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工业的前世与今生
——评《高阳纺织业发展百年历程与乡村社会变迁》

2021-03-31李港

西部皮革 2021年10期
关键词:土布高阳纺织业

李港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引言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围绕中国乡村工业化产生诸多争论,相关研究也可谓汗牛充栋,成果卓著。而高阳又是近代以来中国乡村工业化过程中较具代表性的地区,这也自然引起诸多学者对其展开研究的兴趣。纵观以往有关高阳纺织业的研究虽取得了显著成绩,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就研究时段而言多偏重于民国时期,1949 年后则相对薄弱,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工业研究又较多偏重于经济学、社会学等,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还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就研究视角而言,又较多偏重于经济史,从社会史角度对高阳纺织业进行阐释的尚显不足。冯小红教授所著《高阳纺织业发展百年历程与乡村社会变迁》一书,正是基于对既往中国乡村工业化研究尤其是高阳纺织业研究中的若干不足长期思考后的成果,其一个主要贡献也即不囿成说,颇多作者独立见解。

1 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首先,研究视角的转换。正如作者所言,以往有关高阳纺织业的研究多从经济史角度出发,集中阐释其自身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理论价值,大多未从社会史角度深入探讨乡村工业化对乡村社会变迁产生的持续性影响。有鉴于此,作者不仅分析了高阳纺织业发展历程、生产经营组织等传统的经济史内容,还专章讨论了纺织业发展与区域市场、社会结构、农业、社会治理等关系问题。研究视角的转换,使该书与之前相关研究相比,研究范围更广,内容更充实,也能立体展现高阳纺织业发展的全景。在具体的阐述中,书中也颇多足可称道的见解。作者以高阳县城为中心,涵盖周边的清苑、安新、蠡县、任丘等纺织区域,划分出高阳纺织区,并详细阐述了高阳纺织业发展过程中对区域乡村市场网络形成的影响。

而从社会史角度研究高阳纺织业,特色最鲜明的当属对高阳织布区社会结构改变的分析。作者深入分析了20 世纪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高阳纺织区新兴阶层的兴起、演变。诸如,纺织业兴起后“布线商人阶层”兴起这一城乡社会结构最明显的变化,同时新兴“织户”阶层与新兴“纺织工人”阶层出现;土改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形成了干部、公营工商业的管理人员、私营工商业业主和雇工、高利贷商人等社会阶层;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企业家、个体织户、纱布商人和纺织工人阶层。此外,作者还深入分析了清末以来不同历史时期高阳社会治理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开篇即提出的避免单纯的经济史视角,更要以社会史的视角探讨乡村工业化对乡村社会变迁产生的持续性影响。

乡村工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扎根于农业社会,农业的发展态势与乡村工业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事实上,乡村工业化也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解决农村危机的一个方案被提出来的。由此,作者在分析高阳纺织区农业时不仅表现了十分强烈的现实关怀,也回应了相关研究领域中的某些重要争论。黄宗智提出“过密型增长”理论后,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起了学界广泛讨论。他认为,近代中国农业经济是一种“过密型增长”,也即“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以高投入换取高收入;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乡村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农业经济才开始逐渐摆脱“过密型增长”,实现真正的发展。该书对此理论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作者深入分析了百余年来高阳农家经济形态的演变,缕析了不同时期的家庭经营模式。在他看来,二十世纪上半期高阳农村经济是传统农业和家庭织布业并存的局面,并形成了以纺织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经济模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民营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经营方式也发生重大转变,部分农业户向专营工商业的非农业户转变,农兼工商业户的农业经营方式也变成了高度资本化的小规模家庭农场,此外还有部分农业户转变成高度资本化和商品化的小规模家庭农场。他认为,这种经营方式的劳动生产率比实行“包干到户”初期提高数倍以至于十几倍,正是机械化和技术水平提高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使高阳农业摆脱了“过密型”增长,实现了真正的发展,而这就是得益于其乡村工业的发达。但同时,作者还进一步指出,虽然高阳的农业实现了真正的发展,但其距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还较远,这仍然有赖于乡村工业的发展和扶持,以转移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实现更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形成农业规模化发展模式。

2 回应争议,提出己见

其次,纠偏补失,论述严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沿袭既往有关高阳纺织业的成说,而是通过自己周密细致的论证在回应以往相关研究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关高阳纺织业于二十世纪初走上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吴半农等学者曾从内外部条件进行过深入解析。对此,作者在肯定的同时也对其中某些观点提出了商榷,并明确指出吴半农等人忽视了高阳纺织业发展中直隶工艺总局对乡村手工业改造这一重要的外部条件。在作者看来,纵观前人观点,尽管比较全面,但还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他认为,促使高阳纺织业现代化最关键的动力是人的因素。这里的人并不是指一般的普通人,而是指“地方能人”。这里既包括高阳旅外人士中的远见卓识之辈,如李鸿藻嫡孙李长生最早将改良织布机引入高阳,李石曾组织高阳工商界代表赴江南考察实业等;也包括高阳商界中一批被当地人称为“能人”的有识之士,如民国初,当地人苏子权将提花机引进了高阳,促进了纺织产品的创新,后曾任全国商联会副会长的杨木森,直隶商联会参议的张兴汉、韩伟卿等人,在洋布大量占领市场,土布大量积压,出现销售困难时,立倡纺织业改革,使高阳纺织业逐渐走出低谷期。因此,在作者看来,无论外部条件抑或内部因素,高阳都没有十分突出的优越之处,还不足以使高阳纺织业脱颖而出;正是高阳人的远见卓识和进取意识使其能够抓住外部环境提供的契机,利用自身有利因素,使乡村工业抓住时代赋予的机遇,走上现代化道路。

对于清末民初土布在市场上遭洋布打击而无法立足、“撒机制”发端时间等存在争议或者错误的结论进行了考察修正。吴半农等学者提出:清末民初,土布无法在市场上立足这一问题,作者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1894 年及1913 年进口土布与农村土布量值比较图。通过图例,他指出,清末民初,随着洋布大量进口,农村土布的总产量确实有所下降,但主要是土布商品量的大幅缩减,土布自给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从总量上看,农村土布的产量也远远大于洋布的进口量,因此,土布遭到洋布打击而无法立足的说法并不成立。再如,对“撒机制”的发端时间进行了辨析。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撒机制”是高阳纺织区布匹生产的主要形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形成与高阳织布区产生了很好的效应,解决了商户办厂和农民购买织机及机纱困难的问题。之前的说法是“撒机制”发端于杨木森和他创办的蚨丰号布线庄。《直隶高阳布业之沿革记略》一文中提到了高阳商会为了推广改良木织机类似“工资盈余抵还计价”的做法,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就是“撒机制”。杨木森和蚨丰号只不过是将商会推广改良木织机的做法运用到了铁轮机和机纱的推广中,其要比高阳商会推广的时间晚。这就纠正了过去人们的错误认知,还原了历史真相。

又如,在研究1930-1934 年高阳纺织业萧条的原因时,吴知分析了高阳织布区的生产设备、技术、产品、商业组织的种种不足,并且建议使用动力织机、革新技术和建立合作组织。方廷显也是提出用合作制度代替“商人雇主制度”。作者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在运用史料的基础上,并不讳言地否定这些建议的可行性。并且提出了萧条期造成高阳纺织业日渐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外部环境恶化导致人民的购买力下降,随着外部环境的好转,高阳纺织业必然会复苏。

3 史料详实,现实价值

总之,冯著始终围绕着高阳纺织业百年发展历程以及对乡村社会产生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论述,结构严密。全书以划分阶段的方式进行叙述,不仅能够以对比的方式清楚地展现不同时期高阳纺织业的发展状况,而且在论述时也能做到精准严谨,避免因范围过大而出现模糊笼统的观点。与以往的研究相比,冯著使用的资料数量巨大,形式更为丰富,不仅有档案资料,还有调查资料以及日记、高阳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报告文学”等资料。除此之外,著作中还使用了许多口述资料,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更显立体。

作为本地人写本地史,该书也呈现了作者比较浓厚的现实关怀和责任感。从其最初开始对高阳纺织业进行系统研究到专著的出版,历经20 年。也正是作者对中国乡村发展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促使其始终关注和思考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结构变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作者在最后一章专门讨论了中国乡村工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中国工业的城乡分工与乡村工业的发展前途,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作为一本研究从近代以来高阳纺织业发展的著作,在如此大跨度的情况下,仍能做到内容全面、结论合理已属不易。本书的出版,不仅对高阳纺织业以及中国农村工业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当今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土布高阳纺织业
晕电梯的猫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高阳一梦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纺织业觅路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
土布不『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