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检验检测机构人员监督的几点讨论
2021-03-30李亚南
李亚南
(安徽省·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 蚌埠230002;安徽省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安徽 合肥230088)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产品、工程的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应运而生,最初绝大部分以事业单位为主体成立,主要负责所辖区域及管理范围内的检验检测工作。受经济规模、市场环境及行业壁垒等因素的限制,规模一般较小。国家质检总局于2003年第58号令,开启了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的时代[1]。2013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全力打造“放、管、服”型政府,鼓励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此后,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检验检测机构如雨后春笋,呈现爆发式增长。截止到2019年,全国各类检验检测机构数量接近5万家。
随着检验检测机构队伍的不断壮大,竞争的日益激烈,暴露出的问题也明显增多。其中不实报告、虚假报告,以及引发的安全质量事故,在近几年的各大媒体端屡见不鲜。为保证检验检测机构数据的真实可靠,针对检验检测机构埋头赶路、疏于管理、弄虚作假等问题,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5年编写并发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于2021年4月进行了修改。同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审议通过《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并于6月起施行。至此,对检验检测机构运行、发展影响深远的两个部门规章已基本成型。目前在外审工作中,国家标准层面,普遍采用的监管依据除了上述的两个部门规章外,主要采纳《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以及相应的行业规范。在省级部门中,大部分省级政府也发布实施了相应了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正在明显加强。
数据作为检验检测机构对社会出具的最终产品,其真实性、可靠性是受到最多关注的重点。检验检测机构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会依据相应的国家标准、部门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并对机构内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自查。人员的日常监督就是管理中的主要工作之一,大致实施步骤是检验检测机构首先需要按照相关要求编制管理体系文件,监督员制定人员监督方案和监督计划并经技术负责人批准,然后在检测活动中按照计划对人员进行监督,完成人员监督活动记录的同时评价监督计划的实施效果。最后将活动记录纳入人员技术档案并输入至管理评审。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 214—2017)中要求检验检测机构应该对检测人员实施人员监督和人员能力监控。两者的实施方式和实施内容均一致,主要区别在于人员监督主要针对初始能力,而能力监控针对人员持续胜任的能力,本文仅讨论人员监督方面的内容。下面对日常监督的几个要素提出观点,以供讨论。
1 监督对象
在日常检验检测活动中,无论是仪器的操作、环境的保持,还是样品的识别、方法的选择等工作,都需要人来完成。可以说,检测人员是检测活动的核心所在。为了保证检验检测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对于人员能力的确认是检验检测机构的重点工作。首先,需要明确监督对象。日常监督基本可以总结为四新,即“新人员、新仪器、新参数、新岗位”。此外,当出现可疑及不满意结果的项目操作人员或者高精密仪器设备的操作等情况也需进行人员监督。对于新进人员,虽然已经经过前期培训考核,但技术能力还未得到全面的认可。此时要开展全方位的监督,监督内容不仅要包含环境识别、样品制备、现场操作、数据处理、方法选择等业务能力,还要包含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管理文件等内容,且对新进人员的监督需要提高频次和范围。新仪器的监督主要是指新纳入实验室管理的新仪器设备,尤其对于高精密、操作复杂、出具关键数据的新仪器,即时前期检验检测机构对于新仪器设备对应的检测参数已经具备资质,但由于操作方法、仪器特性等因素的不了解,也需要纳入监督活动。新参数是指检验检测机构新获得认可的检测参数,此时对于参数所需的环境、仪器、检测过程重点难点等信息均不熟悉,所以在开展该参数检测活动一段时间内,需要对检测全过程加强监督,即从人员、环境等一直到报告出具完毕。新岗位是指检验检测人员开始负责新的检测参数,虽然可能是有检测经历的人员,但对新岗位中的仪器、试验方法等知识点可能并不熟悉。此时需要对该检验检测人员所开展的检测活动进行全面监督。
2 监督员的选择
监督员是日常监督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参与者,其负责评价检验检测人员的能力是否能胜任当前岗位,并在监督过程中给予检验检测人员指导和意见。那么,监督员的选择也会直接影响检验检测人员的能力水平。监督员的能力需要覆盖所在检验检测机构的所有专业领域、工作环节、重点场所,包括检测场所、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管理部门、管理层等,而且需要熟悉检验检测方法和程序,了解目的及如何评价,具备相应的工作经历。此外,监督员还应该尽量从长期处于业务一线的人员中挑选。我国虽然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近5万家,但绝大部分处于“小、散、弱”的现状,甚至有的机构实际从事检验检测业务的人员只有不到十人,加上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等因素,没有合适的监督员就成为此类检验检测机构的难点问题,有的检验检测机构主要领导人还兼任着监督员这一岗位职责。这种情况就会使监督效果大打折扣,或者流于形式。因为机构主要领导人大部分时间会忙于管理工作或者资料性工作,很难长期身在业务一线,尤其是已经处于主要领导岗位一段时间的人员,其对规范文件的变更、仪器设备的替换、人员能力的变化等情况能做到基本了解已经不易,很难或者根本做不到熟悉。尤其对试验活动过程掌握程度很大概率比不上实操人员,所以在实际监督过程中,通过监督、指导等方式对被监督人员的业务能力等技能的提高作用较差。因此,应尽量避免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担任监督员。
3 监督内容
监督的内容是日常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实验室活动中“人、机、料、法、环、测”的所有因素。这里除“人”以外的所有因素都需要检验检测人员实施,检验检测人员能力水平的高低也将直接影响检验检测机构检测结果的质量。监督内容包括人员对于环境条件设置是否满足检测活动的要求,仪器设备稳定可靠并在允许使用周期内,仪器选取是否正确,操作是否正确熟练,样品选择是否正确,流转信息和所接受样品的一致性,标识状态正确、制备、处理、养护过程是否按要求进行以及检测方法选择是否正确等。需要注意的是,监督员是对检验检测人员对其他因素的识别、判断、选择等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而不是直接对其他因素进行监督判断。在整个监督过程中,当发现不符合项时,应该在活动过程中立即停止工作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以确保后续过程的正确性。同时,应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了解需要纠正的错误将导致的直接后货和间接后果、不符合项发生的原因和不纠正会出现什么后果等内容并进行记录。
4 监督方式
监督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或者以几种组合的方式开展监督工作。监督现场操作、核查记录报告这种监督方式效率高、成本低,是检测活动中最常用到的监督手段,但核查记录报告的方式较监督现场操作缺失了部分环节,监督信息点不够全面。对于试验周期较长,无法做到全程参与或者法律法规、管理文件的监督可以采用面谈的方式。有些长期没有涉及的试验方法,可以采取模拟实验的监督方式,与现场监督操作的区别主要在于需要监督员或者检验检测机构自备样品,会造成额外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监督方式中效果最好的是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其中能力验证又比实验室间比对效果更佳。在检验检测机构实际工作中,为了保证能力验证的准确性,一般会选择长期从事该项目检测的人员参与,此时监督对象不在“四新”范围内,仅能考察该检测人员持续胜任的技术能力,即从监督变化成了能力监控。此时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安排“四新”内人员分组同时参与能力验证,若结果差距在允许范围内,可视为能力有效。
5 结语
我国目前中青年人口占比正在逐渐减少,2014—2017年间男性20~34岁人口占比从24.2%下降到23.5%,女性从23.9%下降到23.0%。男性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8.7%提升至10.0%,女性从9.9%提升至11.4%。从2017年开始,一二三四线城市陆续开始了激烈的“抢人大战”,而且愈演愈烈,目前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可以看出随着生育率低、年轻人口的下跌、老龄化速度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引起了越来越多社会不同阶层的重视。对于检验检测机构来说,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样重要。无论是仪器设备的操作、样品的处理、检测范围的扩展,还是环境的维持以及管理系统的运行等方面,都需要人的参与。虽然国家目前在大力推行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部分检验检测机构也在逐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大量“小、散、弱”的检验检测机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且短时间内无法投入资金进行升级或转型。另一方面,由于检测检测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等特点,对于即使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检验检测单位,生产过程中尤其是检测活动还是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人来完成。所以对于人员技术能力的培养依旧是检验检测机构不可忽视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