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数字化发展机遇 创新勘察设计新业态

2021-03-31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朱春田

中国勘察设计 2021年5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数字

■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朱春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数字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逐渐提高,推动了传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具有较好基础,在提高勘察设计效率、质量和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深化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和数字化赋能行业转型发展,为企业提质扩能、降本增效乃至创新生产服务模式,是行业面临的机遇和发展方向。

“十三五”时期全行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

“十三五”时期是信息化引领全面创新、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信息技术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抢占战略制高点的激烈竞逐期,也是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新旧动能充分释放的协同迸发期。期间,云计算、大数据、AI、5G等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机遇,加速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集成应用,以建筑信息模型和数字化工厂为代表的信息化成果改变了传统的工程建设模式,智能建造和智慧工地等逐步推进、智能建筑和智慧城市加速建设、全行业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信息化推进了行业的发展,甚至改变了传统业务模式。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全行业在信息化管理理念、标准体系、数据治理、集成共享、安全可靠等方面,距智慧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目标还有明显差距,网络化、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水平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以数字化转型创新勘察设计新业态势在必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融合创新潜能全面迸发,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方式。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把信息化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同步推进“新四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更是专门编制了“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专篇,强调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城市、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等,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数字应用场景和数字生态,给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坚定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规划、部署和要求,推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加速迈向全面互联、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促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创新工程服务模式,积极践行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这是“十四五”期间的核心任务之一。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增长之后,行业进入市场环境的深刻变革期,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给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带来新的契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新基建”的发展会进一步加速万物互联,带来新的场景创新,促进工程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无论是“新基建”还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都会促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整个行业创新业态、打造数字生态是大势所趋。

行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策略

坚持开放创新,促进转型发展

以战略思维和全局眼光,抓住蓬勃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给行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将开放变革、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贯穿于行业发展的全过程;以深化开放为抓手,健全信息化体制机制,以信息化、数字化创新应用为动力,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集成并重。

坚持统筹规划,循序系统推进

重视顶层设计,以规划引领发展,在企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将信息化、数字化作为规划重点,并制定专项规划;统筹整合优势资源,从实际需求出发,效用优先,系统化协同,循序推进;以信息化标准为统领,以信息安全为基石,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着力信息技术开发、集成和应用,抓好核心和关键。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协同集成

贯穿行业产业链,以信息化整合、优化资源,促进集成性、共享性、协同性、实效性和安全性的融合统一,构建“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基石;在行业企业间,抓住信息化新技术和共享经济带来聚合共享、集约发展的新契机,推动信息化关联各方共同变革,打造全域业务链共享、协同的新业态;在企业内,推进“两化融合”,深化系统配套协同,促进业务与管理变革。

坚持聚焦关键,创新能力建设

聚焦信息化服务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住信息化的内生原动力和引领力,发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把信息化的创新能力、创新驱动力、创新机制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将集成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作为优先方向,用信息化助力企业打造新能力,催生发展新动能。

坚持因企施策,赋能企业发展

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要坚持特点清、目标准、路线明,把握企业所处的细分行业和自身特点,以企业的战略目标确定信息化目标,对照行业标杆,确立信息化体系和建设路径,施以对应的建设策略;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必须立足赋能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注重质量,力求实效。

“十四五”时期行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前景

“十四五”时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化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得到突破性创新应用,行业数字化转型共性关键技术取得创新应用,数字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行业积极推进数字工程、智能工厂和智慧城市建设,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起新型产业生态体系。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提升,企业自身的信息化体系日益完善,业务和管理过程主要数据实现共享,信息模型、仿真分析、数字孪生、数字化测量、增强现实等技术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充分发挥作用,基于云平台的内外部协作、数字化交付得到普遍应用。在重点细分领域,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示范引领和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数字化协同。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赋能核心业务,增强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带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到“十四五”期末,全行业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应形成以下6个方面的重要成果:

一是建立勘察设计数字化创新业态。勘察设计企业针对工程项目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着力提高“两化融合”水平,重点开展数字工程、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建造、智能运维等业务,实现以数字化为支撑的企业服务模式与服务产品的创新,逐步实现从提供单一项目型服务向提供产品化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技术服务转变,创新一批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品应用场景和业务服务场景。

二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行业落地和创新应用。信息化新技术与勘察设计业务的跨界融合得以加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行业落地和创新应用,一批关键应用技术,提高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并在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形成一批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创新应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促进企业转型发展,形成一批细分行业解决方案,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自主核心技术专业软件应用有所突破。

四是初步建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生态。完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应用标准,建立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探索共享数字经济和信息系统共建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生态。

五是通过数字化赋能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和生产能效。通过信息化赋能和成果应用,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高勘察设计水平,增加工程业务附加值,提高企业工程勘察设计能力、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开拓新业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质增效,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六是行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行业龙头企业积极践行“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持续加大各种资源投入,通过组织创新、流程创新、生产方式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等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部分行业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结语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对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把握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机遇、推进数字化转型,是行业企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在经历信息革命,发展数字经济,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战略机遇期,尤其是“十四五”关键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需要深耕和融合数字化,实现“应对挑战育先机、勇于创新开新局”。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创新,信息化和数字化已不再仅仅是工具,而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四五”时期,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必将进一步发挥潜能并催生新的业务模式。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数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