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效模式研究

2021-03-31兰敏利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43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政教育互联网+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政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教育逐渐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涵盖丰富的思政内涵,俨然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教学目标,反映出新时期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基于此,本文深度探讨“互聯网+”格局下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精准定位创新模式,并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搭建数字化平台,合理设计教学体系,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为日后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劳动教育;思政教育

引言:从宏观视觉上来看,“互联网+”环境属于一种新型现代化环境,包括资源、平台、通讯工具、设施等多项内容,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解读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关系时强调立足于实际情况,推进劳动教育向体系化迈进,并渗透到思政教育中,确保双方能够在和谐的模式下有效发挥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大批量的业态逐渐涌现,劳动模式和劳动行为也会随之增加,需要不断加强思政引导,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1“互联网+”格局下的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

“互联网+”时代具有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重塑结构等特点,在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协助社会培育专业性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以立德树人为基本目标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多项分支和衍生概念,以思政教育为基础,结合社会实际发展情况,逐渐生成劳动教育,要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育人计划,其时代价值在于引导学生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以劳益智、健体、树德,这与互联网环境所倡导的教育观存在一致性。其次,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已经不仅限于理论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而是呼吁德、智、体、美、劳多维发展,而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育人效能,以简单且多样化的时间活动加强对复杂思政知识的理解,实现心理和身体的双向提升,获得新的感悟。由此可见,在“互联网+”环境下,针对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性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2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模式研究

2.1精准定位,创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

在新时期背景下,“互联网+”环境中的思政教育模式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有关于劳动方面的理念被拓展,并付诸于实践。在开展课程时秉持整合与独立相结合的教育原则,打造集劳动和思政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充分渗透理论知识内涵,拓展教育范围。首先,在开设思政教育过程中需要重点讲述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分析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中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的部分,提高认知实现精准定位,在潜意识中树立劳动意识。

其次,提取劳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划分,并融入到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中,如职业规划、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1]。在落实过程中主要划分为三个目的,其一是充分利用思政教育的地位和渠道作用,以其权威性来弘扬劳动精神、同时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指引,素养正确价值观;其二是在对应的教学科目中深度挖掘劳动要素,提升各科与劳动教育之间的衔接;其三则是立足于思政教育的目标,即以德树人培养正确三观,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贯穿于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上,以实践为导向激发劳动热情。

最后,需要通过实践来精准定位劳动教育价值,开设多元化活动课堂,以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为主题推动育人效果,结合办学特色,以碎片化时间展开学习。如开设茶艺、校园策划、插花、公共绿化等活动,深度体会劳动与思政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2.2多维协同,搭建信息化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能够通过互联网感受到多元化的文化,这对于一些本土思想文化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冲击,尤其针对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基于此,需要通过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重塑思想,以极大地包容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多维协同管理。就目前来看,我国教育方面针对劳动与思政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学实践,主要以特定岗位、实习机会为载体,理论性和专业性要求较高,以理论为依据考察劳动教育成果;其二是志愿者服务、创业实践、社会劳动实践等活动,通过培养劳动自主性来展现教学成果。二者均能凸显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互联网+”的优势,能够为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搭建信息化平台。在平台中展现多种资源,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社会志愿服务信息,并积极对接社会组织、单位、企业等活动场所,将其视为教育成果校验场,多维协同提高专业认知和劳动素质。组织平台用户参与到实践劳动中,掌握更多关于思政与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感受劳动的价值,在其中收获自豪感。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在特定网络入口分享自己的社会实践劳动经验、成长故事以及个人情怀等,亦可在官方账号中分享知名工匠的故事、时代楷模故事等。

2.3整合资源,以互联网为基础拓展教育

基于“实干兴邦”的劳动观,教育领域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效用,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结合。“互联网+”的本质在于创新传统行业的发展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见证,这对于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应当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来协调路径,不断整合教学资源,开发实践活动,以践行服务精神为切入点,落实助学支教、宣传创造等活动,从基层中培养劳动精神。

除了思政和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外,还应当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坚持以劳动为本,学生为主体的价值理念,打造思政、劳动一体化的队伍。在提升师资素质的同时给予其更多学习机会,倡导高校进修、培训等模式,进一步落实教育引导。还可以深入基层进行劳动实践,通过专业技能和敏锐的思辨能力来了解就业导向,整合资源,确保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前瞻性[2]。

2.4科学设计,强化教育保障体系

想要确保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效性,保障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作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机构,在建设保障体系时务必融入对时代的思考。健全的制度能够展现教育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专项资金保障、师资队伍保障、评价保障、组织保障以及安全保障等,需要逐一强化,构建完整的责任主体。在落实过程中主要可以参考以下四种方式,第一,将劳动教育纳入思政课程评价体系中,其中需要涵盖劳动能力、价值观、社会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第二是明确课程评价标准,细化各项评比分数。第三是建立技能评价标准,划分劳动技能等级。第四是建立反馈档案,在其中收录学生的成长记录,需要涵盖自我认知理解、劳动价值观、技能、针对性评价及反思等内容,有效加强对劳动教育内涵的理解。

结束语:综上所述,想要提升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性,需要科学利用“互联网+”环境的优势,不断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效果,以渐进式模式培养劳动精神,有效落实思政教育。在新时期,面对互联网格局,结合思政教育中的马克思原理,把握时代脉搏,协同劳动教育共同维护教学质量,做到协同育人、培养精神。

参考文献:

[1]许晨晨.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J].现代职业教育,2021(40):226-227.

[2]戚百旺.“互联网+”环境下思政教育有效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26-27.

基金项目:校级教研教改项目+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J2125。

作者简介:兰敏利(1985-1-),女,汉族,四川眉山人,重庆大学项目管理硕士研究生,重庆城市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思政教育互联网+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