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智慧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推进思路

2021-03-30赵继敏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1年7期
关键词:集群智慧企业

赵继敏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1 智慧城市、智慧产业与智慧产业集群相关概念

IBM 于2010 年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强调它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1]。随后,智慧产业的概念也开始流行起来,一般是指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厂商或者组织机构[2]。由于智慧产业常常呈现集群状分布,也就有了智慧产业集群的提法。由于集群是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制度、组织在特定地域的地理集中[3],智慧产业集群被看作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类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的地理集中,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集群的深度融合[4],包括横向的智慧产业化和纵向的产业智慧化两个维度[5]。由于智慧产业集群必须依赖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和较大的经济规模,因此,智慧产业集群只能在城市中存在。当前,智慧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经济的高端环节和核心组成部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必将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与日俱增的影响。

2 城市智慧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经典理论

智慧产业依赖高素质的智力人才、高水平的科研和教育机构,和更广义上的科技创新产业一样,集聚是其重要特征。事实上,很多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从集聚有利于经济的角度出发,研究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和区位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经典的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智慧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同样适用。

2.1 要素禀赋理论与智力人才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Heckscher‐Ohlin)提出的,后经萨缪尔森(Samuelson)等人不断完善。要素禀赋理论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进一步说明了构成比较成本差异的基础在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丰缺。它的基本思想是城市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这是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重要原因。从要素禀赋理论出发,土地、劳动力(人才)、资本都是吸引现代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考虑到智慧产业的具体情况,土地的稀缺性相对较弱,资金和高智力人才是吸引其布局的关键因素。

2.2 集聚经济理论与产业规模

集聚经济最早由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发现,是指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产生的对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效应。根据集聚的企业是否属于同一产业,集聚经济具体分为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种。从这一理论出发,发展智慧产业集群,既要发挥地方化经济的作用,打造智慧产业园,提升智慧企业彼此之间的集聚程度,也要注意发挥城市化经济的作用,对各个园区的建设保留一定的弹性,吸引没有直接联系的产业更多布局。

2.3“钻石”理论与需求条件

美国管理学家波特(Porter)在其所著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分析一国或一个城市产业发展的框架,称为“钻石体系”,主张一个国家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企业的战略四项环境因素以及机会、政府两个辅助要素。从这一理论出发,一个城市要发展智慧产业,不仅要关注生产环节,还要从需求条件着手,扩大智慧产业的应用场景,提升产业发展的需求条件。

3 国内外城市智慧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经验

国内外很多城市的智慧产业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过,像硅谷这类地区,其智慧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自由放任的政策而随机发生的,很难给其他地区带来可复制的经验。相反,纽约的硅巷、北京的中关村在智慧产业的发展中,受到较多的政策扶持,非常值得借鉴。

3.1 纽约硅巷的全要素支持经验

硅巷是继硅谷之后美国发展最快的第二大智慧产业中心。和硅谷由一系列小城镇组成的科技园不同,纽约的智慧产业集中在中心城区。最初位于布鲁克林和曼哈顿中城,后来演变成一个概念而非某一个地点,成为纽约智慧产业集群的代名词。纽约市政府对智慧产业一直采用比较积极的支持政策,从资金、场地、人才、应用场景等各种产业发展要素入手,为智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1)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给予金融支持

纽约市设有纽约种子期基金和纽约合作基金,对软件、网络、金融、生命科学、医疗健康IT等创业公司给予扶持。

2)提供孵化器和办公场所

纽约有70 余个政府资助的创业孵化器,以及200 多个共享办公地点,为智慧产业创业者配备了导师,竭力为创业者提供交流以及寻求风险投资的机会。

3)与高校合作,帮助企业招募人才

纽约市政府资助创业企业去美国各大院校吸引计算机和工程类学生,同时定期组织各大院校的学生来纽约访问企业。

4)提供智慧科技的应用场景

通过对写字楼、公共设施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对智慧产业多场景应用的需求。

3.2 中关村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经验

目前,中关村集聚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万多家,吸引了微软、华为、腾讯等智慧产业领先企业设立分支机构。中关村除了科教资源优势外,还特别注重对企业的扶持和服务。针对初创、瞪羚、独角兽、领军等企业成长中不同阶段的特征,做出不同的服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①针对初创期企业,遴选表现出较强发展潜力的“金种子企业”,实施“金种子工程”。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定期开展创业辅导活动。拓展企业社交网络,搭建交流沟通平台。整合适合创业的写字楼,帮助企业解决办公用房。实施针对中小企业的创新基金,鼓励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为企业发放贴息贷款,支持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②针对由小到大发展阶段的瞪羚企业,制定瞪羚计划,推进金融、社会资源方面的服务。提供融资解决方案、利息补贴,执行优惠的担保费率和利率;成立瞪羚企业俱乐部、商学院等平台,帮助企业嫁接社会资源,增加与投资人、政府、银行等的联系渠道等等。

③针对一定规模的企业强化扶持政策。建立企业分层服务、主管区长座谈会机制;召开重点行业企业、拟上市企业系列座谈会,与企业家共同研究发展问题;推进独角兽公司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

④持续强化服务意识,促进领军企业不断提升科技含量,使其由大到强。开通“企业服务直通车”、建立联系重点企业微信、科学评定中关村知识产权领军企业,支持重点企业完善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4 城市智慧产业集群的推进思路————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为例

与雄安新区一样,通州在升级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后成为北京“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其产业结构瞄准“高精尖”,着力构建文化科技等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文化科技、尖端芯片、IT 信息软件、智能制造均属于广义上的智慧产业的范畴。因此,有必要根据国内外城市智慧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全面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智慧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①设立孵化器、引导基金、税收优惠政策。参考硅巷和中关村的经验,设立智慧产业的孵化器、政府引导基金。针对发展潜力大的初创企业,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力度。通过办公场所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吸引智慧企业入驻北京城市副中心。

②与高校开展合作,培育智慧产业高端人才。北京城市副中心理工科高校尚属空白。从长远看,这可能是影响其智慧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可着力推动中心城区知名理工科院校疏解到副中心,增进副中心与智慧产业的智力人才的互动。另一方面,要积极向中心城区的理工科院校推广副中心,着力塑造城市副中心良好形象,吸引智力人才。

③以建设智慧城市助力智慧产业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开展大规模城市建设,亟待解决城市建设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借鉴纽约硅巷提供科技应用场景、推进智慧产业发展的经验,北京城市副中心可以聚焦智慧交通、智慧建筑、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慧校园、智慧工地、智慧仓储、智慧银行的建设。在解决城市管理难题的同时,创造智慧产业的新需求,显著提升区域对智慧产业的吸引力。特别是在智慧建筑方面,有必要将其与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智能节能系统和监测系统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同时开展建筑智能化和节能化改造,为智慧产业的新技术、新装备提供第一道应用场景。

④把握产业融合,推动智慧科技在各行业渗透。近年来,产业融合成为智慧产业发展的突出表现。为此,城市副中心需要推动智慧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创新发展。目前,全球顶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正从资本控制能力转向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成为城市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关键引擎。城市副中心可以在传统产业中推动智能化应用,培养集群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组织的“泛电商”化思维,在重点发展的总部经济、绿色金融、高端商务等优势产业中植入互联网理念,推动各类企业应用线上管理、线上营销、线上采购,挖掘云计算、大数据、AI在产业集群建设中的潜在价值,推进产业生态有序演进、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集群智慧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