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学旅行发展问题研究
2021-03-31周磊刘文华
周磊,刘文华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1 研学旅行的概念
旅游业是我国重要产业之一,旅游经济是国家经济布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些年来,文旅融合的话题热度在不断上升,背后是国家对旅游内涵的深刻探索与思考,“旅游+”概念的发展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如何将旅游与教育相互融合的话题就得到了业界的高度关注。研学旅行是“旅游+教育”的模式衍生出的创新举措,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创新,对素质教育的变革起到了深刻影响。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1]。我国研学旅行的发展和研究起步较晚,研学旅行一词的提出最早源自于2013 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文件对中小学生提出了逐步推行研学旅行的初步设想。在此之后,各省市也纷纷推出研学旅行的相关政策和实践。研学旅行按照政策主导主体的不同,可把研学旅行划分为政策性研学旅行和市场性研学旅行,政策型研学旅行指的是依照教育部等政府部门规定的由学校组织实施、由教育部门备案的研学旅行。政策型研学旅行按照性质划分应属于教育产品,直接对学校等教育部门负责。因此政策型研学旅行更加注重教育要务、安全要务和公益要务。市场性研学旅行是指政策型研学旅行之外的,由其他部门或社会团体等机构设计、制定并由旅行社或其他机构组织实施、教育部门或学校没有参与的研学旅行,其性质属于旅游产品,而不是教育类产品。
2 研学旅行的意义
现阶段的研学旅行,针对的主体主要是处于素质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国家推行的重要举措,既是推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于国家发展而言,旅游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更是关乎民本民生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二者之间相互促进,可以实现更大的效益:对旅游业而言,发展研学旅行不仅能够带动经济效益,而且能把旅游的文化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实现多重效益结合。对于学校而言,我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虽然有着明显的政策、资金、人才等优势资源的倾斜,但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众口难调”的劣势,现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对学习的厌倦心理,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甚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研学旅行所提倡的“学”与“行”的有机结合,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架起桥梁,有着课堂教育无法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更加开放的知识。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3 研学旅行的发展现状
3.1 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参与
从2013 年至今,研学旅行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影响力已经深入教育业和旅游业当中。研学旅行产品相继问世,一时之间呈现火爆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研学旅行已经适应了我国。近些年来,政府和有关部门连续出台了促进研学旅行发展的政策文件。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中第一次把研学旅行归入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领域,强调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机制,研学旅行基地、旅行社、学校都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完善安全保障体系等。2016 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017 年,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提出要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项目的开展;2019 年中国旅行社协会对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服务质量规范和提升做出要求,相对提高了研学旅行基地(营地)的准入门槛,促使研学旅行基地(营地)有更加规范、科学的准入条件。频繁出台文件法规,反映了当前研学旅行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依然还是以政府主导的形式展开实践的。从上述文件我们也看到,政策对于社会资本(例如研学旅行基地、旅行社、相关旅游企业等)的参与总体也表示支持,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政策和法规来指导规范市场型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研学旅行属于教育业的分支产品,是国家战略层面里的新兴业态,研学旅行的发展关乎到了祖国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正处于“成长期”的研学旅游,在运行机制、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还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这只有力的“大手”的保护。虽然以社会资本参与为主导展开的研学旅行的实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也逐渐形成了规模,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研学旅游产品的内涵。但由于研学旅行发展时间的局限,资本对研学旅行的态度还处于保守状态。如果在市场多方面因素都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任其“自由发挥”,一旦出现市场失灵就很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3.2 研学旅行发展的问题和不足
国内研学旅行产品的建设需要时间沉淀,在众多已有产品中,较为出众的是博物馆研学旅行。本文以博物馆研学为例,分析政策型研学旅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博物馆研学是研学旅行的代表。博物馆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有着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作用。博物馆汇集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感。此外,博物馆教育的经验也为研学旅行的实践提供了便利。于是在国家提倡开展研学旅行时,博物馆首当其冲成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但从我国现阶段的博物馆研学发展进程中可以发现,博物馆研学旅行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作为研学旅行”供应方”的博物馆,其主要问题和不足体现在:第一,研学旅行主题和路线开发不丰富、总体缺乏创意,无法对中小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依然是被动吸收外界灌输的教学信息,对学生难以产生启发的作用,难以达到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第二,参与研学旅行教育的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匮乏,教学的形式还是以科普讲解为主。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博物馆深厚的人文底蕴,只是把课堂从学校迁移到了博物馆,其实质还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第三,研学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意识。研学旅行本身作为教育产品的分支,旨在对传统课堂教育进行补充和拓展。任何违背研学教育理念的研学产品都可能使研学教育产生偏差。
作为研学旅行的“需求方”的学生及其家长,其主要问题和不足体现在:第一,教育观念落后,不支持学校的教育活动。在传统教育为主导的今天,大部分家长更加看重课堂教育,认为孩子就应该在课堂里学习到更多的理论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甚至不惜大价钱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参加补习班。而研学旅行在他们的眼中就是玩,是耽误学业的。第二,收费问题。研学旅行会涉及到费用的问题,一个良好的研学项目费用一般不低,这就会给孩子家庭造成负担。有些家长甚至认为学校是在变相收受学生钱财,导致学校和家长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第三,安全问题。家长充分重视孩子出行的安全问题,而学校、旅行社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设计不周密,缺乏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考量,会对孩子的安全造成威胁。一旦出现问题,当中责任不是任何一方能够承担的。
相比于政策型研学旅行,市场型研学旅行的内容和内涵显得更为丰富。从目前市场来看,学校没有参与的研学旅行,都属于市场型研学旅行。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巨大的人口红利给研学旅行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尤其是与教育业、旅游业和地产行业相关的行业纷纷开始布局研学旅行的“赛道”。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研学旅行业态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以旅游景区、文化场馆、地产资源为首作为供应链的资源供给方;以营地教育机构、教育培训机构、旅行社、地产企业等为首作为供应链的产品服务方;以学校、旅行社和网络平台等作为供应链渠道方,最后到达用户层。市场型研学旅行提供的产品主要是依托景区和文化场所的文化资源,开发出具有体验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旅行活动。从国家政策上来看,研学旅行针对的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市场型研学旅行面对的消费用户广度要大得多,除了中小学生,市场还向幼儿、大学生及留学生提供研学旅行产品,极大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尽管如此,市场型研学旅行的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策持续完善,市场投入风险大。研学旅行的重大意义决定了政府对待它的态度,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持续出台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对于市场来说,虽然政策支持了市场参与研学旅行,但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来规范市场运行,企业盲目加入,风险是极大的。因此资本市场对研学旅行还是予以审慎的态度。第二,研学旅行研究不完善。有学者专门对知网收录的有关研学旅行的论文和期刊做了研究,其研究结果之一是:对于研学旅行的研究内容单一,缺乏多业态,多周期的研究,对市场型研学旅行的发展没有指导意义。第三,概念界定不清。本文提及的政策性研学旅行和市场性研学旅行的划分依据是政策主体的不同。而从市场上来看,国际游学、国内研学、营地教育都包含教育成分,如果不加以区别,很容易造成概念混淆,从而导致推出的产品质量低下。
4 总结
博物馆研学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产品和参与者上。第一、博物馆作为产品的生产者,缺乏对研学旅行准确的认知,导致产品呈现的内容和过程不到位,难以达到教育目标。第二、中小学生作为研学旅行的参与主体,对研学旅行的认知较为有限,能够了解到研学旅游产品的渠道也是有限的,而参与产品选择和评价的主要是他们的家长。但由于教育观念偏差,又缺乏正确的宣传引导,导致许多家长不能理解研学旅行。第三、研学旅行体制建设不完善。例如建立合理的责任保障机制。在遇到责任追究的问题时,应根据机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追责,而不是单方面承担后果。研学旅行作为我国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旅游业与教育业跨界合作的新模式。研学旅行在我国的发展潜力巨大,其中的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价值。实际上,不论是教育业还是旅游业,其发展的核心都是文化,教育是用文化育德树人,旅游更是以文化作为核心资源。因此,教育业和旅游业之间应加大合作力度,挖掘探索合作的方式与内容,推出高质量的研学旅游产品,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