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题精准,立意高远
——以“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材料作文为例

2021-03-31王雨清

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 2021年3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材料

王雨清

精准审读材料

【原题再现】(海安市2021 届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为进一步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某班级计划举行古诗词阅读交流会,分享阅读体验。

请选择一首对你内心触动最深的古诗词,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一、正确审读材料

作文材料如果是单话题,在审题时我们可以先看第二部分具体要求,逐字审清题目要求,然后再从第一部分看起,对应第二部分的具体要求审清题目。

对这则材料而言,材料第二部分需要抓住 “一首”“对你内心触动最深”“古诗词”等关键信息,写作形式为“发言稿”;材料第一部分,强调还需要联系当下,写出其对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由此,我们应该明确本次作文的几点要求:①不能脱离“内心感触最深”这一主题,必须写清所选古诗词的具体内容(不必逐句分析,可从选定古诗词的形象、情感、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方面入手);②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把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出来,以此展开评论;③需要联系当下写出其对当代的价值和意义;④注意“发言稿”有特定的开头和结尾,写作过程中要有情景意识。

二、明确基本思路

1.正向构思:一首古诗词——提炼其中感触最深的一个点(诗句赏析+自身体验)——联系当下(与这个点有关的针对性的人、事、现象等)谈当代价值。

如:陶渊明的某首诗——回归自然、本色、自我——联系当下(物欲熏心、尘世喧嚣、忽视内心、迷失盲从)——诗词可以治愈。

2.逆向构思:由当下的热点话题出发——逆推事件可以对应的古诗词——回到正向构思写作。这种逆向思维的好处是可以预设主战场,把敌人引进包围圈再集中火力打击。

如:由华谊旗下艺人质疑钟南山引出“如何面对非理性质疑”的话题,逆推郑板桥《竹石》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由哈工大宿管阿姨“感恩节送糖果被威胁举报”引出“文化自信”的话题,逆推曹植《当欲游南山行》的“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当然,我们也可以跳出常规思维,选择叙事式写作,谈一谈自己与诗词之间的故事,分享在成长过程中诗词带来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写法更真实动人,自己的独家感受比好高骛远更有意义。我们要清楚,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就是最好的。

明确立意要求,探究立意方法

古人云“意犹帅也”,立意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是作文的统帅。立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大家对于立意的概念较为模糊,所以在确定观点前我们要先明确立意是什么。

通过比较几则同素材的不同立意,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①立意要积极健康,阳光向上,符合当下主旋律;②立意要超越个人情感,站到国家、民族等更高的境界进行立意,尽可能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比如,家国情怀、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对传统文化的思考等。

一、寻常话题不寻常:选材决定立意

在本次作文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立意同质化,大多数同学只能想到“家国情怀”,得分基本在40~43 分,难以更高。所以说,文章的立意是由选材决定的,在考场上不能再让同类型的素材、套路化的写作固化思维。想要立意高远,选材要有一定的陌生度,最好能带有一些时代色彩。

通过对不同类型古诗词的讨论分析,可以发现关注个人内心感受、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一类的山水田园诗、思乡怀远诗、咏物言志诗更能引起共鸣,也更切合当下的生活体验。这也提醒我们今后素材积累的方向,应符合自己的身份设定,贴合自己的写作需求。

二、寻常素材写出高级感:看似寻常最奇崛

对于这样一则材料,我们可以有以下一些思维模式。

方法一:以小见大,纵横古今。

考场优作《苔花实小,青春自来》,作者立意从“个人感触——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逐层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抓住他人未发现的新颖内容,纵横古今中外。如此变换角度立意,可以使文章更有层次,更为深刻有内涵。

方法二:联想类比,拓展掘进。

考场优作《诗中英雄气,我辈自当继》,作者选取于谦《石灰吟》,立意由“于谦的气节——古今文人的铮铮铁骨——我辈每一个普通民众心中的英雄魂”,文章通过联想类比系列化素材(文人素材),使文章整体和谐统一,开掘出一种深刻的含意。

方法三:对比衬托,升华立意。

考场优作《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立意: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豁达,对比当下的“佛系”青年、“丧”文化、“网抑云”音乐等,呼吁青年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时代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篇作文针对当下人、事、物等进行反思,与所倡导的立意进行对比,从而升华所写事物的立意。

方法四:高级词汇,专业脱俗。

考场优作《一身皆是月》的立意:以李白为代表的明月思乡诗照耀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令我们产生爱和生命,推动民族、国家在时代洪流中拥有立身之本;对比当下太多人审美鉴赏能力缺失,倡导正确地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当大部分同学都在谈家国情怀时,这位学生在谈“文化边界”“乡愁”“民族认同感”“审美素养”,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又不失深刻。这些高级词汇、高级概念,其实是源于专业性,这也提醒我们要更关注生活、关注自身的文学素养,在阅读时要能走出舒适区,关注人生、生命、哲学等。

三、探寻材料中的思辨性:辩证立意,矛盾统一

1.材料有思辨务必思辨。不少新材料作文在命题时就对考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要求,要求我们在审题立意时能够整合兼顾几则材料,将对立的两面合二为一,如材料作文“衣食与修养”“标配人生”“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等。

2.材料看不出思辨寻找思辨。这要求我们思考问题时有批判性思维,如从事物发展或已有观点的相反方向进行立意,其核心是逆向思考,打破思维定式,标新立异。

如大部分同学都选择《苔》(其一)时,有同学选择了《苔》(其二)“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他认为苔花不一定要学牡丹开,就算苔花学牡丹开,它也终究只是苔花。苔花安静地点缀着自己的角落,即使不去触碰无法企及的斜阳,它就已经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再如有同学选择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他认为陈子昂认识到人的渺小孤独,但他并没有沉沦,而是实现了伟大。

辩证思维离不开阅读和思考,我们平时要多关注有哲学韵味的素材,摘录作品中相关的思辨片段,也可关注一些辩论赛,强化自己的思维训练,并有意识地对某些话题进行辩证思考。

作文示例

一身皆是月

吉 喆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的阅读交流会上,我想与大家分享我读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难道其就无益于当代社会吗?

其实不然。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是藏在血脉中的偏爱与眷恋,更是我们与世界民族的文化边界。只有中华民族才能体会那“寓于简淡中的芒焰”。以我偏见,其中尤以李白的《静夜思》为典型。

每每吟诵起这首诗,总能让我找到一种归宿感,在迷惘困顿时忆起儿时的月光,找到回家的路。

明月思乡,是中国古诗词中最为浪漫的情致之一。思乡的月光可能照耀的是全世界的土地,可李白的月光却只能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灵魂,那是我们乡愁的根。在望月怀远的同时,民族认同感已在我们的灵魂中扎了根,汲取着诗词为养分,反哺以民族认同感,不断扩充着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令我们产生爱和生命,推动民族、国家在时代洪流中拥有立身之本。

《增广贤文》中云:“酒逢知己诗,诗向会者吟。”以感官享受为中心的物质社会也许欠缺的正是这个“知己”“会者”的契机创造。《中国诗词大会》创造了这样的契机,飞花令、接龙诗,无不让人重新捡拾起那份对传统诗歌的向往、热爱。新时代的诗词不能仅有止于背诵的形式,更应一路上溯,跳出词曲和历史话本,去品味诗人的沧桑与灵动。届时,再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应有不同的韵味与更充盈的内涵。

当然,中华传统古诗词优美典雅,却也不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糟粕。因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全盘接受,对文化的检索是传承的基础。刘慈欣《诗云》中将文字用穷举法排列,终究不得李诗飘逸之风,更有甚者,端午跳江以祭屈原。由此可见,传承方式的合理性也是传承的关键。叶嘉莹先生,半生在传统诗词中浸润,更致力于将东西方文化予以融合创新,这样的诗词传承者才是我们的风范,才能一身皆是月。

不是说诗词必须随处可见,只是当诗词大幅从我们视野里消失,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情怀都另类时,寓示着社会的审美素养、鉴赏能力的消失。一个吟诵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孩子长大后内心或许不会荒芜,而是有“一身皆是月”的温暖情怀。

荣格说人类的唯一价值就是在黑暗中点起一盏灯,也许包括《静夜思》在内的古诗词正是中华文明的灯塔、圣地,万古长夜得不灭。

愿你我一身都是月。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材料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