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壮锦的历史与现代发展研究

2021-03-31覃子宸

西部皮革 2021年13期
关键词:壮锦织锦壮族

覃子宸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1 研究背景

壮锦以结实精巧、图案独特而闻名,是壮族人民艺术、审美、文化创造的集合体,不仅具有极强的实用性,还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壮锦能够十分直观地体现其民族特色和本土性特征。2006 年,壮族织锦艺荣登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底,以壮锦为主题的大型歌剧《壮锦》首次公演[1]。这些与壮锦有关的事件足以体现壮锦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我国对壮锦技艺的重视。机械化大生产时代的到来为现代纺织工业提供了迅猛发展的条件,而壮锦的织锦技艺复杂,制作耗时,而且成本高、产量少,利润空间小,在大机器生产高速发展的今天,其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面临较大的困境。如何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钻研的方向,也是这次研究的目标。作为广西壮族的一份子,笔者学习了相关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了老师的启发,想通过对家乡壮锦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广西壮锦传承发展的路径,为弘扬壮族民族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广西壮锦概述

2.1 广西壮锦的概念

壮锦是中国壮族的传统手工织锦工艺,是用棉线或线编织,棉和麻两种材质的线作为布料的经纬线织成了壮锦的基础层,然后再用彩色真丝在基础层布料上织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并且正反两面对称,完全包裹住基础层布料,还增加了整个壮锦的厚度,因此用途广泛,常用于制作床单、被面、围裙等,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是壮族的,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2.2 广西壮锦的艺术特点

2.2.1 色彩图案

壮族人以色彩为载体来描述自己生活的世界,所以壮族人喜好浓重的色彩。壮锦的主色是黑、白、红、黄、蓝、紫,还有少量其他色作为布料颜色搭配时的补充,但无论什么颜色,染料都取自天然的植物。除了色彩浓重艳丽之外,壮锦上编织的图案也是很值得考究的,其形状也是值得注意的,壮锦上的图案实际上是壮族文化的一个显性符号。常见的传统壮锦图案组合有万字纹、八角形图案、圆形图案和云雷纹,单独图案有之字形、水形、方形、回文、云形、二龙戏珠、花卉、动物等20 多种,近年来甚至出现了80 多种新模式。

2.2.2 材质工艺

材质方面,壮锦所用的原材料主要为棉纱和蚕丝。棉纱来源于木棉,与麻及葛织业相比,可以不必经过去皮等复杂的工序,且还有可以御寒的优点;丝是蚕体内生产的一种液体,弹性好。壮锦所用的染料主要为天然植物染料,一是植物印染比化学染剂环保,二是其更加保健。

工艺方面,壮锦花纹的结构一般多为三梭完成,称为“三梭法”。目前壮锦在织造工艺上有了新的改进,由传统的纯手工制作,逐步向半机械化生产过渡[2]。壮锦的染色技术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工序,如蓝色主要是用蓝草制成的蓝靛膏进行染色,经过反复多次泡染后,才能达到预期的染色效果。

2.2.3 文化内涵

壮锦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其主要特征是:图案生动,主题宽广,结构严谨,色彩丰富,民族文化鲜明[3]。由于广西壮族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对当地人口的影响,壮族对繁衍、出生、结婚等重要事件十分尊重和关注,这些都体现在由编织工艺发展形成的壮锦艺术中。因此,无论是材料、用途还是艺术,都能充分体现出壮族人勤劳、聪明、朴素、开朗的性格,也能体现出壮族人对天地的崇拜,及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3 广西壮锦的发展历史

3.1 兴盛期

中国是运用织锦技术最早的国家,织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汉代时就已经产生了织锦缎的技艺,但到了宋代才能真正被称作为“锦”[4]。

明代我国手工业发展迅速,各地织锦的技艺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壮族人民也不例外,借鉴了云锦、蜀锦的生产技术,编织锦缎的工艺比原来越精进,甚至编织出来的个别特殊图案的壮锦已经成为专供皇室的贡品。

到了清代,壮锦更为绵丽多彩,除了仍旧作为贡品之外,还逐渐向大众普及,惠及普通百姓并广为流传,是百姓都热爱购买的畅销品。由于市场需求的迅速加大,壮锦生产规模也成倍增长,在当时,壮族人民几乎每个家庭的妇女都会在家里摆放一台织布机,天天生产编织壮锦。这一时期,壮锦成了壮族地区的代表性产品,壮族人民的生活、生产都离不开壮锦,它是壮族人民引以为豪的民族工艺品。

3.2 衰落期

清朝末年,我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西方列强向我国倾销廉价的工业制品和纺织产品,如廉价洋纱布等,广西未能幸免。商品倾销扰乱了广西当地长期以来的自给自足、自纺自用的纺织品市场,大量农民家庭手工业开始解体。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当时我国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壮族人民也不例外,人民仅能解决温饱,没有多余的经历来关注衣物布料,壮锦的生产和使用开始降低,壮锦工艺的发展也进入了停滞期。但好在壮锦历史上传承时间较久,底蕴足够深厚,已经融入了壮族人民的骨血中,艰苦的条件也没能使人们中断传承。

3.3 复兴期

新中国成立后,壮锦迎来了复兴时期。1954 年,壮族所在多个城市都建立了生产合作社,集体大批量生产壮锦,甚至发展成为专业生产壮锦的工厂;到了1987 年又购买了许多现代化的机器来改进和优化壮锦的生产速度。当时的壮锦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良好,甚至出口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到来,自90 年代以后,以传统手工艺生产出的壮锦优势逐渐降低,现代机械化生产的纺织品在生产、成本等各个方面的优势十分突出,几乎占据全部市场,导致壮锦又一次面向衰落的局面,当代青年很少介入织锦行业,壮族织锦技艺目前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难题。

4 广西壮锦的发展现状、问题成因

4.1 发展现状

当前工业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制造业的效率提升,对壮锦这类传统手工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各个国家的联系不断加深,我国也在吸收他国文化,文化的多样性正在不断涌向我们的生活,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追求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启发点。壮锦的图案源于古老壮乡人民对于生活的描绘和向往,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人们的喜好会发生改变。壮锦为了符合市场需求,一些原有的壮锦元素不得不做出改变。这种现象使壮锦的原始审美发生了改变,也对壮锦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2 存在的问题

4.2.1 手工制作与机器生产的矛盾

现代市场竞争激烈,无论是产品还是艺术形式都无法脱离高效的生产。企业追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利润为导向的生产成本和效益,往往忽视所生产的作品是否体现了手工创作的多样性,是否有灵魂。壮锦以手工艺生产为根本,既是实体产品也是富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但无论作为什么都逃脱不了当今市场规则,与机器生产的织锦产品相比产量效率低下,艺术内涵被量产,完全没有竞争优势。

4.2.2 技艺传承的断层

在发展历史和相关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事编织的工作者大多是农村妇女,壮锦一度成为壮族农村妇女的谋生手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老一辈编织者年龄增长、生产力下降,但下一代愿意用原始的生产方式学习和传承壮锦技艺的接班人却很少,壮锦的工艺传承也就开始面临中断的危机[5]。

5 广西壮锦传承发展策略

5.1 品种策略

现代大众的审美意识在不断提高,壮锦产品的题材内容也必须得到扩充和丰富,应根据不同的消费人群制定和生产不同的产品。无论是壮锦的用途是作为生活用品还是装饰用品,无论是日常用还是节日用,无论是面对老一辈人还是当代年轻人,使用人群所生活的环境无论是农村城市甚至是国内外,这些都是要全面考虑的因素,且无论图案还是色彩以及设计的风格上,都应该有所创新。因此,壮锦需要与时俱进,可以与现代服装结合,运用在现代家居装饰中,学习十字绣、手工编织等产品让人们能够作为日常休闲娱乐的活动,让人们能够通过简单轻松的方式就可以直接了解和接受壮锦,并喜爱壮锦艺术品。

5.2 工艺策略

从壮锦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壮锦兴盛时期,主要结合了蜀锦、云锦的工艺进行了改进,从而进入了内地并发展壮大,因此借助其他织锦手段改良原有工艺是壮锦工艺发展的可行方式。可以借助其他织锦方式,将两种或多种工艺手法相结合;同时也可以积极引进现代纺织技术,在尽量保留原有工艺传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

5.3 营销策略

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旅游的文化内涵,因此借助旅游资源,对旅游行业进行组合利用,对于壮锦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壮锦可以和当地旅游业完美结合,推出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在销售上也可以与其他旅游或者工艺产品作成系列产品,成套销售,如壮锦便捷带、围巾、领带、手提包等,借助当地在旅游方面巨大的优势,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打开自己的市场。

同时,还可以借助已经成型的现代艺术形式来宣传壮锦这一传统艺术。例如歌剧《壮锦》,舞台表演的歌剧是当今人们流行的一种观看表演、娱乐消遣的现代艺术形式,有着声画结合、身临其境的优势,借用这一艺术形式来表演壮锦制作工艺的过程,让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壮锦的方方面面,还将壮族民族生活、文化也都展现给了大众,因此才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一成功的宣传营销方式可以为壮锦后续的营销活动提供很多经验,通过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来展示壮锦的特色,可以获得其他艺术范畴内的群体对壮锦的认同。

结语

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国家,中国展现了各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民族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有些文化发展迅速,但有些文化也消失在历史中了。总而言之,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壮锦的发展前景是稳定的,即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政府和继承人应该积极行动,继续创新,只有将尖端产品与合理的商业做法结合起来才能打破当前壮锦传承发展的困境,引领壮锦手工艺术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壮锦织锦壮族
瑶族织锦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织锦古韵(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