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诗文群文阅读考查现状与发展方向
2021-03-30诸定国
诸定国
【关键词】中考,文言诗文,群文阅读,整合
阅读教学正在转型。从阅读对象看,教学文本不再限于单篇,也包括群文与整本书。单篇、群文、整本书三者呈鼎立之势,后二者是当下关注的焦点。
其中,群文阅读“是最近两年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1]。群文阅读是阅读方式,亦是治学方式,我们所强调的“旁征博引”“触类旁通”,都有群文阅读的因素。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亦历来重视群文阅读,单元多为群文组文,此亦为常见的群文构建形式。统编教材更加注重群文阅读。针对“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就是读书太少”之现状,在“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之客观现实面前,统编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举措之一就是“建议教师采用‘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2]。“‘1+X的办法”其实就是群文阅读的方法。统编教材构建群文阅读体系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方式是利用助学系统(如“积累拓展”)推荐多篇课外文本构成群文。此即“1+X”阅读体系。笔者统计,统编教材通过助学系统构建群文阅读的课数不少于总课数的50%。[3]群文阅读成为语文课程、教材明确而重要的理念,其教学必然成为自觉行动,而其考查评价则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
一、中考古诗文群文阅读考查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各地中考对群文阅读日益重视。囿于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因素,中考群文阅读考查主要集中在非连续性文本与古诗文方面。文言文与古诗篇幅短小,相对完整,构建群文更严谨。下面主要以2020 年各地中考古诗文群文阅读考查为例,进行分析。
1. 占比分析
笔者研读了57 份2020 年中考试卷,设计古诗文群文阅读考查的有36 份,占63.16%,其中文言文、古诗均有群文设计的为9 份,占15.8%,占有古诗文群文阅读设计卷的25%。其中宜昌卷古诗文群文使用4 篇(首),数量最多,其“群文汇读”板块组合3则文言短文与1 首古诗。由上述统计可见,古诗文群文阅读考查已成为多数中考卷的选择,研究這类命题有普遍意义。
2. 组合方式
古诗文组合方式主要有两类:并列式与链接式。将一组文言文、古诗(或二者兼有)作为素材并列呈现,各素材之间无主次轩轾之分,是为并列式。金华卷以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与王维《答裴迪》为素材,是诗歌群文并列。河南卷以《孟子·富贵不能淫》与《何易于为益昌令》为素材,是文言短文并列。亦有诗文并列者,如安徽卷将周敦颐《爱莲说》与白居易《咏菊》诗并列呈现。以一篇文本为主,在部分试题中链接(或嵌入)另一个文本,形成新的考查任务,此类组合可谓链接式。北京卷古诗与文言文阅读,均采用链接式组合素材。诗歌文本为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第10 题链接孟浩然《春晓》;文言文本为《曹刿论战》,第13 题链接两段文言文,两题都是采用链接式形成任务的典范。亦有综合上述两种组合方式的,如宜昌卷三则文言短文是并列式,而诗歌则是链接式。一般来说,并列式考查面广,而链接式考查更为集中。
3. 议题特点
从宏观层面看,古诗文群文阅读考查议题具有多元性。文言文议题涉及人物(北京卷、台州卷)、事情(金华卷)、修养(宜昌卷)、名胜(宁波卷、济宁卷)、文体(衢州卷)、文化(宁波卷)等几大类型;古诗议题侧重于意象(安徽卷、温州卷)、情感(福建卷、贵阳卷)、写作技法(绍兴卷、临沂卷)等。这些议题涵盖古诗文大多数教学重点。
从具体试卷看,议题具有集中性。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卷以“位卑未敢忘忧国”为议题,将曹刿、弦高、卜式等人的故事组织为群文;河南卷以“大丈夫”为议题组织群文;宁波卷以“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为议题组织群文;绍兴卷以“秋”为议题组织群诗;温州卷以“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为议题,将文言短文、七绝与两则文论组织为群文;宜昌卷以“心境”为议题,将三则文言短文与一首古诗组织为群文;湖州卷以杜甫诗《望岳》与《江汉》构成组合……这些素材选择、议题设计,在考查语文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对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重要作用,给予考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试题特色鲜明
2020 年各地中考古诗文群文阅读考查设计涌现出许多好试题。这些试题具有以下特征,将引领古诗文群文阅读考查的发展方向。
1. 彰显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有丰富的立德树人的课程资源,除选用思想性、艺术性强的命题材料外,巧妙设计试题亦能凸显立德树人的精神。北京卷第13 题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组织素材,要求考生结合曹刿的例子,“简要说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弦高和卜式身上是如何体现的”。河南卷第17 题:“根据你对语段(一)中‘大丈夫的理解,你认为语段(二)中的何易于能否称得上‘大丈夫?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滨州卷命题素材为《孟子·富贵不能淫》与方孝孺《豫让论》,第14 题围绕“大丈夫”“国士”设题,在两文比较的基础上,要求考生写出一位疫情防控期间为国分忧的“国士”,简述其事迹。在2020 年这个特殊年份中出现这样的试题,既是古诗文考查的需要,更是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的需要。
2. 涵盖面广
杭州卷第20 题通过“知背景”“析场景”“赏写法”,对两首诗进行了三重考查,考查内容涉及主旨、情感、技法。绍兴卷第13 题要求考生比较、分析三首诗,并在此基础上谈《月下演东坡语(其一)》咏秋的新意所在,一道题考查了对三个文本的理解。这些试题涵盖面广,综合性强,考生只有对所有文本进行比较、整合,才能获取有效的答题信息。
3. 突出艺术性
临沂卷第7 题,从写法角度考查两首诗的艺术性。达州卷古诗阅读命题素材为李贺《雁门太守行》与王昌龄《从军行(其五)》,试卷以两首诗都“工于设色”与运用侧面描写设题,从不同角度考查诗歌的艺术性。温州卷第16 题要求“概括‘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第17 题“概述你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皆指向艺术欣赏的考查。突出艺术性考查的试题,其实质是考查审美鉴赏素养。
4. 素材处理巧妙
好的选材能够使群文更加紧密,文本之间可形成狭义性互文。2020 年古诗文群文取材多巧妙者。有的选取一位诗人不同的作品作为命题素材,如宁波卷(周容)、黄冈卷(白居易)、孝感卷(苏轼)、湖州卷(杜甫)等。有的选取同一词牌的作品为命题素材,如衢州卷(《浣溪沙》)。有的选取描写同一类事物的作品为命题素材,如宁波卷(《醉翁亭记》与《妙赏亭》两文的节选)。有的则选取诗题中的共同元素为命题素材,如贵阳卷(王维《新晴野望》与杜甫《春望》)就紧扣“望”来设计任务。金华卷古诗阅读选取一组赠答诗——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与王维《答裴迪》,富有趣味。其中,温州卷古诗文命题所用群文尤为别致,在使用素材方面值得借鉴,文字不多,为便于说明问题,兹录于下:
【材料一】
听蕉记
[明]沈周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曷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选自《石田先生文钞》,注释略)
【材料二】
夜雨有作
[宋]张嵲
睡足秋堂夜雨声,天涯此夕叹飘零。空阶滴沥肠堪断,更向芭蕉叶上听。
(选自《全宋诗》)
【材料三】
★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选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
笔者推崇这组素材,理由有三。一是围绕学习专题(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选择素材、使用素材,突出专题学习之目的。这种设计更贴近真实的学习。二是素材的多元性。其他古诗文群文阅读考查,有诗文组合的,但缺乏材料三中的文论式素材。笔者主张群文阅读文本体式多元化,需要引入“异质文本”[4]。材料三中的文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开启阅读视角。三是素材与命题巧妙渗透中国审美思想与审美文化,有助于考生形成综合素养。
5. 设题角度巧妙
许多试题因设题角度巧妙而使题目本身具有独特价值。杭州卷对甲诗的解读,就是为完成乙诗的任务作示范。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得法于课内,迁移至课外”的理念。类似的还有金华卷第19题,以课内文本内容为赏析课外文本的虚词服务。湖州卷古诗阅读文本为杜甫《望岳》《江汉》,任务为判断“哪首先写哪首后写”,“并从内容、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宁波卷第18 题要求“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写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其实质是辨别哪一首诗是《晓望》,哪一首诗是《晚望》。湖州卷与宁波卷的这两题有异曲同工之妙。金华卷古诗阅读两题,从赠诗出题,从答诗获取答案,反之亦然,两题相映成趣。
三、问题与建议
综观所统计的36 份2020 年中考卷古诗文群文阅读考查题,发现也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是有的试卷虽将多篇(首)古诗文并举,但设计中未加整合,每道试题还是指向单一文本,徒具群文阅读之形式而无实质,这种情况占比不少;二是课内文本示范性缺失;三是实虚词与重要语句理解(翻译)还是分散的碎片化考查,未能体现整合性、综合性。这些问题值得研究、探讨,以使古诗文群文阅读甚至现代文群文阅读考查更具科学性。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利用互文性特征,以议题整合引导试题整合
文本互文性是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据其观点,互文性文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用于考查的群文必须是狭义性互文。实现议题整合是狭义性互文的体现。议题整合、具有价值,只是群文阅读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阅读教学还应在内容、情感、写法、风格等不同方面对群文进行求同析异的品读,才能实现群文阅读的真正价值。群文阅读的考查也是如此。在议题整合基础上,命题应追求每一道试题尽可能涉及所有文本,体现文本互涉性特征。这需要在设计试题时充分利用命题素材、选准设题角度,让试题本身成为群文重要联结点,让考查成为对每篇文本求同析异的解读过程。这样既能考查学生对文本各元素的解读分析,又能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综合、运用、鉴赏、评价各层次能力。从这个角度说,2020 年北京卷第10、14 题,温州卷第16、17 题,在古诗文群文阅读考查方面具有典范性。
2. 勾连教材,让课内文本成为示范
一是让课内古诗文成为群文构建的元素。嘉兴卷文言文考查勾连《岳阳楼记》,以关键句及情感理解为联接点形成群文阅读考查(专题四之任务三)。绍兴卷古诗考查(第13 题)以“秋”为议题链接《天净沙秋思》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形成课内外勾连。链接课内篇目,可增加文本数量,又可节约命题幅度,值得提倡。二是课内古诗文相关内容参与考查任务构建。前两例中课内三篇诗文之关键句既是比较、探究的对象,又是解题思维的触发点。三是课内古诗文分析成为示范,为解读课外诗文提供策略支架。如杭州卷第20 题之“析场景”“赏写法”,均以课内诗歌(《闻王昌龄左迁至龙标遥有此寄》)为例,而将课外诗歌(《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作为分析欣赏对象。这种设计,突出课内文本在群文阅读“1+X”体系中“1”的地位,突出课内文本学习的示范性,使“课内学方法,课外用方法”得到真正落实,利于考查学习者的迁移能力。古诗文群文考查的此种设计,对现代文构建群文考查亦有启发。
3. 创设情境,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实现整合化考查
古诗文对实虚词、关键词句、内容情感、审美鉴赏与文化传承之考查,易流于碎片化,多停留于识记与简单理解的层面。创设情境以语言材料为载体,在言语实践中进行整合设计,能够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也能考查推理、分析、比较、综合、评价与运用等高阶思维素养。温州卷第12 题以表格形式创设探究词义的学科认知情境,用“词源推测法”“参考成语法”“课内迁移法”“查阅词典法”来考查实词含义,整合词句与成语、课文例句,整合学习方法,考查语言建构素养。宁波卷第18 题要求将“晓”与“晚”填入两诗题目(“晓望”“晚望”),既整合对两诗内容把握、意象意境辨析的考查,且突出对思维过程的考查。湖州卷第14 题推断杜甫之《望岳》与《江汉》创作先后(从内容与情感角度阐述理由)。温州卷第16 题(探究“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愛的原因)、第17 题(表达你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整合考查指向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传承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