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性景观设计研究
2021-03-31包敏辰张皓云
包敏辰,张皓云
(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引言
早在1987 年,一份由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以书籍形式完成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这一清晰、创新的理念,使人们从单纯的环保思维走向了环保与人类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思考的重要飞跃。可持续发展理念自提出以来,不断演变、丰富、具体,并为各领域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与视角,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随之而来的全球环境日益恶化、资源过度匮乏、能源污染短缺以及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等导致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日益关注,而生态性景观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性景观的目标在于,通过景观的布局设计、景观材料的运用、景观空间的营造、景观绿化技术等方法的运用,减少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降低能耗、物耗等问题,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绿色生态、安全、舒适的景观空间,以实现可持续的理念[1]。
1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生态性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近些年,面对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从《21 世纪议程》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始终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倡导者、积极实施者和重要贡献者。随着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出现了不少新的观点,如“生态文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中国”等。随着经济的增长,在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美好环境需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人们也意识到生态景观已成为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延伸,通过生态绿色的景观设计,针对当地的地域气候特征、地形地貌、水文情况等条件,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创建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并从实际功能出发,基于不同人群对空间使用的需求,提升景观环境的舒适度,设计材料也应从绿色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多采用低养护型、抗污染、适应性强的植物和可再生、低能耗、废旧材料等硬质材料。在技术上采取绿色海绵设计,推动绿色、低碳的发展,以达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化的目的[2]。
2 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生态性景观设计方法
在不同地区的室外景观设计中,应在最初阶段即针对地形、水体、植被、铺装等要素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及结合当地温差、风速、降雨量、日照等因素进行设计,从而减少气候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人在室外景观环境中的舒适感。在规划设计中采用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最大限度地适应场地现状特征,并体现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再针对不同的使用人群,划分出不同的功能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也需根据气候、地形、土壤、降水等因素,合理搭配种植树种,构建可持续化的植物系统。对于混凝土、石材、木材等硬质材料应首选低碳环保材料、废旧材料,降低能源消耗。以及通过“渗、滞、蓄、净、排”等技术和设置透水铺装、下凹绿地、生态植草沟等方式循环使用雨水,避免发生洪涝灾害,实现良好的水系统循环,从而达到可持续的理念[3]。
2.1 塑造适应当地的气候及场地现状的景观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各地纬度、地势和地形的不同,使得气候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以一年中最冷的一月份和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温度作为分区的主要指标,一年中日平均温度小于等于5℃和大于等于25℃的天数作为辅助指标,将我国划分为五个区,即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
在严寒、寒冷地区,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气温相差较大,太阳辐射大,日照丰富,多大风。因此在设计中应注重防风防寒,因此为了更好地降低风速,在风口处应结合当地景观地形布置如雪松、白皮松、油松等常绿乔木和景观构筑物,防止在人的活动区域中风速过高。
在夏热冬冷地区,大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差较小,年降水量较大。在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夏季遮阳,在人群集中停留处设置密集的遮阳树林,降低室外温度,给人一个舒适的林下活动空间。在冬季应兼顾防风防寒。
在夏热冬暖地区,该区长夏无冬,湿度较高,气温差较小,多大风暴雨天气。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防晒遮阳,在人群集中区域要设置凉亭等遮阳避雨的设施,给人一个可以阻挡光照、避雨的遮蔽空间。
根据不同场地现状,设计应顺应当地原有的地貌特征,减少地表层的破坏,减少施工工程量和对生态自然的影响。
保护和利用场地现存的河流、沟渠、湖泊、池塘等水网,在设计中应遵循最小干预,对于保护自然环境和动植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有被污染的水体,应设计湿地系统,净化水质,恢复自然环境,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场地人文历史背景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保留原有的历史建筑、道路、器物等,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内涵,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的设计[4]。
2.2 营造功能完备舒适宜人的景观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从实际功能出发,根据不同的功能性质,以及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划分出户外的功能空间。例如: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休憩设施、休闲运动设施、照明设施、艺术装置设施等,以及在老年人和儿童活动的场地设置无障碍通道,以及防滑、防跌落等保护措施,使得景观空间不仅具有观赏性也体现了人性化[5]。
通过对日照光环境的分析,户外活动场地位置应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区域,提升人在空间中的舒适度,也为植物种植的位置提供依据。基于对风环境的分析,在人群活动聚集的区域,应避免选择在强风处,如临近风口处则可以选择通过植物种植的方式以及改善微地形等方式营造较舒适的景观空间。通过对水环境的分析,生态性景观应根据水体位置合理布局空间,避免对水环境的污染,植物浇灌应采用节水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以及对声环境的分析,如场地周围存在噪声污染,如临城市道路、工厂、铁路、商业街等附近,应通过设置地形、构筑物、植物林等设计手段将空间围合起来,形成一定的隔离防护带,以减少噪声的污染[6]。
2.3 选用环保的景观材料打造生态性景观
首先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以成本低、适应性强、具有本地特色的乡土植物为主,如贵州的贵州金丝桃、华南五针松、水青冈、闵樟等;北京的沙棘、君迁子、馒头柳等;广东的细叶榕、海南蒲桃、九里香、海桐等;湖北的女贞、杜英、鸡爪槭、石楠、大叶黄杨等。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对维护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当前环境污染严重,在植物的选用上还应考虑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抗污染植物,如华北地区的白皮松、杜松、白毛杨、龙爪柳等;东北地区的刺槐、加拿大杨、大叶朴、冷杉、黑松等;西北地区的臭椿、国槐、白蜡、冬果梨等;华东地区的大叶黄杨、广玉兰、紫荆、夹竹桃、八角枫等;华南地区的高山榕、法国枇杷、木麻黄、黄花夹竹桃等;西南地区的芭蕉、法桐、皂荚、国槐等植物,可通过叶片吸收、吸附和滞留大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减少空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达到净化和保护环境的作用。在种植时还应考虑搭配速生树,如泡桐、杨树、杉木等,以及慢生树,如黄杨、油松、银杏等,通过合理配置植物品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植物群落,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最后,还应选择节约型、低养护、高能效的植物,通过这些易养护、耐旱涝、耐贫瘠的植物,减少后期的人工养护,实现可持续的生态景观。
景观材料不光包括植物还有硬质材料,在设计中应做到就地取材,如砖瓦、木材、竹材等,这样既降低经济运输成本,又减少维护的费用。以及选用新型低碳环保材料,如透水混凝土、人工草坪、再生木等,这些材料具有可再生性、低能耗、生态环保等特点,可节约自然资源,利于节能减排,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废旧材料的循环再生使用,通过设计手法,将废旧材料融入景观之中,例如,碎石、枯树皮、枕木等材料作为铺装材料,既能减少资源消耗,节约成本,又能体现场地的特色,体现节能低耗的可持续景观设计[7]。
2.4 运用先进的技术打造可持续的生态性景观
在景观场地的设计中,还应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在人行步道、景观路等处合理设置透水铺装材料及排水渗透设施,并在周边配有溢流结构,使得雨水可以快速下渗,避免积水。在道路、广场等旁应合理设置生态植草沟,在确保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植草沟的植物选择上需要考虑到植物的耐淹性、耐旱性、净化能力等,还需要综合植物季节性变化如叶色、花期、株型等因素。多样化植物的组合,不仅满足生态排水的技术要求,还可以提升周边环境的舒适度。以及根据地形的特征,设置下凹式绿地,使得雨水径流可以自然下渗,下凹式绿地还可以将污染物以及大量沉积在下凹式绿地中并且促使污染物在下凹式绿地内得到净化,既可转变成园林植物的营养物质还能增加绿地的土壤肥力,还能消除有机污染物残留对人的影响[8]。
3 结语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对于保护资源环境,创建一个健康有益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景观设计要避免在选材上浪费资源和能源,降低景观建设费用。其次,还要具有适应性,深入了解地域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可持续性的景观。最后,我们应在遵循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系等前提下进行设计。生态性景观设计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处理人与环境景观关系中的重要工具,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启示,在设计规划阶段,要遵循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采用最小干预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对自然环境的干扰,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