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探讨
2021-03-31王晋华
王晋华
(山西煤炭运销集团盂县恒泰常顺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阳泉 045100)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社会经济生产对于矿产资源的大量需求推动着我国矿产开采行业不断发展,这一阶段的矿产开采以粗犷式开采为主,片面追求开采效率和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工作,导致矿山生产与环境保护之间互相脱节,最终引发了大批量的环保问题和生态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视性不断提升,党中央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绿水青山”不仅是根本目标,同时也是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求。
1 常见矿山地质灾害
1.1 地面坍塌和裂缝
矿山开采可以根据开采环境的不同而划分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坍塌和裂缝灾害主要集中在地下开采当中,其具体是指随着开采程度的不断增加,地下空间持续提升,进而出现矿山内部空旷的状况,一旦空旷程度达到了某种界线,则会出现大规模的地面坍塌和裂缝问题,而这两种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导致矿山的表面生态环境受损,且会直接威胁到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
1.2 山体坍塌和滑坡
当矿山的山体内部被逐渐挖空之后,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的空间补充,从而导致整个开采区域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点,即便开采企业会在矿洞和矿井中采取一定的支护措施,但其实际效果相对较为有限,一旦地层变化和地壳运动引发山体震动,则可能会造成山体坍塌的状况。山体滑坡则是由于地面开采过度所引发的。地面开采会对矿山表面的生态植被造成根本上的破坏,当出现暴雨天气之后,地面残留的矿渣、废土和石块会随着水流汇集,最终形成滑坡现象。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山体坍塌还是滑坡现象,常见于开采区域的边缘位置[1]。
1.3 地下水位异常
对于矿山开采而言,地下水位异常所引发的地质灾害整体危害性相对较高,且容易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一般情况下,在开采矿山的前期阶段,开采企业需要对矿井内的涌水量和突水量进行系统测量,从而明确安全范围后再组织后续的开采活动。在这样的工作体系之下,具体开采的区域往往是现有地下水位无法波及到的区域,其整体安全性相对较高,无需考虑地下水位因素对于开采活动的影响。但是,矿井下的地下水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如地表降水、裂缝渗水,这些因素的存在均会导致原有的涌水量和突水量发生变化,最终造成井下地下水位的变化,致使原有的安全区变成危险区。此外,井下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会造成溃沙涌泥的现象,井下原有的地下溶洞堵塞,导致井下工作人员无法离开,并直接威胁到其生命安全。甚至在个别特殊情况下,地下水位的大规模变化会导致矿山原有的地质结构出现变化,进而引发山体崩塌,造成大规模的经济损失和伤亡,同时也不利于维持矿山原有的地质环境[2]。
2 矿山地质保护的基本原则
2.1 合理规划原则
从以往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过程中发现,矿山废弃石料和废水的处理均是常见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地质保护工作的具体开展,且同时也会导致保护工作的难度加大。为避免这一情况出现,在正式开展矿山地质保护建设工作之前,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保护区域进行系统的实地勘察,确保可以充分了解保护区域实际情况,避免因为实际情况与既定计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此外,地质保护人员需要始终坚持合理规划、全面规划的基本原则,依据勘察结果而制定工作规划,依据工作规划而指导具体的工作开展。
2.2 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本身就是我国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其不仅关乎国家整体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涉及到了多个领域。而在开展矿山地质保护工作时,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依据国家要求和行业标准开展建设施工,依靠先进的勘察手段对潜在的地质灾害进行综合性评估,同时要关注矿山开采企业的开采行为,纠正不规范操作现象,这不仅有利于提高矿山地质保护效果,更可以帮助开采企业规避开采风险,为实现安全生产奠定良好的客观条件[3]。
2.3 防治结合原则
从某种角度来看,想要从根本上规避矿山地质灾害,提高地质环境保护效果,就必须树立预防意识,并要始终坚持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首先,要由专业环境评估人员对现有的矿山环境进行调查和综合性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地质环境监控标准和治理方法,提前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问题进行预防,并需要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发生地质灾害时能够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以降低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次,要针对矿山地质灾害构建监督体系和预警体系,密切监控矿山地质灾害,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的初期阶段能够及时下发预警消息,让井下工作人员尽快撤离危险区域。同时,矿山开采企业应当针对不同的矿山地质灾害而制定应急演练,提高井下工作人员的逃生能力和自救能力。最后,需要针对高危险性的地质灾害而制定综合防治方案,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尽量规避高危地质灾害所引发的连锁反应[4]。
3 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措施
3.1 加强矿区环境保护
矿山开采企业在实际开采过程中,需要注重治理工作的同步进行,确保开采活动能够与环境治理工作有机融合。为了提高矿区地质的稳定性,需要多种植树木,依靠树木根部的抓附力来稳定矿区地质,以求达到减少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目的。此外,植树造林活动的开展还能够进一步抑制矿区中的噪声污染和粉尘污染,这对于维系矿区整体环境质量无疑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
3.2 合理规划开采计划
从本质来看,矿山地质灾害的出现与矿山开采企业的不规范开采有着密切的联系性。想要从根本上预防矿山地质灾害,就必须严格规范开采行为,减少过度开采的现象。矿山开采企业需要严格规定实际开采量,严格依据开采计划进行开采,不得出现违规开采的现象。开采计划的制定需要依据矿山区域的实际情况,开采前应当深入矿区现场,通过科学的勘察方式来获取地质数据,并经过严密的计算获取开采计划。此外,矿山开采企业还需要做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尤其是在矿山岩石层出现变形趋势时,需要立刻停止开采活动,并进一步评估井下的安全性。最后,矿山开采企业还应当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工作,保证开采技术的应用合理性与规范性,在保证生产安全的情况下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效果[5]。
3.3 注重地质环境恢复
为实现地质环境恢复的根本目标,矿山开采企业需要组建地质环境保护队伍,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控制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尽量降低开采行为对于地质环境的破坏。此外,还应当制定系统的地质环境恢复计划,有序组织环境恢复活动,提高地质环境保护效果,为后续的开采活动创造安全的环境。
4 结 语
综合来看,矿产开采企业需要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高度重视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妥善处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确保在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