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西方绘画材料的发展

2021-03-31杨金瑶

西部皮革 2021年18期
关键词:壁画油画艺术家

杨金瑶

(青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1 绘画材料的发展状况

绘画,传统意义上是使用笔、刷、刀等工具,辅之以墨、颜料等不同材料,在二度空间如:纸、布、墙等载体上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也可通过各类数字媒体软件在计算机、平板、手机等载体上进行数字化绘图。绘画,从文化背景、工具材料和技法,可分为中国水墨画、油画、壁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西方绘画非常注重绘画材料,从原始时期到当今社会,绘画材料不断变革,材料对绘画各方面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绘画史上,绘画材料的发展一直影响着绘画样式的发展,从原始壁画、岩画到人工合成材料的镶嵌画、壁画,从蛋彩坦培拉绘画到油彩坦培拉绘画,再到真正意义上的油画,几乎每一次的绘画材料创新都引发了绘画革命性的发展。从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问世开始,西方绘画开始从传统的架上走向架下绘画。绘画发展到当今社会,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绘画,其中包括了材料、作画手段、媒介、载体的一系列变化与发展。材料在传统绘画作品中一直是处于幕后,仅仅是作为造型、色彩的衬托,起着最基础的作用。20 世纪当代艺术的发展使材料的地位大幅提升,从最初的幕后转变到台前,它自身的魅力也在艺术创作中得到肯定,从而使绘画走向了综合性的发展。材料也逐渐成为一种特有的基础的绘画表现语言,它开始承载着艺术家的思维观念,以及超越物质材料本身的现实意义,发展成为一种精神意义。

绘画材料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是以石器时代岩画、壁画为代表的自然材料时期,第二个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的蜡画、镶嵌画、坦培拉、油画等人工合成材料时期,第三个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至今,以立体主义开端,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绘画发展的综合材料时期。

2 自然材料时期

从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绘画最早起源于人类记录在洞窟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法国的拉斯科洞窟、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是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洞窟壁画最突出的代表。拉斯科洞窟有着一百多幅着色壁画,表现各式各样的动物,如野马、野牛、野山羊等,当时的人们用粗壮简练的黑线勾勒轮廓,用红、褐、黑色塑造动物的体积和结构[1]。阿尔塔米拉洞窟中有简单的风景草图,也有红、黑、黄褐色等色彩浓重的动物画像。壁画色彩鲜艳、线条清晰简练,多选择写实粗犷和重彩的表现手法,神态逼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受伤的野牛》,形象刻画了野牛受伤后蜷曲、挣扎的状态,准确有力地表现了动物的结构动态。可见,洞窟岩壁作为绘画最初的载体,绘画工具主要是石器、烧过的木条、兽骨、羽毛等,岩石上独特的肌理和花纹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效果,而丰富的色彩则来源于动物的血液、自然矿石、有颜色的泥土等材料。

3 人工合成材料时期

物质文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绘画材料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先后出现了蜡画、镶嵌画、干湿壁画、坦培拉与油彩混合、直接画法等技法,先后将更多的材料运用到艺术绘画中。

蜡画出现在北非和拜占庭帝国,发展并延续到公元6~7 世纪,后逐渐消亡。在意大利赫基雷尼亚城和庞贝古城考古被发现,19 世纪人们开始重新运用蜡画这种想象绘画方式,后来乔治·卢奥,贾斯培·琼斯等艺术家,也创作了一批现代意义的蜡画作品[2]。传统蜡画制作过程主要是将干色料调和到融化的蜡中,成方颜料的金属需要加热来保持蜡的温度,这样才能使颜料自由调和。为了保持温度,调色盘需放在燃烧木炭的金属桶上。绘画的工具为温热的画笔或金属调色刀等,也有艺术家使用加热的青铜工具来刻画精细造型。蜡画制作方法较为复杂,温度控制极其关键,蜡画画面晾干速度快,一两分钟便可凝固,画面晶莹剔透、具有光泽感,效果可以维持千年,且防水,并且蜡画可以修改。镶嵌画通过材料来表现,主要用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彩色玻璃、大理石、贝类物品、玉石等材料通过特制的粘合剂来镶嵌于墙壁、地面、天花板上。最古老的镶嵌画是《庆典图》,画中运用了石块、珍珠贝、粘土等碎块镶嵌而成,画面真实反映了巴比伦文化下的战争和庆典的场面。

壁画在古埃及得到发展与繁荣,古埃及人绘制干壁画是把石粉和石膏涂在粘土和稻草混合泥浆抹平的表面,画底平涂,画面中没有阴影。创作中大多选择天然矿石和色料,然后用特制胶水将铜器上刮下的蓝色、绿色以及天然矿石中的石灰白等进行粘合,从而稳定颜色。湿壁画是趁着墙壁还未干的时候在墙皮上作画,使色彩、图案与墙皮融合,产生独特的效果。湿壁画的出现对油画影响深远,著名的湿壁画大师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乔托、波提切利等。湿壁画的绘制是需要理性思考与判断的,首先在作画的墙壁上需要做上一层底,将粗糙的灰泥抹在墙壁上,然后将草图绘制在灰泥层上,并渗透进墙壁中,再在上面覆盖一层薄薄的灰泥,再画一遍草图。通过水分蒸发,使石灰与空气接触,产生玻璃状特殊效果,表面形成碳酸钙结晶,颜料与画底结合又不完全与水融合,形成湿壁画独特的色彩。

坦培拉的发展推动绘画材料的革新,从原始艺术走向古典主义发展,推动了油画的出现。蛋彩坦培拉主要是用蛋黄或蛋清调和颜料绘成的画,画底多是敷有石膏的画板。蛋彩坦培拉绘画方法是按照2:1:1 的比例将蛋黄加入少量亚麻仁油和玛蒂树脂,再加入适量的水,将其搅拌在一起,乳化形成粘稠的媒介[3]。十五世纪,凡·爱克兄弟开始尝试把油作为调色的媒介,自此开始了油彩坦培拉的探索。他们仍是把坦培拉作为底层绘画,辅之以油彩罩染,使得作品画面更加丰富。但油彩坦培拉的缺点则是干燥速度慢,底色层有可能会溶解。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西方绘画中油画材料逐渐成为主流绘画,油画绘画先后主要经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等发展阶段。

4 综合材料时期

随着20 世纪初西方社会工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历变革,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变革。这一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绘画材料——丙烯。丙烯的出现为艺术家绘画带来了极大的发挥空间。丙烯是一种丙烯聚合乳剂和颜料的人工合成物,它可以和不同材料结合,无论水性媒介剂还是油性媒介剂,它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

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主义、达达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立体派绘画充分利用了油画材料,并且将布条、墙纸、绳子等物品直接运用到画面中,使画面的材料极大丰富,把生活中的常见材料搬到绘画里面,促使综合材料绘画的产生。艺术家们开始从客观的具象转为追求个性化的发展,绘画形式表现愈加丰富。突破传统架上绘画材料的单一性,艺术家对材料的使用逐渐多元化。现代生活中常见的现成品报纸、饮料罐、纺织品、螺丝钉、植物、动物都直接运用到画面中。综合材料绘画不仅仅是对颜料、画布的转变,绘画技法上也做出了极大的变化,诸如立体主义的拼贴、达达主义的现成品艺术、波普艺术的丝网印刷,以及涂鸦、滴洒绘画等。

在进入现代主义绘画后,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材料艺术家包括:劳申伯格、安塞姆·基弗、让·杜布菲、塔皮埃斯,他们更是将抽象与具象结合,画面材料更加丰富大胆。以基弗为例,他的作品画面中直接大量运用稻草、输液、沙土、玻璃、金属、油彩,甚至在画面中浇上铅水,给观众以震撼的感受。

5 综合材料在中国的发展

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始于距今400 多年前的明朝,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圣母像和天主像等,油画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开始发展则是十九世纪末。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来,西方当代艺术思潮不断涌入我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一些美术学院开始邀请欧美艺术家来交流讲学,绘画材料与技法渐渐走入国内校园和艺术家的视野。我国著名的画家尚扬、许江、张元、蔡国强是综合材料绘画的践行者。如许江的向日葵,从最初在纸上描绘的向日葵,再以各种形式和颜料绘制的葵系列作品,最后演变为钢铁塑成的艺术葵。他的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现成材料,如沙子、黄土、编织物、金属等材料。同时在其作品《弈棋》中,又将中国画中的宣纸运用其中。可见,综合材料在中国的艺术家手中不断地变化发展,并创新。

6 结语

材料的发展促进了绘画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也推动了艺术家思想的解放。通过对从原始时期到现代美术发展中运用的绘画材料的综合梳理,让我们更加了解材料的属性、特质,更好地促进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选择更适合的材料,也使我们能更大胆地创新材料运用。

猜你喜欢

壁画油画艺术家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一张油画
壁画上的数学
油画《塬下》
油画
北朝、隋唐壁画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岁月长又长》(油画)
帮壁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