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创新“粮油储藏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1-03-30崔素芬

现代面粉工业 2021年5期
关键词:粮油储藏粮食

崔素芬

(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江苏镇江 212100)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2]。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粮食加工、物流中转、终端配送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个别国家的限制粮食出口政策也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一定的压力。基于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做好粮食储藏,减少粮食损失意义更为重大。

“粮油储藏学”是一门关于做好粮食储藏、减少粮食损失的课程,它涉及粮油物化性质、粮油通用储藏技术以及专用技术等内容,是一门跨学科、多领域应用课程,是粮食专业核心课程[3]。“粮油储藏学”课程内容较多,理论性较深,实践性较强,教师若要充分调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较好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对梳理传统“粮油储藏学”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反思存在的问题,对创新“粮油储藏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营造自由探索、勇于创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1 传统“粮油储藏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1 教学目标设置不全面,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粮食工程专业使用的《粮油储藏学》(第二版)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教学指导书。其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粮油储藏基础理论、通用技术和专项技术特点,并会选择工艺参数、优化工艺条件等。教学过程中多是针对各个教学知识点设置目标,缺乏从整体角度综合设置目标、沟通知识与生产实践,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粮油储藏过程中复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的培养。

1.2 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理论与技术缺乏新意

我国粮食仓储技术已跃居世界领先行列,为了实现“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的目的,近年来已有一大批先进设备投入使用,这就需要大量适应新技术应用的高技能粮食储藏人才,但现有的“粮油储藏学”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仍是偏向于传统的粮油储藏通用技术,如机械通风、低温储藏、气调储粮、地下储藏等,缺乏一些新设备、新工艺,如环流通风、热源冷泵降温、平房仓横向通风集成储粮新技术、电磁辐射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4]。由于专业课时安排少,教师授课内容只能偏于原课本,而无法兼顾行业进展。

1.3 教学环节不生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粮油储藏学”涉及粮油、食品、生物、材料、建筑等多学科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一门应用型学科。该课程内容丰富、理论较深,不仅适用于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也适用于对粮油、食品、农业、轻工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但多数学校在教学环节上缺乏创新,不能根据教学对象因材施教,常把简单内容复杂化,也会把复杂内容简单化,教学重点不突出,缺少学生主动学习环节的安排,课堂气氛不活跃。

1.4 考核形式不合理,不能体现应用学科的特点

“粮油储藏学”作为粮食专业核心课程,目前,教学效果的考核形式多是采用“闭卷考试+ 平时表现”形式。其中,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60%~70%,平时表现成绩占总成绩30%~40%。闭卷考试的题型关注的多是理论知识,平时成绩主要记录出勤率、作业质量、课下自习或者课上回答提问情况。这种考核方式过于单一,不能体现教学目标与课程特点,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偏差。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企业需要的是既要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人。它们要求粮食专业毕业生能够独立解决生产中存在的一些简单问题。但是,目前这种以一张试卷为最终评价方式,显然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对“粮油储藏学”课程教学模式改进的探索

近年来,粮油行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产业链双向延伸,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更加人性化。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变革,针对目前“粮油储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革。

2.1 适当调整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由于企业更需要专业基础理论扎实,能够独立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人才,所以“粮油储藏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适应这种需求,既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理论核心知识,更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依据粮油行业生产环节设置课程总教学目标与章节教学目标,每一章节设置一至两个小课题,解决生产实践中具体问题。例如,关于粮食物理性质这一章节,在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重点分析这些物理性质如散落性、自动分级、导热性、导温性、吸附性及微气流等在储粮过程中实际表现情况及对安全储粮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2 精心梳理教学内容,提高课程与行业发展的聚合度

依据项目驱动教学目标和课时量安排,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编排,突出重点、去旧存新、补充行业新技术、新理论相关内容。由于课时有限,授课内容要突出粮油储藏关键环节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粮食储藏技术涉及到的原理、设备、工作条件判断、选择及优化等内容,如已经出现在其他课程中,如粮油机械设备、粮油加工工艺学等课程,就不必过多讲述。

另外,专业课程的教师之间必须多沟通交流,确定彼此的教学重点,避免有关知识重复教学或缺失教学。国家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出台很多法规与条例,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进行很好地融合。

2.3 创新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依据新的教学目标与梳理后的教学内容,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要精心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借助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模拟现实工作场景,通过建立“校企互动”合作模式等方式,创新教学环节,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平台建设、创建教学目标、教学项目、研究前沿介绍、教学互动交流、答疑、考核等环节中,均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教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发布课堂教学内容与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节课堂,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目标,梳理基础理论,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线上与线下资源,完成课程项目,提交作业。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答疑、梳理为辅。

2.4 改革考核评价模式,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环节设置下,过程考核显得更加重要。“粮油储藏学”是以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应用型学科,因此,考核应该倾向于实践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新时代高教四十条”提出要加强对课程的过程考核,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5]。

本课程可以以“试卷形式+项目结题”,甚至以“课程设计”为最终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生产实践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方面的考核。如最终以“试卷形式”来考核,则要侧重于生产实践问题的分析,而非只是简单的填空、选择、判断、问答;要适当降低“考试分”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提高“过程考核分”的分量,以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效果。

3 结语

在粮油行业高质量发展、行业人才紧缺背景下,如何为粮油行业输送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粮食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创新“粮油储藏学”课程教学模式是粮食专业教育适应行业发展的一个良好举措。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

猜你喜欢

粮油储藏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西药药品的储藏探讨
我的粮食梦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便于储藏的美味
“蕴藏”和“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