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到如今——香涛笔记体小说
2021-03-30
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保险,是贸易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中外交流的自然而然。直到几百年后,中国试图加入WTO,保险业的开放仍然那么自然而然地最先、最大敞开开放的大门。这是一种宿命,也是行业特性使然。中国的保险毫无疑问,属于舶来品,所以它与世界联系最紧密。这是一种商业机制,也更像一条纽带,它把古老的变幻的中国与世界连在一起,历经百年风雨,似乎暗淡过,但一经开始,就再没有完全断开。
让人好奇的是,中国保险业从无到有,再到现如今可以说得上是发展得方兴未艾,这期间到底经历了哪些故事?恐怕也只有亲历者,以及足够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才能把故事讲述得生动且透彻。作者香涛是资深行业官员,熟稔中国保险业的成长史,他在百忙之中奋笔疾书才有这一笔记体小说的问世。他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把那些精彩的片段按照历史的脉络整理成集,以小说的形式娓娓道来,讲述了中国保险业自19世纪到如今的发展历程。《金融理财》摘录了《保险到如今》中的第十一篇《复苏在春天》,之后会持续刊登后续的文章以飨读者。
第十一篇 复苏在春天
1978年,被中国人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年份。
人们所熟知的那个巨变的身影,至今仍然被保留在首都北京京西宾馆西会议楼三层第一会议室里。一切如昨。墙上那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苍劲有力,仿佛就佐证着一种力量和精神;那只颇具有时代风格的、居高临下悬挂在会议室正中央的挂钟,滴答滴答走动着,它见证了不平凡的岁月,也留给今天人们无尽的思考;简洁的座椅,已经有了年头,几十个春夏秋冬默默地据守着,仿佛仍然在述说着,述说着那次会议上一个伟人拨云见日般的声音。
如今各种纪录片里,会频繁出现召开于斯年冬天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因为这次实在不同寻常的会议,确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也正是在这一重要历史背景下,转过年来的2月春节前后,从财政部分家、单独成为正部级单位的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了首次全国分行行长会议,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各项重要精神的传达和来年工作部署。就是在这个会上,刚刚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革命先烈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传达了国务院重要批示,即批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会议纪要》,作出“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
一切都在这个春天开始了。
历史的巧合,有时候实在难以解释。李大钊同志当年有这样的格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岂知今天他与同辈先烈所开创的共产主义事业,在儿辈手中继承发扬;他所倡导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又一次印证在中国保险业的复兴上面。难能可贵的是主持这项工作的,乃其子。
1979年11月,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总结了新中国保险工作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新时期保险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并对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具体工作做了安排。从“行业意愿”转变为“国家意志”,就这样,在中国保险业停办20年后,几近寥落、命垂一线的一个行业更生了,我国保险业随即进入恢复发展阶段。
描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保险业复业的历程,是像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总经理秦道夫这样的老同志们的一大樂事,晚年的这些“老保险”所津津乐道的,正是那一段激情燃烧的时光,他一口浓重的东北腔总是滔滔不绝,听者往往会沉浸其中。
这段难忘的时光大约持续了十年。期间,中国保险业的复苏显示了令人惊诧的生命力和魄力。笔者把它概括为几个变化:一是从行业独家经营的时代跨入多家竞争的时代;二是外资保险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三是多种所有制保险机构登台亮相;四是规范保险市场的立法框架初步搭建。
变化甚是了得!从历史的进程看,西方国家出现这类变化和事实往往要酝酿和筹办上百年的光景,而中国开放的大门一经打开,保险行业的海绵效应和弯道超车,就给国人带来无限惊喜,迸发出了耀目的光彩!
——人保迅速发展。国内保险业恢复后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国务院直属局级经济实体,注册资本金为20亿元, 独家经营几乎所有保险业务。这家国字头的保险机构,在国内业务恢复后的10年间迅速扩展,10年后分支机构已达2866个, 从业人员达到7.9万人。驻外机构增加到了54个, 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家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及经纪公司建立了分保关系,在世界主要港口委请了300多家货损检验和理赔代理人。1980-1988年间国内保险业务年均增幅高达54.6%,涉外业务也达到了30.9%,全部业务年均增长48.6%。
实事求说,如此高速发展的美妙时光,令保险业成为当时社会上“吃香”的行业,福利好、待遇高。利润丰厚的人保,当年决心要建一所现代化气魄的办公楼,后来经过撮合,中国银行总行与人保总公司合建了位于北京西二环阜成门立交桥西南的金融大厦,楼顶摆布的是中行行标,楼下位于二环路一侧的楼裙镶嵌着人保总公司的司标。这座大厦曾经是北京少有的带有西方巧克力建筑风格的现代化大厦,算得上是当年北京改革开放的一个地标。这个大厦建筑质量非常好,中国银行总行直到西单的中银大厦竣工才搬离,而中国人保以后又在这里分业,直到成立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如今经过这里,抬眼张望有点沧桑的大厦,老人保的员工大概会五味杂陈。
——新疆办保险,打响第一枪。1986年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年中央8号文件关于“农场要积极试行农牧业保险制度,动员小农场参加保险”的精神,批准在新疆设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业务范围为经营兵团农场内部农业保险。该公司的成立在当时被视作“打响了中国保险体制改革的第一枪”。
历史难以预料,连想象最丰富的的诗人也望尘莫及。首先打破国内保险独家经营的,竟然是位于偏远边疆的一家保险机构。显然成立这个保险机构的初衷,是为了支持边疆畜牧业发展。无意中,它改写了历史。这个机构后来历经波折,几番易手,最后定名为中华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带有集团性质的的中华保险控股和中华财险、中华寿险母子机构。
——市场有了第二,天下不再独尊。1987年恢复后的交通银行经国务院批准,开始设立保险部。1991年4月24日, 为规范业务,分业经营,交通银行在保险部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成为第二家全国性、综合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人民币。
“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还你太平洋”。这个保险企业成立,使得中国保险市场人保、平安、太保三足鼎立渐成格局。带有海派经营风格的太平洋保险,成为国内保险的重要力量。
——马明哲敢吃螃蟹,“平安”巨轮启程。1998年3月21日,深圳平安保险公司在改革开放前沿深圳蛇口成立,成为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同年5月27日平安保险公司正式对外营业。1992年9月,平安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为8亿元。中国第三家全国性、综合性保险公司诞生。
——股权多元化,保险成了市场。1994年10月22日,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获准开业。该公司为区域性保险公司,业务活动范围、机构设置区域、股东注册地均限于长江三角洲, 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该公司为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出资组建的股份制保险公司。紧随天安保险之后,1995年1月3日,与天安保险相似的另一家区域性保险公司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在上海成立。
——“回老家”,友邦梦圆上海滩。1992年7月,世界保险巨头美国国际保险集团董事长格林伯格致函中国人民银行,申请在上海设立分公司。两个月后, 中国人民银行批复了其申请,该上海分公司被定名为“美国友邦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美国友邦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并率先将个人保险营销引入中国。
——《保险法》诞生,保险复业达到高潮。国内保险业务恢复后的十几年间,中国保险业和保险公司的规范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1981年12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1983年9月1日) 和《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3月3日)。这些法规对传统计划经济下刚刚起步的保险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规范和促进作用,但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这些法规已经不适应市场经营管理的需要。1991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经研究决定,成立《保险法》起草小组。该小组由10人组成,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秦道夫任组长。经过近3年反复征求意见,五易其稿,1995年2月21日,国务院将《保险法(草案)》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1995年6月30日上午,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简称《保险法》,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保险法的正式颁布和施行,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有法可依、依法经营、依法监管的新阶段。
看当年英雄辈出,究竟多少豪情故事?
“国营”保险企业光环不再。历史地看,中国人保作为共和国保险业的长子,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和使命。与此同时,也具备了当时国有企业的通病。复业之后,人保迅速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保险公司,尽享垄断的福利。当时人保各机构属于社会上福利较好的单位,工资高、奖金丰厚、经营压力很小,能进保险公司工作,成为很多人难以实现的梦想。但是企业人员臃肿,办事效率低下,专业人才匮乏,凡是“国企病”人保也没能幸免。一直到90年代,人保公司在无忧无虑中等来了市场的激烈竞争,也等到了对自身改革的痛下决心。
马明哲的雄心壯志。1985年年初,时任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派调配一组组长马明哲,去参加一个研讨会。重要的与会者是联合国劳工署考察团。在这次会议上,劳工署一位副署长针对蛇口工业区实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国际惯例,这笔钱由独立的实体来管理”。这位戴眼镜、头发花白的专家详细陈述了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蛇口盛行之风是革新、突破。联合国劳工署副署长等专家的意见很快被采纳,招商局社会保险公司的招牌很快挂了起来。它全权接管了蛇口工业区劳动人事处的社保相关职能,“退休金改为由社保公司统一运作”。具体负责筹谋此事的马明哲,一年后由社保公司经理助理升任副总经理,全面主持社保公司工作。然而而立之年的马明哲经常犯愁,社保公司已经成立,汇聚了工业区大量的统筹资金,如果遇上通货膨胀严重的时候,这笔钱放在银行里肯定要贬值。投资实业也不是很理想,回报率低,二是资本变现能力差。于是马明哲带领下的蛇口社保公司准备办商业保险,解决沉淀资金贬值的难题。然而,风声刚出来,当地人保公司出来按照规定叫停。折腾到最后,“马明哲”们明白了,办商业保险,必须要有执照,而这个执照不是当地政府可以发放的,必须成立成立专门的商业保险公司来操作这个事情,而要成立新性质的公司,非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审批不行,问题要到北京解决。此后发生的故事就广为流传了,马明哲百折不挠,在陈慕华、袁庚等同志关心下,多次到人民银行总行申请和拜访,甚至到司局级干部家门口等几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心人冲破了传统观念的约束和固有制度的限制,拿到了商业保险公司的批筹文件。
“跑街小姐”的故事。那个年代,保险业开始走进普通人的生活。渐渐的,一个保险业特有的名词出现在人们的嘴边,以及影视剧中。“跑街小姐”反映了当时保险业的一种营销体制,也就是日后为保险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个人营销体制。以友邦保险、平安保险为先行者引入的个人营销体制,通过大量营销员的个体销售,第一次走街串户、进楼入巷向百姓推销人身保险,彻底颠覆了以人保国有企业为象征的保险业“坐商”的印象,年轻的保险营销员用勤勉、执着和彬彬有礼,给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给百姓不一样的新鲜感受。特区的一些年轻人,正式靠着从事保险推销,赚取了人生第一桶金。八一电影制片厂女编辑刘宏伟写出了《跑街小姐》电影剧本,讲述一批大学生毕业后选择了保险行业,通过几年的奋斗,把一个刚刚在中国兴起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起成长壮大的新行业,使保险能被人们接受并深入人心的曲折创业过程的一部青春励志电视剧。可以说,第一次在银幕上出现了保险从业者的形象。以后又陆续出现了《爸爸叫红旗》等优秀保险题材的电视剧。
应该说,中国保险业的复业,来得迅捷,没有发生拖泥带水的情形,这在当时拨乱反正大局面下,实属不易。同时在复业之后,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别开生面的局面,无论是改革发展的广度还是深度,无论是表层次的机构数目增加,还是深层次的所有制多元化,都展现了一个行业在那个年代所少有的改革勇气和开放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