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鞋履趣谈之
——中国古代宦官鞋履文化

2021-03-31四川余淼

西部皮革 2021年17期
关键词:皇权朝代宦官

文 四川/余淼

宦官,即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宦官在先秦和西汉时期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宦官则全由阉人担任。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在中国历史上,宦官以自己特有的形象与地位不同程度参与到朝代的更迭,乃至整个历史的进程。通过鞋履文化的角度,透过宦官脚下的鞋履,可以更加深刻且多元地了解官宦这一特殊的历史角色。

有资料表明,我国最早的宦官出现在殷商时代,据专家考证,甲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大致因为当时的宦官数量不多,未形成规模。确切有记载宦官的资料出现在《周礼》,书中写到:“宫者使守内,以其人道绝也”。由于宦官的特殊性,生理上的缺陷,导致宦官成为男权社会中一个地位极其卑微的群体。依附于皇权的人群属性加剧了宦官本身的卑微程度,与权力中心接近却身份又极其卑微,导致了在数千年的朝代更迭中宦官势力此起彼伏。中国历史的宦官制度始终是与君主专制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而其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专制君主的多妻制。这种特有的制度现象,体现在鞋履方面体现在宦官鞋履从普通到专有的趋势。大致而言,宦官的鞋履自秦汉以来多为平民鞋式,伴随着朝代演进,宦官逐渐开始在朝堂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权力带来的野心开始促使太监群体试图提升其政治地位待遇。膨胀的野心和实际地位,形成了畸形的诉求。在与朝臣群体的反复争斗中,依附于皇权带来的改变,变现为称谓、服饰、鞋式等具象化的层面。穿蟒袍,改称呼,着官靴,成为了许多朝代宦官共同努力的目标。尤其在等级森严的朝堂,穿上官靴被宦官视为自己正名的渠道,以及对朝臣群体的反击。

确切来说,宦官是负责宫廷杂事的奴仆,不得参与国家政务,但因与皇室朝夕相处,能博取皇帝信赖,有可乘之机,有些宦官担任朝廷大臣。在东汉、唐、明等朝代存在着宦官掌握国家政务大权的情况。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阉人,东汉开始完全使用阉人做宦官。于是宦官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并且通过各种手段来稳固自己的地位。宦官的鞋式从东汉开始,逐渐开始与官员鞋式趋近统一。行至明代,吸取了宦官干涉政治的教训后,皇权开始对宦官阶级进行打压,将其固定于一定的职权范围之内,并相互依存。清代太监靴用青色,总管首领穿长简靴,其他太监部穿角靴。这种鞋式,与官员相近,但有一定的区别。

归根结底,宦官的出现为的是服务于皇权,具体来说是服务于皇家的内事。为了保证在服务皇帝及其嫔妃的时候,保持绝对的高质量。宦官利用身边所有事物来帮助其提升服务质量。比如值守夜班的太监会在当值时,在自己的鞋里放在苍耳。这种东西全身长满了刺,放在脚下必定很扎,人一旦打瞌睡,脚后跟就会碰到它,刺痛感不亚于锥刺,这种来自于鞋底的疼痛感可以保证太监在晚上瞌睡时保持清醒。除此之外,一些需要贴身伺候后宫贵人的太监,为了保证身上没有异味,不仅会随身携带香囊,在当值之前还会用一些香料熏染鞋履和衣服。毕竟即使被阉割,男性相对发达的汗腺仍然可能让脚步散发难闻的脚臭味道,这种脚臭味一旦在伺候贵人的时候冲撞到了贵人,搞不好便是杀头的罪过。由于宫内对于穿着有着严格的规定,到了清朝中后期,一些太监在净身之前都提前预备好符合规制的衣物,鞋履往往会准备多双。相对舒适的鞋子会让长期保持站立的太监减少疲惫感,能够更好地保持精力为自己的主子效力。

作为中国封建历史中皇权产物,宦官亦或太监,宦官其实是皇权的“家奴”,是统治者方便管理朝廷的“替代品”。然而不管历史上是高光时刻,还是低人三等,宦官自从阉割后,悲惨的人生底色便被注定。从鞋履的角度来看,即使经过上百年的努力,官宦群体终于可以得到穿着皂靴的待遇,但是鞋底里一粒苍耳又将他们打回了“奴才”的原形。这种封建主义带来的枷锁,犹如在无形之中为宦官脚下注入了沉重的铅块,让他们寸步难行,永远被压抑着,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猜你喜欢

皇权朝代宦官
君臣互动与汉代皇权伦理政治特征——以身体及亲缘关系比拟为视角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猜朝代
西夏佛教图像中的皇权意识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不懂就百度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费孝通绅权与皇权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