空间围合或构筑物作为“利”。
在提到上述3个例子之前,老子已给出“有”和“无”的定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本源。故在永恒的“无”的状态下,能观察其奥妙;在永恒的“有”的状态下,能观察其外貌。这两种形态,一同出现却不同名,均称为玄,玄妙相互对应而存在因而更玄妙,是众多奥妙的门道。室内设计也属于该门道,以“有”反映整个室内空间的外貌,以“无”提供给人们存在与通行的空间。故室内空间的产生,从“有”与“无”的角度看,不在于它“有”什么,而在于它是否存在特定的“无”。
“无”中包含“有”的可能性,而“有”中包含“多”与“少”的概念。在西方室内设计发展中,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各类扬弃甚至颠覆传统的设计思想和装饰风格如雨后春笋般产生,从解决机器与形式问题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到协调艺术与技术之间关系的装饰艺术和现代主义,再到后工业化时代的各类设计思潮与设计运动。其中也不乏关于“有”与“无”的思想和概念。如维也纳建筑师兼设计师阿道夫·卢斯在1908年发表的《装饰即罪恶》中,明确反对装饰,认为现代文明应是无装饰的文明,因为装饰是种精力的浪费,因而也浪费健康,又浪费材料,总之合在一起就是浪费资产。若将这里的装饰看作为“有”,阿道夫·卢斯对于装饰的反对则是主张“无”。卢斯的观点在当时既有进步意义,又有局限性。其进步之处是他看到了过度的装饰——“有”,给社会和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准确预言大工业生产背景下现代主义风格的来临;其局限性为此说法矫枉过正,将装饰和“罪恶”等同,未认识到装饰的存在价值。实际上卢斯反对的是装饰的另1个“附加的”即无实用功能的属性,从“有”与“无”的角度来看,即反对无“利”之“有”,反对不合理的存在。
在“有”中,包含“多”与“少”的概念,“少”属于“有”的范畴,追求“少”可看作是从“有”向“无”的1种偏移,只是最终结果仍是“有”。当这种追求达到理想境界时,便是有“利”之“有”,为合理的存在。而与之对应,在某个空间里,除有“利”之“有”,剩下的便是有“用”之“无”了。继卢斯的《装饰即罪恶》后,包豪斯大学最后一任校长密斯·凡德罗在1928年提出“少即是多”。他主张形式简单、高度功能化与理性化的设计理念,反对装饰化和浮华的设计,强调尽量少,这里的“少”可理解为:更少的装饰和浪费,这样便节约了资产,而且能为更多人服务,达到“多”的效果。从室内设计“有”与“无”的角度看,空间设计里有“利”之“有”越少,剩下的有“用”之“无”便越多。
诺斯罗普曾说过,西方哲学从“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中国哲学以所谓“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对于“有”与“无”的解释和分析,中国哲学思维认为“无”大于“有”,故更多强调“无”的用处;而西方思维则认为“无”低于“有”,故相对更强调“有”的便利,并将“有”深化为“多”与“少”的概念。关于老子“有”之“利”“无”之“用”和“多”与“少”的例子,也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维方式的差别。
分析中西方室内设计关于“有”与“无”的思想,若把“有”和“无”具体化,并凭此区分中西方室内设计的差异,可将屏风作为标志物。
2 室内空间可变设计系统
从文化习俗来说,中国室内有屏风,西方室内不设屏风。屏风既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工艺美术品,又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古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房屋大都是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不如西方和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房屋坚固、密实。中国古人开始制造屏风,将其置于床后或床两侧,以达到挡风效果。汉代刘熙《释名·释床帐》谓:“屏风,言可以屏障风也。”意思是屏风有挡风、遮蔽、隔间的功能。后来,屏风逐渐由固定式发展为活动式,功能和式样不断变化。屏风艺术的发展历程漫长久远、精彩纷呈,其功能、设计形式、制作材料与装饰工艺不断创新,是各时代精神文化的物化表现。通过对屏风艺术与精神文化的探讨可看出,屏风作为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家具,尽显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如屏风体现出“和气致祥”的中国礼教文化、创造精神及艺者精湛工艺的中国创新文化、每个时代不同审美价值观的中国审美文化。故屏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产物。
现代钢筋混凝土的住宅与隔墙虽取代了古代土木建构的院落形式,但屏风仍大量存在和应用,这与我国室内设计实践中体现的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实用风水文化密不可分。因屏风的摆设必须符合风水原理,如解决房中气流直来直去的问题,从现代医学角度,屏风设置使气流减速,接近人体的气流逐渐符合人体气血的运行速度,对人的健康大有益处。还有观点认为,屏风可作为改变气场的道具,以八宅风水为例,屏风可改变住宅大门的“立向”,调整“生气”来路,使宅主人始终处于好的气场内。此说法暂无法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加以证明,但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值得认真领会并不断用实践检验与扬弃。
西方室内设计虽无屏风,但近年来却在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推动下,产生多元化设计,在室内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方面均值得学习。如对空间可变设计系统的发展与推动,随着中小套型成为未来市场需求的主流,房屋面积越小,对室内空间设计要求越高。目前大部分室内空间设计思路仅局限于风格样式、功能划分等外在因素方面,针对住户私人生活习惯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尚较少。随着时间推移,住户在日常生活和使用过程中会逐渐发现当初设计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无法贴合住户习惯与喜好,形成人适应房子而不是房子适应人的怪圈。室内空间可变设计系统是以尊重住户为设计前提,以住户根本需求和生活习惯为设计中心,推崇用户体验,将住户日常生活方式完美融入住宅空间,通过对特定住户生活习惯的分析与总结,以及对房屋结构特点的把握与规划,创造性地设计出特定且贴合住户习惯的空间可变系统,能有效解决人适应房而非房适应人这一问题。此系统的亮点是增加室内空间的有效使用率,充分利用室内水平空间和垂直空间为住户创造最合理的居家环境。通过隐藏、嵌入或折叠等设计手法尽可能缩小功能区单体家具面积或体积,实现与室内空间结构融为一体的效果,从而达到合理利用、有效规划住宅面积的目的。这类设计无疑是对“少即是多”理念的升华,扩展了有用空间,其内部又包含应有的功能。从“有”与“无”的角度分析,是“化有为无,无中生有”,有时“有”、有时“无”,用到时出现,不用时隐藏,将“有”与“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3 结语
通过关于“有”与“无”的思考及对空间可变设计系统的分析,笔者认为室内设计的现代风格在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结合时不应生硬拼凑,或仅在形式或在局部上堆砌传统符号。可将空间的特定精神内涵作为重点,从大局入手,整体把握,引入相应文化。中国文化已进入新时代,当代室内设计文化需超越民族与地域,坚持以民族文化作为灵魂,同时吸收国际设计文化的长处,创造有内涵、有技术含量的空间文化,摆脱单纯模仿与盲目迎合,对传统文化深入发掘,跟上世界步伐,积极借鉴外来优秀事物并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