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力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2021-03-31新兴县实验中学张德丽
文/新兴县实验中学 张德丽
初中语文教学,作文无疑是“重头戏”。“借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借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借外物表达情感,借活动回到真实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自由,创意的表达。
一、借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启发性教学的最早倡导者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笔者在讲授如何写景时,有意识地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在上课前先创设“愤悱”情境:考考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安排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到校园走走,观察校园秋景并写成片断作文,并且分男女组进行竞赛,看看哪组的观察能力强,表达能力好。因为是竞赛,激起了同学们的好胜心及兴趣,下课后纷纷主动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细致观察,向老师请教如何具体描绘景物的方法,这时我秘而不讲,让他们先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第二天把作业收上来,批改后宣布结果:只有男生组稍为胜出。女生组很不服气,缠着我利用早读课讲述景物描写的方法,这时我还是让他们多读朱自清的《春》,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找找规律,正式上课时才跟他们讲述描绘景物的方法和步骤,同学们兴致盎然,听得特别仔细,生怕漏掉一个细节。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课堂的教学效率非常好。
二、借外物找到情感的载体
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自己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常用的表现手法。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借形象的外物将抽象的愁苦写得生动,让人佩服。饱尝旧社会的辛酸屈辱的盲人音乐家阿炳借音乐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反映出来,创作了著名的《二泉映月》。可见,恰当地借用外物表达情感,不仅可以使作文内涵更加丰富,还会显得含蓄委婉,充满审美情趣。
三、借活动回到真实情境
“写作之道”的起点在课堂中对文本阅读经验的习得上,在对作家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学习上,以及让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观察、思考、比较、鉴赏,甚至是与别的“作品”联想与想象。没有这个环节,作文表达经验的学习就会落空。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喜欢写“爬山”、“钓鱼”、“校运会”这些题材,因为学生有真实的生活体验。熟悉,所以写得真切深刻。比如某考生的《爱在当下》极其深刻优美:“忽闻一阵悠扬的琴音,循声望去,那棵青翠挺拔的枇杷树下,还是那辆快掉光了漆的三轮车,还是那位老人。夕阳透过枝叶的缝隙点点洒下来,霎时间,构成一幅淡雅的意境图,将老人镶嵌在金粉里。他依旧戴着一顶宽长的草帽,坐在车的后座上吹着。黧黑的双手倾诉着艰辛和沧桑,手背上青筋泛起,却又那么温柔地控制着簧片的张合。一呼一吸间,琴声美妙,逐渐汇聚成七彩的绸缎,徐徐展开飘扬在澄澈的天空中,我不禁沉醉了。风吹拂,是老人忠实的听众;枇杷颗颗摇晃,是老人琴声的伴奏;树声沙沙,则是对老人琴声的赞美……”我们读《爱在当下》,进入真实的文字情境中,就读出了作者细致的观察:“青翠挺拔的枇杷树”、“那辆快掉光了漆的三轮车”、“一顶宽长的草帽”、“半眯着眼陶醉地”、“黧黑的双手”……也读出了作者的思考感悟:美好原来就在身边的风景之中。老人该是经历怎样的人间风雨,才会在某个黄昏吹着愉悦欢畅的曲调,抒发着对生活的憧憬与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