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实的戏剧活动中探究
2021-03-30朱苏兰
朱苏兰
【关键词】活动,探究,语文实践,戏剧教学
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材内容是戏剧,文本主要有《屈原(节选)》《天下第一楼(节选)》《枣儿》等。教材将这个单元定为“活动·探究”,并设计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这种创新的单元设计,启发教育者应当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去探究、体会,提高学科素养,形成关键能力。
“阅读与思考”这个任务,教材要求学生“采用阅读策略”来“梳理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人物语言”,如果只是从剧本到剧本,活动实践味有所欠缺。戏剧的最大特色是舞台性,缺乏舞台活动,戏剧就失去了本真,戏剧教学就与普通文本教材的教学无异了。莫提默·J.艾德勒强调:“如果你没有将剧本搬上心灵的舞台演出过,或许你还不能算是读过剧本了。”[1]教材的任务二“准备与排练”要求剧务准备服装、道具、配乐等,任务三“演出与评议”要求制作节目单、检查舞台设备是否运转正常等,这些是技术问题,似乎离语文教师要开展的戏剧教学远了一点。戏剧教学的价值在于让学生通过剧情、台词等把握矛盾冲突,理解人物形象,了解社会、历史,并将戏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传承和发扬,使学生在戏剧活动中获得精神成长。
作为指向复杂情境所需要的综合性品质,需要学生与任务情境持续互动,在不断解决问题、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得以养成。[2]因此,落实“ 活动·探究”并实现戏剧教学的价值,创设真实的情境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是前提。基于教材编排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和目的,设计“校园戏剧节”这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小舞台上走进大世界:戏剧舞台是人生和社会的缩影,亦是自然和世态的凝聚。屈原长歌雷电颂,树立了人生的丰碑;天下第一楼的沉浮,折射出社会的盛衰;一颗枣儿,传达着农村留守老人、孩子对亲情的渴盼。校园戏剧节,将架起梦想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走进戏剧生活,了解戏剧的基本特点,激发对戏剧文化的热爱;在探究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中,走进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人生启迪和感悟;在排练、表演等实践中,表达自己独特的审美见解。
大情境下,“活动·探究”贯穿整个单元学习。设计一个任务群:任务一“导演说戏”,包括“绘情节路线图”和“我来说戏”两个活动,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熟悉并了解剧情;任务二“我就想演这一个”,包括“撰写人物小传”“创编表演剧本”“我演这一个”三个活动,目的是理解人物形象;任务三“剧本回头看”,包括“品味经典台词”“评选我最欣赏的剧本”两个活动,设计意图是推进深度阅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整个任务活动框架,是让学生从“说戏”“演戏”“看戏”“评戏”中理解戏剧,提高素养,形成能力,传承文化。
一、导演说戏——在活动中把握剧情
杨向东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中指出:在解决真实性问题时,学习者参与各种实践,学习运用在文化中形成的概念、规则、工具和资源。现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解决发展了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如何合作地构建知识、自主学习和自我调节能力,并由此生成可以迁移的知识和技能。[3“] 导演说戏”就是一个真实的任务,学生要解决的真实问题是怎样把戏说具体、说明白。校园戏剧节,学生人人都可当导演、编剧,人人都能当演员,学生是戏剧节的主角。导演要对全剧进行指导,对演员的动作、表情进行指导,就必须探究剧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必须探究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形成原因,所以“导演说戏”任务的核心价值在于把握戏剧矛盾,探究人物形象,这就是在探究中深度学习。任务明确后,设计如下两个活动作为载体。
活动一:绘情节路线图。
导演是一部剧的最高指挥,心中要有全剧的“蓝图”,因此应充分阅读剧本,熟悉戏剧内容,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梳理情节。梳理中要注意把握戏剧冲突,如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矛盾等。教材提供的三个剧本篇幅较长,同时兼顾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建议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阅读结合起来,将欣赏音频、视频与文字阅读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绘制情节路线图,“蓝图”上要有对情节、矛盾冲突的简要概括(如图1)。
活动二:我来说戏。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论坛或沙龙,让导演借助剧情“蓝图”,说戏剧的深刻主题,说精彩的情节及情节安排的妙处,说人物的性格特征,说各种矛盾冲突,说舞台提示的作用等。在说的过程中促进导演理解戏剧的思想内容,读懂戏中的人物形象,在思、辩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认识。
导演说戏是需要充分准备的。他们会在课前主动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剧本的创作背景、相关的戏剧评论;会反复阅读剧本的精彩片段,用心琢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思考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会细心研究舞台提示,体会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活动最后,评选“最佳导演”。评选并不是目的,评选的实质是高一层次的说戏,是又一次深究剧情、不断提高认知的活动。师生可以共同拟定评选标准(如表1):
导演把戏讲清楚了,接下来自然就是演戏了。所以任务一和任务二是紧密关联、环环相扣的。
二、我就想演这一个——在角色代入中理解人物
在戏剧节上,学生既可以当导演,也可以当演员。教师可以让演员个性化地选择表演某个角色。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学习,使语文更加鲜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成为他们真实语文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精神生长的过程。[“4] 我就想演这一个”,就是学生个性化的、真实的需求。这种需求下的学习,就是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剧中人物的人生经历。在这个任务下,有三个活动载体。
活动一:撰写人物小传。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阅读剧本,抓住关键台词,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用丰富、合理的想象来具体生动地写人物小传。
演员为了“我就想演这一个”,必须熟悉这个角色的基本信息、相貌特征、性格脾气、人生轨跡、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因此详读剧本就成了写人物小传的前提。在写人物小传时,演员甚至会带着角色代入感来介绍人物,这样,他们能进一步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剧中人物形象。人物小传完成后,再举行一次“剧透”活动,让演员介绍“戏中的我”以吸引观众。这个活动,能让学生把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在介绍中进一步熟悉并理解剧中人物。
活动二:创编表演剧本。
演员选定角色后,与编剧合作,创编剧本。编剧依据教材中的剧本,要更详细地写清楚人物的台词、舞台提示等。教师可以给他们示范剧本创编,也可以予以提示,如对屈原的大段独白,可以进行合理丰富的想象,插入适当的舞台提示,像屈原的动作、神情、舞台布景等。创编完成后,进行表演活动。
活动三:我演这一个。
这个活动是校园戏剧节的高潮,活动设计意图是学生进行真实的戏剧舞台表演,在角色表演中真切感受人物形象的心理、情感、思想,从而学会关注社会,学会相互支持和配合,学会承担责任,关注自身的成长。舞台表演前,演员要熟练地掌握台词,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要进行排练,做好表演前的准备工作。演出时,演员要有真情实感,喜怒哀乐表演得当,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富有特色的细节要细腻地表演出来。还要把一些舞台提示巧妙地转化成人物的语言、动作,最终把人物的性情、气质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比如,《屈原(节选)》中,屈原的独白淋漓尽致地发泄了他长久以来压抑在内心的痛苦与愤怒。可以用表格列出要表演的细节之处(如表2)。
《天下第一楼(节选)》中人物的对白是重点,不同的身份、个性化的语言语气反映了深广的社会生活及令人嗟叹的人生命运;《枣儿》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对话表现出来的。虽然都有对白,但对白因人而异、因情而异,演员要花功夫揣摩人物语言。除表演话剧以外,教师还可以鼓励有戏曲爱好的学生表演中国戏曲,在唱念做打中塑造栩栩如生的角色。
表演完毕后,师生可以从剧本理解、舞台表演等方面来拟定优秀演员的评选标准,依据评价表评选“优秀演员”。评选活动,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和鼓励,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在评议中再思考剧本人物形象,深入理解人物。
三、剧本回头看——在评戏中提升审美能力
每个学生在“说戏”“演戏”“看戏”之后,“评戏”这个任务是驱动学生发表独特感悟,促进他们进一步提高文學审美能力。下设两个活动:“回味经典台词”“评选我最欣赏的剧本”。就水到渠成,所以最后一个任务是“剧本回头看”。
活动一:回味经典台词。
目的是让学生再品剧本,进一步理解台词的妙处。因为有了阅读剧本、舞台表演等体验,所以此时再回味,学生鉴赏的起点就不同了。学生从修辞、炼字等角度鉴赏经典,并将台词及鉴赏做成图文并茂的卡片张贴于校园的文化墙,也可以做成美文,进行线上分享。下面是卡片示例:
活动二:评选我最欣赏的剧本。
组织学生从教材内外的剧本中,选择自己最有感触的、最欣赏的剧本分享给同伴和老师。学生可以从独特的题材、深刻的主题、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恰当的舞台说明等角度来审视剧本,分享自己的审美发现。然后,师生评选“我最欣赏的剧本”。这样的设计意图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思辨、审美与鉴赏能力。
因为戏剧博大精深,所以在完成任务、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梳理与拓展,如梳理戏剧形式多样的类别,拓展一下外国的经典名剧等。
戏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丰厚的人文内涵和很高的审美文化价值。举办“校园戏剧节”,能将教材中“任务活动单”上的“你是不是也很想登上舞台,展现自己的风采,赢得观众的掌声”落到实处,使戏剧教学在“活动·探究”中实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