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性化设计理念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探析
2021-03-31田雨田治国
田雨,田治国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空间因满足生活的大批量重复性建设,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如无序的景观规划导致整体景观设计的混乱,其规划在人们手中使用频率低下、亟待修整更新和完善,修建和整改资金的二度浪费、建筑材料的废弃对自然和社会影响深刻。且忽视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习惯等,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出现一系列城市景观的问题,如:狭窄的人行道和长廊、“无处可坐”的休憩空间以及过于封闭的公共空间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在参与城市景观空间时以及使用设施时使用感和身心舒适度。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生活作息规律的诉求不断攀升,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和使用频率逐渐增长,也对在最初规划和设计城市风景园林时,对于其休憩体验和空间舒适度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人性化理念的提出,在城市风景园林中具有防止二次浪费、对当地的生态保护、维护当地的人文环境价值以及满足市民城市体验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对城市景观的实践现状和实践困境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相关策略,为今后解决上述问题和城市人性化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一定理论参考和借鉴。
2 城市风景园林中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概念界定及原则
2.1 城市风景园林中人性化设计理念的概念界定
城市风景园林中人性化设计是指专门综合各类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并对其产生作用和影响的研究理论。该领域强调:所有提出设计规划、做出设计方案、以及确定设计定稿施行的情况下,都要进行多次的协调和思考,此项设计最终的体验和使用者为“人”,作为城市景观园林规划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人的行为需求、生活作息、人与人差异以及具有的自我防护意识等。在以人的体验感和信任感的前提下的景观园林设计不仅是国家层面的国土土地资源规划是否合理,更是以满足市民大众的心理、生理行为规范等各方面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使得设计的初衷以及规划更加明确。因此,该领域所追求的则是设计者在足够了解和综合考虑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将身心的作用和影响,并且要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之相结合,构建出具备与与人习惯性活动数据相符合的活动内容、活动行进路径和空间构架特征。
环境设计在目前社会人文科学不断进步使得越来越注重使用者体验感的研究,强调设计中的使用者的重要性,从人的体验需求、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交互沟通的需求出发。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需要保证人与设计本身的沟通,设计做有度有考量、并做到拥有人情味。当我们需要实现这样的设计,对于设计者本身长期寻找空间互动长期研究和体验。重要的是从“城市心理学”描述的人与建筑与环境关系的长期实践关系的研究,“环境心理学”梳理环境育人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应用社会心理学关系。“环境行为学”则是概括人与环境的行为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这三者的关系梳理和研究。也在一定层面上总结人与环境与空间的互动关系,也奠定了城市空间人性化设计的基调。
2.2 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风景园林中的实践原则
其一,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
观赏和实用两者作为设计内的必要出发点,为后期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也对城市风景园林与人性化理念的融合起到了必要的原则支撑。如景观小品、园路线形设计以及铺装材质等都要以人体工程学作为依据和使用准则。并且应该以提高使用者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为前提,例如城市带状公园(道路、滨水)空间的设计,不仅考虑街区环境价值,且注重其城区生态价值。再如,植物配置应用中,盲目选取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并未考虑其生态适用性,虽产生了一定观赏效果,但完全不适合本地区气候、土质等环境因素,造成最终的景观大打折扣。也表明目前的审美条件下,实用性和观赏性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便民。
其二,公共性社交空间的多样化分类设计。
城市景观园林设计中,追求空间自由度的求索和创新性的公共社交空间,在追求舒适感的现在,设计师的设计面临各式人群体验感均衡的挑战。但对于设计的节点设计,有密就有疏,要满足社区人们的需求。例如在城市广场的设计中一般在设计中会选择服务于社区的集散中心等,考虑使用一定公共社交空间来促进人们的交流和娱乐等社交交往活动,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也可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增加,居民的居住环境的多样化,有助于提升居民的自我管理、自主解决维护的能力,培育自治的能力和意识。
其三,领域性和私密性的需求,领域性是人对自身的空间范围领域意识,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距离要求的空间领域意识,在心理层面需求的的私人的范围。而私密性则包含了社会的互动及自我的相关信息,在个人喜好、行为模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会因人而异,因境而异。对于城市风景园林中根据不同的景观功能及活动要求,提供适应的个人空间,从而给人从心理上带来一定的归属感和安定感。例如在设计中较为偏离的位置设置一些安静的休息区,这与集散中心的喧闹不同,可以提供安静的不被人打扰的环境,在设计中,这样的区域总是和集散中心的布置选择不同,多利用植物来进行规划和组合罗列把这个区域进行半私密的围合。一般可以使用密林或者区域划分的手法来进行边界的设置,或设置景墙与观赏性雕塑等进行空间围合,也可以使用树丛,绿篱、花架等形成视线隔离,从而营造出相对半私密或相对私密的空间。植物的多样组合,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园林的本色,同时也带来了各个区域的无意识划分,对空间设计进行多样化的划分和分割方式,并且可以利用园路铺装,对空间进行暗示性的划分。
其四,边界区域/边界效应。此类区域所描述的场所使用频率与城市园林中的节点的使用频率趋于一致,这类区域/边界空间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语言》总结道:“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富有生气”。此外,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在对荷兰荷兰人们活动休息的区域停留的喜好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人们大多数都会选择在户外空旷地带,此类区域归结为边界地带、例如节点与节点接连的区域、节点与广场的交界区域、广场与水域的链接区域、水域与沙滩、沙滩与林地、林地与水域的交集部分等,人们大多数会选择此类区域边界,花费时间与游憩体验的位置也多是围绕这些地方,这就是著名的“边界效应”。居民和游玩者多在这些区域进行流连和游憩,此类区域偏向开阔和视线可及等优点,对于附近区域有任何的反馈和发生事件能及时的了解和得知的掌握,人们喜欢和选择停留的时间较长。这样的区域有两点优点,其一是此类边界,可以观察到开阔地带的人流和活动范围视线无遮挡。其二是此类地方与开阔视线中心的压迫窥探感较小。
3 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策略
3.1 体现公众参与性
城市中风景园林的构成主体是“人”,人所在的不同环境构成不同空间,在处理人与空间的链接关系时,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前提条件下,风景园林带给人的则是积极的正向的反馈,人们可以通过与空间的互动获得安全、舒适、自然、舒畅、尊重、自由、平等、亲切等不同的心理触动。模块化空间使得一个个“城市盒子”的出现,一定层面上来看,并没有从该有的体验感和市民的切身利益来进行体验和考虑,因此可知市民内部信任意识较低,自主自治意识较低,也因此造成人文景观缺失的境地,在此类环境的大前提下,其观赏价值和使用效率明显未达到设计者设计的初衷。为此在塑造空间的时候要尽可能从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其需求,在一定的可行性条件下,例如可营造社区农园、居民社区花园。以物业牵头,人们为主体,设计师为指导,政府监督和扶持。社区农园在运行的期间,增加物业人员与居民的相互协调与协作,居民可以主动的管理和解决维护时的各项问题,有益于市民内部的信任感和自治社区的能力的提升。激发了社区居住人的融入感,并且让居住者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改变生活环境,并由此激发了自治意识,培养了自治能力。通过此类服务社区服务他人,获得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最终达到公民参与性的提升。
3.2 提高空间环境丰富度
城市空间的围合上,因中国自身的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的不断影响,依旧在各自为政,自我封闭的道路上。格局大方向也是此类界面围合。目前某些公共建筑存有老式的围合小广场,虽内部花园整齐完备,但隶属一部分群体的私人领域,私人领域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空间内限制受众面,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可根据时代需求和具体城市的发展规划,合理、有序的将其不断更新而公共化,满足可持续发展。
3.3 营造边界效应
城市空间设计中需要遵从边界效应规律,也利用其规律把空间的边缘部分当作可以进行设计的节点,在各个空间的边界处利用边界线来分散来往的人流和提供路人的休息空间,进而促进使用者体验。例如火车站这种逗留空间具有依赖性,其一般多分为两层,人流行向的电梯下部则属于边界阴角空间,可增添一定设施打造成休憩等待的区域。再如商用建筑物入口会选择做人流集散景观规划,部分入口可选择使用树木花台的形式来人为的建造边界,使得市民在休闲时、游客在游览时获得滞留空间和私密空间的体验感。另外,在进行边界区域的设计时,可使用背对背相隔的座椅来进行边界的链接、也可种植观赏性较强的植物花灌丛,或设置具有当地文化历史元素的景观小品等,营造出适合边界的小型节点,并且利用好这些地方安排足够的休憩区,吸引人停留,满足人们的游赏、休憩、社交等需要,使人有幸福感。
4 结语
人性化理念下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究其根本是为使用者服务的,城市园林设计本身就是复杂、长期的系统过程,人性化理念下的城市风景园林设计究其根本是为使用者的体验感而服务的,城市园林设计本身就是一项综合、繁杂的系统过程。设计者在设计伊始,需要考虑附近的总体情况和诉求人们的各项愿景,严格遵守设计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环保理念下,还要以维护居民、百姓的根本利益为主,切实创造一个有意义的空间环境,让景观普惠于大众,真正实现景观人性化,从而使得使用者在景观空间中的活动有一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