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的高校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2021-03-30蓝高铭

居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校园文化规划

蓝高铭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1 引言

1.1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产物。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和谐校园的建设必须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创造有助于提升师生员工身心健康,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创造有利于科研学习和实践创造的良好环境。

1.2 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是大学、学院、独立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的统称,简称高校。高校与中小学等其他学校最大的区别在于高校实施的是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教育,学生在高校的所见所闻、所学所识,对其将来投入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举足轻重。

1.3 绿色校园

绿色校园是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污染,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校园,其规划设计需要全面考虑场地、生态、功能、交通、预留空间、气候适应等多方面设计因素,提高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资源利用率。

2 国内外高校绿色校园规划发展现状

2.1 国外高校绿色校园规划研究现状

“绿色校园”较早见于意大利,1982年意大利的费尔特雷办起了第一所绿色大学,随后,罗马和都灵等城市也相继办起了绿色大学。这些“绿色大学”的特征主要体现于开设了环境类课程,客观地讲,这些校园并非实施绿色校园规划和建设的校园,但是它们将生态文明理念引入到校园规划中,促进了绿色校园理念的启蒙和发展。

1990年的《塔罗里宣言》标志着绿色校园建设的开始,随后,美国的设计师们将绿色校园建设按规划、设计、建筑、景观划分为四个方面,进一步提出许多关于高校校园的现代规划理念。同时,日本的东京都立大学的的可持续规划设计,也为新建绿色校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

2.2 国内高校绿色校园规划发展现状

在国内,高校校园规划最初以西方的校园规划理论体系为指导原则,从国内著名高校的建校史可知,高校校园建设的系统性概念在中国大多仅有百年历史,高校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理念、建设模式的研究起步稍晚。

2008年,住建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试行)》,为绿色校园的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近年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合国内众多高校及致力于绿色校园建设的科研、企事业单位,通过总结国内外不同地区绿色校园建设经验,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出台了《绿色校园评价标准》(GB/T51356-2019),将绿色校园的建设内容拓展到规划与生态、能源与资源、环境与健康、运行与管理、教育与推广等多方面,对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研究意义非凡。

3 高校校园生态化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3.1 规划理念

有别于商住小区、休闲园林等的空间规划,高校校园规划理念更注重校园文化和交流环境的塑造。无论老校区改造或新校区建设,具有综合性、有预见性的规划理念是保证校园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

3.2 地域特色

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校园来源于所在地域的自然、文化背景,校园空间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学生可以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陶冶,利于继承和发扬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在规划设计中重点关注校园所在地域情况,避免大规模改造的高额成本,从而减少资源消耗。

3.3 功能分区

高校校园以教、学与实训作为核心,无论新老校区建设,往往很难在一期内或一次投资内建成,需要考虑到学校各组团与城区的关联性、交通便捷性、安全性和空间适应性等内容,考虑建设周期内教学秩序、交通组织、环境生态、单体功能的交叉影响。

3.4 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既包含物质文化(如建筑形象、雕塑小品等),也包含非物质文化(如校训校风、文化活动等),是高校实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精神力量,在强调生态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时,营造具有深层文化内涵的高校校园,应成为校园规划设计的焦点。

4 高校绿色校园规划设计创新升维思路

4.1 构建动态规划理念

当前大多高校的校园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表现出往后数年希望实现的区域最终状态的详细图景,更深层的也仅限于研究规划方案所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是一种形态规划,缺乏关联部门或公众的参与,使得一次成型的规划成果难以适应高校发展变化,规划控制力随校园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未知影响而减弱。

高校绿色校园规划方案容易忽略与之相关的被动利益相关者的影响,通过构建动态规划理念,强调方案针对“影响”而非“目标”的设计,即规划成果还应当包括绿色校园建设中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形成动态规划评价体系,并提出调整建议,修正和降低负面影响,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规划目标,最终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一致。

4.2 打造生态规划可持续性

高校校园是一个缩小的社会,不仅要满足师生员工基本的教学工作及生活需求,还要提供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的环境,绿色校园的可持续性不再局限于环境保护和治理,而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渗透到高校校园的发展规模、功能布局、招生就业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

从布局上,可持续的生态规划要保持合理密度,鼓励在限高的控制下最大地利用容积率,在有限的地域建设最大的消耗模块,可以减少平均建造和运营成本,从而减少能源消耗;从服务上,可持续的生态规划推行城校一体化建设,促进校园多元和功能复合,综合考虑公共服务空间,使校园与城区和谐共存;从技术上,可持续的生态规划应推广使用新型节能技术,提高太阳能、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从体系上,完善多层次的评价标准,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促进绿色校园收益共享。

4.3 重塑建筑地域特色

趋同化的设计风貌,使得多数校园建筑缺少内在的个性特征,校园建筑的地域特色正逐渐消失,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们的记忆冲击不断弱化。同时,由于地域、技术、资金等问题的制约,生态效益往往因技术推广受限或应用不全面而难以提升考虑环境质量,地形、地貌、材料等原生态因素也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影响了建筑与地域的有机融合,校园规划的地域特色亟待重塑。

4.4 强化绿色建筑设计整体性

生态校园的建筑功能设计主要强调生态和谐,将校园内的每一个建筑组团看作一个生态系统,依照每一个建筑或组团的具体定位确定相应的功能目标。一方面,在满足成本框架的基础上考虑建筑功能目标高低,制定合适的技术体系,从而促进技术措施的最优化。另一方面,在校园整体建筑群中,整合科研、教学、后勤、安保、宣传等多方利益需求,从全局考虑技术创新,通过制度及技术的双重手段,推动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绿色建筑的推广。

4.5 挖掘高校校园文化内涵

绿色校园文化培养应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物质文化是保障,在校园规划的物质文化挖掘中,重点要体现对人的全方位关怀,综合校园全生命周期性能、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硬件配置等方面的内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文化精神内核,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教学和管理手段不断创新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培育的方式方法,打造特色鲜明的绿色校园文化,并以学子们为纽带向社会传播。

5 结 语

高校绿色校园规划设计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影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高校建设者和规划设计师要立足于对城市和国家负责,积极推动绿色校园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从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校园文化规划
规划设计作品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