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021-03-31刘京承
刘京承
摘要:目前对于生活质量的研究有三个视角,分别是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三个视域进行分析。其中,心理学视域评价生活质量采用的是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主观幸福感试图解释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一步论述生活质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关键词:生活质量幸福感心理
一、幸福的定义
1.哲学对幸福的定义
在西方哲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其它事物都是幸福的必然附属品,或是为它的本性所需的有用手段”。亚里士多德在批判神性幸福观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幸福是“最高的善”。这种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幸福的本质。洛克则认为感性的快乐是幸福的源泉,其中,感性的快乐首先源于感官的愉悦,比如需要的满足和欲望的满足,但感性的快乐并不等同于幸福,快乐只是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快乐主义的幸福观。
中西方哲学的幸福观是建立在自身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的,认为幸福是一种道德的评价标准,当个人达到这种标准的时候,幸福才会产生。
2.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学界多将其界定为人类依据自己的标准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这种认知评价主要细分成两方面反映人们的幸福感状况。一是总体生活满意感,主要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活总体满意程度的评价。二是具体生活领域满意感,反映人们对具体领域满意程度的评价。生活质量在心理学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大多坚持快乐主义。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视域进行研究的,其中有过这样一种假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在于其拥有心理上的健康,而这种健康状态主要反映在人们的情感方面。一些研究者认为人们的幸福观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如果人们较多的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的体验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否则就不幸福。
二、什么是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在学科上主要通过三个视域来进行分析研究。
1.经济学视角。经济学家用一个社会的商品和服务产品来反映生活质量。他们假设,如果一个社会生产丰富的商品和服务,人们将会满足大部分需要,因此就会产生美好的生活。拥有大量商品和服务产品的社会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产品与服务富足的社会就会产生高水平的幸福或效率。
2.社会学视角。社会学家认为一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并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而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状况。例如,除了产品和服务外,良好的社会还应该包括:低的犯罪率,美好的生活预期,人权和资源的公平分配等等。
3.心理学视角。心理学家以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来测量生活质量,在这种研究思路中,强调当人们生活满意,而且体验较多的愉快情绪和很少不愉快情绪的时候,就产生幸福感。大部分的人们能够评价其生活状况的好坏,能够对其生活进行判断,能够体验积极与消极的情绪。[1]关于主观幸福感,从心理学视角来研究的成果比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和详实。我们在分析生活质量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时,主要采用心理学视角下的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
三、怎样提高主观幸福感
在生活中,衡量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支持。除了客观条件外,个人的主观认知对主观幸福感也有较大的决定作用。主观因素主要有人格、自尊和气质。
1.客观因素上怎么提高主观幸福感
在主观幸福感的分析中,人们根据内在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2]根据最近的研究有以下结论和成果,随着个人收入的逐渐增加,然而认为自己幸福的比例却下降。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会在短时间内觉得主观幸福感得到提高,然而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欲望会随之增大,适应了物质需求基本保障的生活,期望值也在不断的增大,从而导致主观幸福感的降低。
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客观因素之一,根据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个人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他的主观幸福感也会越高。对拥有较高情绪智力的个体,他们具有较强的理解和推断能力,当个体拥有较多的社会支持时,他们能够充分使用这种能力,从而使其主观幸福感提高。然而,对于低情绪智力个体,不管社会支持怎样,由于他们不能正确感知和理解别人的情绪,所以很难形成内在的情感体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较低。
由此可以看出,在客观因素上,为了更好的提高主观幸福感,应该积极开展生活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人们会摒弃对心理辅导工作的一些偏见和误解,逐渐认识到心理咨询是正常而且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这也预示着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良好的身心健康是个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保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在充满爱和互助的社会关系下,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指数。
2.主观因素上怎样提高主观幸福感
在研究何种人格类型更容易获得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中,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大三人格和大五人格来展开研究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不会因为幸福感测量结构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主观幸福感与内外倾人格特质的关系受年龄阶段因素的调节作用。宜人性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宜人性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严谨性与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的均不显著。
3.现在研究趋势越来越重视外显与内隐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在高外显自尊个体中,高内隐自尊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低内隐自尊个体。在低外显自尊个体中,内隐自尊没有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最近对大学生的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内隐自尊显著相关,这说明内隐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也比较高。外显自尊,内隐自尊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預测主观幸福感的指标。
综上所述,在主观因素上,要想提高主观幸福感首先要重视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其中人格的形成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应当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使其树立一个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其次,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认知。如果个体能在主观上感到他的人生快乐达于痛苦和不幸,感受到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管其人生客观条件怎样,他都会觉得生活具有意义。最后提高自尊水平,给自己树立一个小目标,分阶段的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尊水平。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当幸福来敲门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参考文献:
[1]苗元江,《幸福感:生活质量研究的新视角》,[北京]新视野,2003年04期
[2]李艳玲,《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6
[3]阚洁琼,《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幸福值提升》,[天津]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