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智慧小区建设经验及问题分析

2021-03-30刘林陈红霞杨修明付静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7期
关键词:智慧建设

刘林,陈红霞,杨修明,付静

(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

1 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与此同时,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率也成为建筑业所存在的突出问题[1]。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是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和新引擎。自2012 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多次发文要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小区立体架构中,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面向民生的最基本单元,切实建好智慧小区既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也是促进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机遇。

2 重庆市智慧小区建设情况

2018年,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发布实施《智慧小区评价标准》(DBJ50/T‐279‐2018)后,积极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打造智慧小区。截至2020 年12 月,全市共打造智慧小区244 个,建筑面积近4026 万m2。智慧小区建设项目涉及42 个区县,135 个开发企业,48 个设计单位、19 个咨询单位,培育形成30多个门类200余家智慧企业,智慧产业初具规模,行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发展的意识不断提升。智慧小区在为100 余万业主带来舒适、便捷的智慧化生活体验的同时,系统解决了传统小区基础设施落后、物业管理粗放、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升了物业管理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实现了小区邻里、物管、商户、社区街道等各主体间的信息融合,提高了业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智慧小区逐渐成为品质住宅和品质生活的重要标志,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重庆市智慧小区建设做法

3.1 标准先行,引领行业升级发展

2017年,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赴国内先进省市考察学习,同时赴市内智慧小区试点区县专题调研,摸清问题,找准推动智慧小区建设工作的切入点。2018年,结合重庆实际编制发布了重庆市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智慧小区评价标准》,构建了涵盖通信基础设施、公共应用系统、家庭应用系统和智慧小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全国首个智慧小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主要技术依据正式启动智慧小区建设[2]。

3.2 机制建立,项目实施加快推进

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以提升住宅小区居住品质为着力点。

①制定发布《关于对智慧小区和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相关激励政策的通知》等系列文件通知,明确对智慧小区项目实施项目资本金监管、项目预售资金首付款监管和企业诚信评价等激励政策。充分借力装配式建筑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激励政策,有效调动我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参与智慧小区建设。

②以《智慧小区评价标准》为依据,制定智慧小区申报指南、评价规则等,构建评价专家库,采取评价结果专家负责制,形成了客观、公正、规范的评价工作机制。

③建立督查工作机制,强化对智慧小区在建项目的督查指导,推进项目按设计评价星级和内容组织实施,打造重庆市智慧小区建设管理平台,实现智慧小区建设工作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和智慧小区项目数据的云端汇集。

④连续三年印发智慧小区的申报通知与年度工作通报,明确智慧小区建设要求和年度建设任务,及时召开各片区专项工作推进会,全力推进智慧小区建设。

3.3 各方参与,建设成效快速呈现

各区县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企业召开座谈会,通过宣传手册发放、电视、网络等方式,发挥激励政策机制,调动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性。简化办事流程,加强建设过程监管,有力推进全市智慧小区建设。部分区县结合自身优势,多渠道推动智慧小区建设工作,如将智慧小区建设要求纳入土地出让条件、举办全市智慧小区观摩会、召开智慧小区专项培训等。

各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组建专项工作组,学习智慧小区政策及建设技术。以金科、龙湖为首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智慧小区建设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借力智慧小区,研发“天智慧启”、“龙湖U 享家”等智慧小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各设计单位、技术咨询机构、施工企业等建设相关单位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积极参与智慧小区建设工作。目前已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智慧小区建设全产业链,推动智慧小区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3.4 产业培育,支撑行业转型升级

积极引进浙江大华、杭州海康威视、北京千丁互联等国内知名智能化企业,大力培育重庆川仪、重庆瑞坤、重庆天智慧启等本地企业。目前已形成智慧门禁、智慧安防等30多个门类200余家智慧企业,智慧产业链初具规模,为我市智慧小区发展提供了重要产业支撑。引导建设相关单位和智能化技术人才积极参与智慧小区建设,培育智慧小区咨询服务产业,为智慧小区建设提供配套服务。

3.5 宣传引导,舆论氛围逐渐形成

坚持宣传推广与技术发展齐头并进。

①连续三年赴我市各区县召开专项推进会,组织龙头开发企业召开座谈会,动员引导各方积极参与智慧小区建设。

②连续两年举办重庆市智慧小区建设工作现场观摩会,通过实物、展板、视频等形式全面系统地展示项目采用的智能化技术,推动行业积极打造智慧小区。

③举办“金科杯重庆市智慧小区建设讲解大赛”,通过层层选拔不断提升置业顾问的专业水平,推动最贴近市民和公众的一线宣传员积极宣传智慧小区。

④多次组织标准培训、技术交流,不断强化智慧小区建设意识和能力水平。

⑤依托“智博会”、“房博会”等大型展会进行智慧小区专题展,向社会民众展示智慧小区,提升行业和民众认知度。

⑥开展“重庆智慧小区主流媒体行”等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媒体为智慧小区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龙湖•两江新宸云顶项目还接受了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人民日报、人民网、重庆日报等20余家媒体进行了宣传。

4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4.1 行业发展有待进一步平衡

全市智慧小区建设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主城区建设发展势头良好,远郊区县建设进展相对缓慢,高星级智慧小区占比不高,各开发企业参与智慧小区建设数量不平衡,本土企业在数量和知名度上与外地企业存在差距,我市智慧住建和建设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还有待加强。

4.2 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急需加强智慧小区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及标准制订工作,不断完善智慧小区的技术体系。同时,建设各方对智慧小区评价及建设要求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实施能力有待提升。

4.3 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

虽然重庆市智慧小区建设已有完善的标准制度和管理体系,但还缺乏相应机制保障其正常运行,如运营维护政策缺失、数据安全性不够、智能化设备的运行维护等问题还没得到有效解决,未能充分发挥智慧小区的社会经济价值。

5 下步发展建议

5.1 大力推进智慧小区建设

建设各方要积极响应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改善的需求,抓住行业智能化转型发展的机遇,大力建设智慧小区,不断提高住宅小区智慧化水平和居住品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打造智慧小区,加强监管,推动智慧小区按期竣工,确保智慧小区建设质量。

5.2 优化智慧小区技术体系

以提高智慧小区居住品质为导向,重点围绕智慧小区高质量发展、智慧产业和智能化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既有住宅小区智能化改造等开展研究,加强智慧小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不断夯实智慧小区基础工作。加快制订相关标准,形成成套技术体系,紧跟信息化技术产品的迭代步伐,不断适应行业技术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

5.3 完善智慧小区管理机制

研究制定《智慧小区管理办法》,完善智慧小区管理系列配套制度,落实智慧小区专项工作经费,持续从政策角度强化智慧小区建设工作,开展智慧小区运维评价,充实专家人才队伍,形成涵盖设计、施工、验收和运维的智慧小区全生命周期工作管理机制,推进智慧小区工作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推动智慧小区健康发展。

5.4 做好智慧小区数据应用

升级智慧小区建设管理平台,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维护好智慧小区建设管理平台,打通数据壁垒,串联信息孤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政务和小区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强化大数据挖掘应用,使智慧小区产生的海量数据充分发挥价值。

5.5 加强智慧小区产业培育

结合智慧城市发展要求,邀请高科技企业参与智慧小区建设,以“科技+地产”方式打造具备标准化、可复制的项目,以点带面大力推广智慧小区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强化产业链思维,支持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引领智能产品升级换代,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引导促进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5.6 强化智慧小区宣传培训

定期召开宣贯培训会,强化建设各方对智慧小区建设技术的学习,培育智能化专业人才,提升智慧小区实施能力。举办全市智慧小区现场观摩会、“智博会”及相关论坛等,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微信等传播平台,全方位、多渠道、多维度的开展智慧小区宣传活动,引导行业参与智慧小区建设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智慧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