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SWOT分析
2021-03-31朱欣悦
朱欣悦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业连年丰收。但与此同时,我国“三农”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产业不大,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业问题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短腿短板。乡村振兴战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为指引,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乡村振兴战略适时必要的提出,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步伐,推动我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1]。
“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农村人口过多且资源匮乏,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在于是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的转移[2]。加快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做到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良性衔接,这对解决西藏“三农”问题,推进西藏经济建设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的优势分析
1.1 农牧业迅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
2020 年西藏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98 元,连续6 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3]。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00 年的51.2 亿元增长到2019 年的212.8 亿元,粮食产量由2000 年的96.2 万吨增长到2019 年的104.7 万吨。西藏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战略,农牧业机械化及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
1.2 农牧民对工资报酬要求低
西藏农牧民技术含量低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对生活条件和工资报酬要求低,西藏农牧民拥有土地,基本的衣食住行得以保障,加之日常生活消费水平低,可以接受较低的工资,使得其在简单劳动的就业岗位上具有明显竞争优势,适合于从事一些为降低劳动力成本,对知识水平要求不高或者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
2 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的劣势分析
2.1 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程度较低
现阶段藏族农牧民的农牧生产方式还未发生实质性的现代化转型,许多农牧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少对教育长期收益的前瞻性期望,这造成了他们对普教育的遍不重视[4]。农牧民整体劳动素质偏低,外出就业多以一些对技能要求不高、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多数农牧民存在着语言沟通不畅、培训时间过短和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并且西藏农牧民更倾向于季节性转移,希望在农闲时候参与可在本村、乡进行的培训,以降低生活、交通成本[5]。
2.2 农牧民转移就业稳定性差
稳定的就业保证劳动者的生活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可促进劳动者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及社会资本的形成与积累,进而提高就业质量和薪酬水平[6]。西藏农牧民限于自身因素,更倾向于从事劳动简单,对技术要求低的工作。在转移就业的过程中,农牧民的工作往往具有临时性、流动性等特点,且劳动强度大、工作和居住环境差,人员更替频繁,容易失业;此外,很多农牧民都是在农闲时节才外出务工,等到农忙之时或寻求到更好的工作后,这些都不利于农牧民的稳定就业,与充分就业的要求相差甚远。
3 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的机遇分析
3.1 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对接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进程、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和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政府、社会、企业多渠道解决就业,推动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持续加大”。“推行农牧民技能订单、菜单、工单“三单式”培训和“以工代训”,有组织劳务输出人数占转移就业人数的60%以上”[7]。2021 年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大有组织转移就业和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牧民持续就业增收的意见》。《意见》指出,将继续加大项目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力度,进一步推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8]。
3.2 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西藏自治区充分发挥本地产业特色优势,全面融合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积极实施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着重开发当地特色旅游业,实现以一产带动二三产,以二三产反哺一产,帮助当地群众就地致富、安居乐业。作为沟通城乡的纽带,特色小城镇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提供良好的载体,为西藏农牧民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相较于大城市而言,特色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势更加凸显:农牧民流动到小城镇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较低,在接近乡土的小城镇环境中可获得心理保障。
4 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的威胁分析
4.1 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将城市居民与农民分割开来,农民享受不到更好的社会资源与社会福利,被排斥在城市的劳务市场之外。作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原因之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有着诸如经营规模小、土地承包经营权主题不明确、与承包期限不稳定使得农民缺乏安全感等问题[9]。西藏关于农牧民转移就业的政策具有内容的单一性与滞后性等特征,一系列壁垒不利于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的顺利进行。
4.2 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
西藏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速低于产值比重增速,表明第二产业缺少转移就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排斥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进来。自2015 年起西藏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才开始高于第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吸纳就业的作用。但是西藏第三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政策的推动,这造成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较多,但整体质量却偏低的情况。因此,过分强调第三产业在就业中的作用,并不利于农牧民稳定地转移就业[10]。
5 实现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的策略建议
5.1 优势—机遇策略(S—O 战略)
乡村振兴与特色小城镇建设都是结合经济发展实际,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针对“三农”问题提出的。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应结合西藏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机遇,发挥西藏农牧民劳动力数量大并且工资低的优势,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小城镇,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聚群,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西藏农牧民就业空间,扩大就业容量。
5.2 劣势—机遇策略(W—O 战略)
政府可采取对藏区教育发展实行特惠政策,鼓励西藏农牧民接受更多的教育,学习更多的汉语;同时应做好组织培训工作与劳务输出工作,培训前对自治区内不同地区的农牧民进行调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蹲点式、长期性且有针对性的培训,以降低他们的转移风险和转移成本;培训结束后对农牧民进行及时跟踪调查,了解学习情况,保证农牧民实现稳定转移就业。
5.3 优势—威胁策略(S—T 战略)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农业产业一体化,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来实现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11]。要立足自身特色,发展富民产业,加强本土品牌培植,推进牦牛、藏香猪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促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要补齐西藏农牧业基础短板,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广服务及监管体系,统筹整合农牧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补齐人才短板,积极开展农牧民培训活动,为西藏农牧业发展提供后劲,着力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队伍。
5.4 劣势—威胁策略(W—T 战略)
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确保转移就业合法有序地进行。要开展岗前定向就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招聘活动,促进农牧民就业能力提升,鼓励其积极参加劳动转移;需要政府为其提供转移就业后的生活保障,完善劳务合同、工资制度、加班制度、工伤制度的相关配套措施,切实保护农牧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同时落实基本医疗、养老保险、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制定落实细则。
6 结论
本文从优势、劣势、机遇及问题等四个方面对乡村振兴背景下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问题进行了整体性分析,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贯彻落实小城镇建设,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政府部门做好组织培训与劳务输出工作,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补齐农牧业短板,健全法律保障制度,确保农牧民转移就业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