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叶产业助力广东山区精准扶贫的经验做法
--以华南农业大学茶产业帮扶为例

2021-03-30王玉源刘珈妮赖嘉途潘意玉孙彬妹郑鹏刘少群

广东茶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山区贫困户茶叶

王玉源 刘珈妮 赖嘉途 潘意玉 孙彬妹 郑鹏 刘少群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510642)

实施背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我国农业人口约93470 万,占比70.86%,至2019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约有551 万人,因此农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在广东山区扶贫工作和农村山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中存在着贫困农户参与难、农产品收益逐年降低和村内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为解决贫困山区扶贫产业适应面少、普及率和经济效益无法持续高效等问题,具有耐寒耐旱、不畏雨水、寿命时间长,不占用水田,适合山区地形地貌等特点的茶叶产业,逐渐成为广东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此外,贫困人口是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只有他们脱离贫困,才能最大限度为农村经济作贡献。因此,产业的精准扶贫对广东山区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

基本成效

2011 年初,引进“福云6 号”茶苗到袄田村,当年成活率50%-60%;2012 年,在原有基础上引种10 万株茶苗,茶苗移栽成活率提高到98%。目前为示范袄田村购买福云6 号茶苗11000 株,示范茶园达60 亩,第二年每亩采茶青100 斤,每斤茶青年平均价格达到25 元左右,使袄田村25 户农户种上该茶,平均每户年增收达6000 元以上;培训农民130 人次,使近百人掌握福云6 号等优质茶的栽培技术,种植茶叶的农民在第二年实现脱贫致富,根据现有已开垦土地袄田村在2013 年茶叶种植总面积超过250 亩。

1 基本情况

在广东省星火项目的支持下,华南农业大学借助科研与人才的优势,联合一批基层茶叶技术推广人员,按“一村一策”的策略分别以乐昌袄田村、德庆江南村、清新坑口村、博罗龙头村、东源石侧村、龙川义都镇中心村、兴宁坪畲村、汕尾埔仔洞村、饶平东里村和潮安世田村为基础,建立了十个茶叶产业扶贫示范点。通过对示范点的推广示范,建立了一大批辐射点,并对辐射点进行现场指导;借助大量的培训、田间现场指导和媒体报道等方式在韶关、河源、清远、兴宁、博罗、潮州、汕尾等地区示范推广;对拟建茶园进行规划、评价旅游资源以及合理做出观光旅游规划;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及茶叶市场需求,为山区引进了白叶单丛、金牡丹、软枝乌龙、金萱、龙井43、金观音等不同品种,并保护扩大了笔架山茶、罗浮山茶、古劳茶等广东历史名茶的种植;普及了生态防治在茶园中的应用,如间种遮阴树、茶园盖草、捕虫灯及粘虫板的运用等;推广了单丛茶的优质加工、单丛红茶加工及红条茶初制等技术;促使各级扶贫资金和社会资本更加有效地投入;组建了多个茶叶专业合作社;对茶叶产业扶贫的经济进行分析,对茶叶产业对山区脱贫致富模式进行研讨以及对茶叶产业推广模式进行探讨等理论性的研究;目前,“玉仙堂”、“半嶂”、“客汕情”、“龙源”等一批茶叶包装及品牌运营初见成效。这些措施为实现广东山区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奠定基础。

茶叶产业助力广东山区精准扶贫的示范与推广项目组成员共完成茶叶种植加工技术专业培训25 期,培训人员达6000 人次;通过网络、媒体、交流会等多媒体渠道宣传茶叶产业扶贫,并取得良好效果;扶贫期间推广种植茶叶品种10 个,建立茶叶示范园2 万亩,标准茶叶加工厂20 个,整合和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98 个,辐射推广茶叶种植面积9.67 万亩。项目启动后,当地经济新增产值1.4 亿元,解决全省近三万人的就业问题,包括6043 户贫困户,而且通过茶叶产业扶贫从而脱贫致富的贫困低收入人群达8255 人次。

2 主要做法

2.1 突出重点,明确产业脱贫主线

广东山区普遍呈现出茶叶生产水平不高,群众收入偏低等现象。项目组成员围绕这些困难和问题在山区中积极开展调研活动,确立了以茶叶产业为主线的脱贫致富思路。其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规划先行。通过实地调研和听取多方建议,制订和实施了《茶叶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茶叶专业合作社建设方案》、《专业合作社带动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方案》等规划,为实现产业扶贫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组织茶叶专业培训工作。为加强与茶叶专家的交流,提高村民茶叶种植和制作技术,项目组组织举办多个全村性茶叶种植培训班,培训专业种植户,并牵线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茶叶生产指导,有效解决村民生产中碰到的具体问题。

(3)帮助成立合作社。根据茶叶产业实际需求,帮助扶贫点筹备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最大限度发挥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化发展和帮助贫困户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4)引进和孵育茶叶公司。吸取茶叶公司在茶叶销售方面的优势,协调引进当地较为成功的茶叶公司到村对茶农进行业务指导,打通茶农茶叶销路问题。同时,项目组引导和协助茶农创办茶叶有限公司,积极发挥茶叶公司销售、专业合作社大户技术指导和茶农种植生产三方的联动作用。

(5)发挥帮扶干部帮扶联系作用。坚持统一与分散入户相结合,落实全体帮扶干部定期入户制度,保证每季度至少一次统一集中入户,同时鼓励各帮扶干部在各自方便的时候多安排时间入户帮扶。一方面,落实帮扶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实地帮扶,帮助解决贫困户资金和物资等问题;另一方面,帮扶干部也通过入户帮扶解决村民茶叶滞销难题,帮助贫困户了解整体茶叶市场行情。

2.2 科学谋划,做好扶贫工作

在扶贫工作中,部分贫困户受思想观念和资源、环境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自我发展能力仍较薄弱;山区茶叶产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扶贫开发任务仍较繁重。对此,做好科学谋划,对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首先,坚持扶持企业和发展产业并举,实现政府企业嵌入式扶贫模式[2],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继续加强协调与指导,促进茶叶公司、合作社和农户合作规模的稳步扩大和效益稳步提高,把三方合作从贫困户推广发展到其它有意愿的村民去,鼓励贫困户把小打小闹分散的经营变为“公司(以茶叶专业企业为投资经营主体)+村委会(通过参股分红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贫困户(参股增收、租地增收、种植增收)”的大产业、大联动发展格局。其次是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并进,对最需要的地区加大资金物质投入的同时,营造扶贫开发的文化氛围[3]。此外,推动领导进村座谈、帮扶干部入户交谈和驻村干部上门访谈等,引导和激发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并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种植大户、专业能手参与产业扶贫的大潮中来,营造“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氛围。

3 主要经验

3.1 推广形式

根据扶贫点实际状况定制不同的产业模式,以公司或企业为龙头,以生产合作社为纽带,以农户为依托,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较强适应性,持续高效的精准扶贫模式。并且通过实践总结得出适合山区当地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以示范点为辐射点带动周围农民通过种植茶叶脱贫致富,将其具体经营模式总结为“利益捆绑”与“责任连带”。

3.2 推广方法

在茶叶产业精准扶贫项目中,华南农业大学专家组围绕“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针,对不同地区茶叶产业做出了定人、定点和定责的规划帮扶,从而实现长效扶贫。其中,产业扶贫形式包括以下几点:

3.2.1 建立扶贫示范点,坚持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相结合

通过对扶贫点所在县和所在市的茶叶产业状况整体和实地调研,再细化到村进行茶叶“产业扶贫”发展方向的规划。根据地理环境特点,选取不同茶叶品种种植,选取反映当地贫困点经济状况的典型扶贫村,合理布局和制定针对性的产业规划,搞好茶园基础建设,建立高标准良种、高技术的示范茶园,为周围地区带来可复制、可持续发展、可将“输血”转化成稳定的“造血”机制的切实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这能有力地推动当地乡县乃至市的农村贫困户自力更生和自主脱贫,又能为推动山区群众实现全面小康注入新的活力[4]。

3.2.2 提高茶叶产业扶贫精准度,针对性规划产业模式结构

通过分析扶贫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茶叶产业基础等现状,做出合理评估和规划,以“做出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产业模式”为工作重心,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实行针对性规划;并在此基础上从文化市场容量,消费者喜好模式等多方面打造扶贫点特色茶叶扶贫产业。如在惠州博罗龙头村,专家组根据当地交通和旅游业布局情况,联合地方合作社做了龙源生态旅游茶园的总体规划,取得很好的成效,通过观光旅游型茶产业带动龙头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3.2.3 完成茶叶扶贫产业技术配套,精准选育和推广适合的茶树良种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科技兴茶是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扶贫示范点在基地、生产、加工和专业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扶贫专家组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力度,通过茶苗扦插技术现场教学、农业技能培训、示范机械采摘演示、QS 厂房建议等手段,推进茶叶标准园、示范园和精品园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改进原有的茶叶栽培加工技术和包装工艺。

3.2.4 加大媒体宣传推广茶叶产业扶贫力度,推动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发展

通过中央电视台农业栏目和地方媒体的宣传推广,展示成功e 持续可复制的茶叶产业扶贫模式,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同时借助大众传媒平台推广扶贫点茶叶品牌,增加市场认知度和拓宽茶叶销售渠道。

猜你喜欢

山区贫困户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山区修梯田》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山区
香喷喷的茶叶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