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校园空间的通用性设计

2021-03-31马盼盼

居业 2021年7期
关键词:空间设计校园空间

马盼盼

(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1 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活动空间受限,缺少主动选择

基于我国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校园空间配置愈来愈趋同化,空间重复率高,未能根据儿童实际活动使用特点设置基础设施,以及划分足够的活动空间。儿童和教师对校园活动空间和设施都具有强烈的愿景,然而在实际校园活动中,儿童的主要活动空间被限定在操场和教室,活动幅度大的区域和幅度小的区域没有明显的空间界限,静态活动和动态活动也没有进行合适划分,儿童只能被迫接受限定的空间区域,无法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活动空间,限制儿童的成长需求。

1.2 空间功能单一,抑制个性发展

随着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儿童个性发展的需求,小学校园空间越来越需要满足丰富多元的教学体系,但目前大多数校园空间还缺乏灵活性和舒适性,功能使用不明确,不同年龄层次和个性的儿童使用具有不同的空间特征。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受限于空间的功能和层次单一,行为发生的空间并没有因为儿童的不同行为特征而产生过大的差异性,长此以往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和动态发展,使用效率低,同时也浪费教学资源,个性化教学发展和儿童个性发展难以实现。

1.3 忽视使用主体,缺少儿童参与度

校园空间是儿童在初级教育阶段尤其重要的学习成长环境,空间环境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深深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大多数小学空间环境千篇一律,校园建筑和景观小品缺乏特色和新意,建筑风格、色彩和造型缺乏统一与协调,人文精神也少之又少,忽视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一些校园体育运动场地不合理的严格管理措施,开放率和利用率大大降低,小学校园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儿童和成人的共同需求,还要考虑使用主体的特殊需求。

2 小学校园空间通用性的设计原则

2.1 公平性

每一个少年儿童都拥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均等入学的机会,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被平等对待。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和不同个体条件的儿童在校园空间中也都应该被同样对待,在以往观念中高年级儿童应该为低年级儿童的使用需求让步,认为男孩应该处在操场进行运动,女生应该安静的看书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应该享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成绩差的同学应该坐在教室后排位置,这些观点对于不符合传统认知的儿童是不公平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要尊重不同儿童的使用需求,保障对每一个儿童都是公平通用的,建立平等包容的校园空间环境。

2.2 友好性

小学校园学生最大年龄差距在5~6岁之间,且每个年龄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体差异也相对较大,校园空间需要使用空间都是通用友好的,满足身体尺度等差异化的使用需求,满足每一阶段儿童的成长需求,实现空间的多元包容,消除因空间而产生的矛盾隐患。另外,针对不同性别的儿童,分别考虑男女生的生理需求进行设计,尊重其优先权,保障儿童生理成长需求。儿童的行为能力也会因身体发育对周围环境的判断和感知产生阶段性的提升,小学阶段的儿童虽具独立行动的能力,但还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空间设计要符合儿童所能承受的空间活动,符合儿童的活动上限,考虑适宜的空间行为,满足儿童各种活动所需。

2.3 安全性

安全是校园空间至关重要的话题,任何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都必须遵循安全的设计原则,避免儿童在校园活动中发生事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危险的防范意识不同,根据他们的行为习惯、身体特点和行为诉求全面分析掌握后进行校园空间设计,校园设施方面使用的材料、外形与功能等都要具备防滑、环保、防撞等性能,具备国家安全质量检查标准,减少安全隐患。校园空间方面通过运用一定的措施手段将危险隔绝在校外,如围墙设置灌木丛避免外来人员爬墙进入,采用透明度高的材质设置在办公室方便观察到儿童的行为状态,保障儿童独立活动的安全性。

3 小学校园空间通用性的设计策略

3.1 包容多元差异,合理划分空间功能

校园空间设计要摆脱传统校园布局,在空间功能方面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行为特征,增加空间连贯性的同时分割出功能明确的功能空间,室内设计游戏区、阅览区等,保证区域动静分离,达到更好的空间使用效果。而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不可强制分割到某一空间区域内,设计能够实现动静转换、性别包容的活动空间,可以通过装饰和家具来满足动静转换的室内静态活动形态需要,室外设计户外运动区、观赏区,观赏区主要为景观小品、植物观赏和人文雕塑等,满足室外动态活动需求,并且有效提升空间使用率。在满足成人尺寸需求的同时,考虑儿童主体特殊需求,为不同年级和身高尺度的学生预留不同的活动场地,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受伤事故。同时校园空间也提供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和封闭空间,根据儿童或师生互动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功能空间,各个空间类型相互组合构成。

3.2 丰富环境趣味性,提升环境参与度

目前大多数校园以黑板授课作为主要的信息展示功能,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校园空间设计将每一面墙都作为信息展示的界面,学生被成果展示墙、洗手台、读书角、公告栏所环绕,使儿童以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种途径来接收知识,增强自身感知和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设计空间中光的形式丰富环境层次感,根据其空间使用的性格来分布设计光源,如师生授课的主教室,由于需要学习效率和逻辑严谨性,需要沉静的环境性格,光源设计遵循一定的逻辑性并采用冷色调的颜色。而舞蹈教室和音乐室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活泼的环境性格,光源设计就可以是个性化的多样组合形式,并采用刺激运动的暖色调。因此通过这些不同的空间组合形式,增加其空间层次感,提升空间类型的丰富度和儿童参与度。

3.3 实现以童为本,增强决策互动参与

以童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诉求和特征放在首位,关注儿童的差异性。在前期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运作阶段都需要儿童进行参与,由于儿童认知行为能力不足,设计者需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进行相应策略研究,将各个阶段拆解成儿童所接受的方式。如前期规划阶段转换为手绘儿童画的形式画出自己理想中的校园,设计建造阶段转换为儿童手工坊、模型拼图等形式,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手工艺品,设计师结合儿童的作品创造丰富的玩乐、游戏和体验为一体的室外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也会激发儿童的创造探索能力。使用运作阶段使儿童参与维护、记录和反馈,儿童自己亲自使用产品记录参与的过程,并反馈使用意见给设计师,建立儿童对空间环境的评价体系,直观的得到儿童视角的空间体验感受。通过一系列儿童参与互动的方式,提升儿童认知能力水平,使儿童更有校园空间参与认同感,保证儿童视角的特殊性。

4 结 语

文章以通用性设计角度为出发点,分析当今小学校园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包括限制儿童活动的校园空间,缺乏灵活性的空间功能,缺少儿童主体参与度的成长环境,后文主要遵循平等包容的公平性原则和差异化发展阶段的友好性原则、校园环境设施的安全性原则,充分考虑空间划分,丰富空间界面,儿童参与决策策略研究,为小学校园空间建立一个活泼积极的校园氛围,激发学生的综合潜能,提高儿童认知能力和水平,为儿童营造通用、安全、友好的校园空间环境。

猜你喜欢

空间设计校园空间
V&A“源于自然的时尚”展览空间设计
空间是什么?
忱意空间设计办公室
多元·开放·激活:公共空间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创享空间
居住空间设计《啁啾》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