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传统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1-03-31陈丽
陈丽
(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引言
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中,具有悠久历史的蜡染技艺是布依族最有特色的代表之一。蜡染技艺以素雅的色调、复杂的工艺流程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蜡染及蜡染制品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去贵州实地调研以及对布依族蜡染技艺资料的查询与搜集,完成了本文对蜡染技艺和现如今蜡染技艺发展困境以及解决办法的相关研究。
1 布依族蜡染技艺概况
布依族在历史发展中,由于并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字,所以便将本民族的一些文化通过符号这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一种符号化的艺术便在布依族的布帛上代代传承下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印染的技艺,与绞撷、夹撷、灰缬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蜡染起源于秦汉时期,到隋唐时期更是跃居当时的“时尚前沿”。
1.1 布依族蜡染技艺的流程
蜡染即将“蜡”作为一种纺染道具,制作起来较为繁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道工序:前期准备、练布、安排底样、点蜡绘制图案、染色、脱蜡和清洗。
在蜡绘工具上,一般使用铜蜡刀。蜡染的布料也需要通过反复的浸泡、揉搓等步骤将杂质与色素去除,才可以达到蜡染的标准。当布变得更加白净细腻后便可以安排底样,一般先按照服饰所用的大小裁剪出合适的尺寸,在确定好位置与造型后,手工艺人便用指甲刀画出大致轮廓,有其自身高超工艺的支撑,在布帛上即可信手点蜡。在点蜡绘制图案时需要用蜡刀蘸着融化的蜡,在布上创作图案,对温度的把控有着严格的要求。待蜡冷却凝固后,再放到染缸里浸染,将染完的布放入开水中去煮。漂洗完之后,这个被蜡封住的地方就为白色,剩下被染的地方就变为蓝色,最后得到图案清晰、蓝白分明的布片[1]。
1.2 布依族蜡染技艺的传承
在古时,布依族重视伦理道德,传承方式更有讲究:传女不传男,传内不传外[2]。布依族用生动的艺术语言表现出了蜡染工艺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古朴典雅的图案、清新雅致的色彩和精湛卓越的工艺体现了布依族人民最为淳朴的审美追求及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布依族的蜡染经历了漫长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布依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以及审美意识都在其蜡染图案、色彩、工艺中有所反映,这也是蜡染技艺在布依族世代相传的重要原因。
1.3 布依族蜡染图案介绍
布依族蜡染具有写实性强、生动形象、纹样丰富等特点,因布依族的生活长期与山水相伴,所以其图案大多取材于现实中的自然生活。其中包含着对图腾的崇拜或“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其排列方式也受其影响,呈现出“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其图案较为自由,几何图形居多。布依族蜡染的图案多呈横向分割,整体结构较多变,层次分明,整体结构较为均衡,每一个花纹中都透露着丰富与饱满,其中极具布依族特色的是“漩涡纹”,其中还包含各个宗族之间大团结的寓意[3]。
2 布依族蜡染技艺的发展困境
布依族蜡染多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地形封闭,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小,因而布依族蜡染技艺在封闭性较强的生活中得到了长期的发展与保存,具有较为朴素、淡雅的风格。
布依族蜡染虽在岁月变迁中留存下来,却依旧面临着很多发展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1 知名度小,难以打开市场
现存的布依族蜡染染坊均是分散经营的模式,难以形成规模,导致市场化程度不高,且宣传力度较小,知名度偏低,且与当下所流行的时尚品牌相比又缺乏品牌效应,致使布依族蜡染在市场中很难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2.2 缺乏生产力
现今蜡染的传承者均是老一辈的手艺人,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布依族蜡染的图案大多关乎布依族的古老故事与神话传说,然而或许只有老一辈人对此熟知,年轻人对此的认知正在逐渐淡化,因此缺乏新的生产力。
2.3 制作较为繁琐
布依族蜡染多为手工制作,制作工序与当下时装相比较为复杂,耗费时间较长,不能像其他成衣一样用机器大批量生产。
2.4 时尚元素的冲击
服饰的种类在市场上可谓是琳琅满目,时尚元素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审美眼光也在不断地改变,各种服饰充斥人们的眼球,而布依族蜡染的工艺虽好,但与时尚元素相比图案等较为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3 布依族蜡染发展困境的根源
“刀无刃,封住初心不染尘。”这是罗易成写给蜡染手工艺人的一句话,传统手工艺人的坚守值得被时代铭记,优秀传统工艺值得被传承下去。布依族的蜡染技艺是本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曾走出国门名扬海外,记录下了传统文化史中青山不朽的一页,如今却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传统技艺的衰落值得我们深思。从查找的一些文献中可以得知,笔者认为布依族发展困境的根源在于以下几点:
3.1 缺乏市场和创新性人才
地形的封闭与依山傍水的环境虽使得布依族的蜡染技艺得以保存,但也正是因为其与外界的沟通较少,知名度也较小,仅限于本地内部的消费,并没有广阔的市场,其工艺品品质虽好,但难以形成规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且近几年村寨中的年轻人大多去往城市中务工,对民族文化缺乏重视,传统蜡染技艺的继承性较差,甚至使得布依族的传统工艺濒临失传。
3.2 缺乏市场监管
市场上布依族蜡染工艺品的质量问题亟待解决。许多粗制滥造的商品均是用喷绘制成,却打着布依族蜡染技艺制作的旗号,这对蜡染的招牌带来了一定的损害。社会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踏踏实实搞设计的人很少,盗取原创者创意,搞仿制的人很多,甚至使得一些优秀的蜡染技艺的匠人不敢将自己的蜡染作品投放进市场,如:1999 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的洪福远,由于自己设计的蜡染图案被大量仿制并售于市场,他从1993 年打官司到1998 年,旷日持久,无果而终[4]。现在这种现象仍没有被改善,严重影响蜡染产业健康有效地发展。
3.3 缺乏文化科技创新
布依族蜡染与市面上的普通衣服相比,并不是用机器生产,而是使用手工制作,这就使得布依族蜡染的产量较低。布依族蜡染的图案样式等难以融入当今的时尚潮流,逐渐与市场脱轨,故步自封,与新颖的时装相比,难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1]。
4 布依族蜡染技艺发展的建议
4.1 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求新求变是新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刚需,要根据大众审美与流行元素的不断变化为其注入新鲜血液。蜡染作为布依族文化的重要成分,经过历代传承,保留至今。如今文化市场日益繁荣,其背后所隐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正在逐步显现[5]。贵州地区的蜡染工艺厂也随之在近几年兴起,手工艺人和设计师在传统蜡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艺术表现手法的互通性,将其与刺绣艺术相结合,进行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沟通实践,打造出图样更加丰富、色彩更加鲜明的手工艺品,如服饰、窗帘等,让传统手工艺真正的“活起来”[6]。
4.2 加大对布依族蜡染的宣传力度,厚植品牌优势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观念等变化日新月异,产品的传播与宣传渠道能够影响手工艺的发展,所以在对布依族蜡染进行创新的同时,也需借助大众传媒的支持,在宣传与建设过程中将传统特色与现代传播理念相结合,加大宣传力度。并进一步打造品牌效应,加强知名度,在文化的市场上加强优势。我们应该注重蜡染技术品牌意识的建立,并不断维护发展,促进品牌的运营并有效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4.3 加强政府支持,开发旅游经济
布依族蜡染在记忆的长河中犹如一个“老字号”,这门古老的技艺发展至今除创新求变之外,还依靠的是它品质的支撑。政府也应加强对布依族蜡染技艺的扶持,出台相关政策。避免文化市场因竞争而造成扭曲发展,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调动手工艺人积极性,对于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应进行严厉的打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学艺术的追求也随之加强,可举办相关的艺术文化节等,例如1992 年安顺地区成功举办的第一届“蜡染文化节”同时也可以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在当地的染坊开展蜡染体验活动,延长产业链,增强人们的体验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既是对蜡染技艺的弘扬,也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
4.4 加强各染坊之间的合作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布依族生活地区的染坊如今数量已不如从前那般多,且都是分散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也就很难大批量的去生产蜡染工艺品,所以应加强各染坊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促进产业化发展。把传统手工艺也同市场相结合,用生产性的保护实现传统手工艺的自救。
4.5 传统技艺进校园
现如今很多学校都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开设美育课,弘扬传统文化。现在蜡染技艺的传承仍旧以祖辈传承为主,受外来传承影响小。如果使布依族的蜡染技艺进校园、进课堂,促进高校师生与蜡染技艺传承人开展交流协作,让传统工艺的种子在青年一代心中萌芽,将会有更多的人投身于此,促进蜡染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5 结语
传统手工艺既属于过去与当下,也属于未来。布依族人恬静的田园生活以及自身的信仰等都通过一匹匹的布帛反映出来,对我们研究民俗、历史等均有一定的价值。如何让布依族传统的蜡染技艺代代流传,历久弥新,使蜡染技艺更好地得到保护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对蜡染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被掩盖的价值重新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