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探索
——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2021-03-30李香云

中国林业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团支部本科生协同

李香云 胡 庆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高校思政教育要加强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探索推进党建带动班团建设的管理模式,推动“党-团-班”协同育人,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1]。“党-团-班”协同育人需要厘清三者协同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结合党建工作特点和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搭建协同育人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同时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开展建设。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林生物学院”)为例,探讨“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一、高校“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组织“三足鼎立”,未形成高效合力

班级作为行政管理基本单元,自新生入学伊始,多以学生所学专业为自然属性进行划分,班级覆盖所有学生群体,侧重于管理育人[2]。团支部以教育、管理和服务共青团员为主要职责,通常内嵌建立于班级之上,覆盖学生群体范围略小于班级,偏向于实践育人。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是教育党员、联系群众、服务人民的重要战斗堡垒。党支部的设立取决于党员人数和党员分布,是开展思想育人的重要平台。

从组织职能定位来看,“党-团-班”组织建设均服务于人才培养,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各个组织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工作,呈现“三足鼎立”的育人格局。党团组织在建设中将团员与非团员、党员与非党员割裂开来,未进入党团支部培养考察的学生群体往往对党团组织的活动知之甚少,党建、团建和班建缺乏融合。在共青团改革背景下,班团管理一体化一定程度促进了育人实践的融合,但团支部和党支部同时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致使部分党员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成为重复教育对象,组织职能重叠削弱了教育实效。因而在现有的工作模式下,难以形成“1+1+1>3”的合力,亟需加强“党-团-班”协同育人顶层设计,一方面强调宏观整体性,另一方面去除重复赘余项,为“党-团-班”协同育人提质增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主体的分布“高多低少”,协同育人力量不均衡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倡导和推行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生动实践。辅导员、班主任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力量,即使在1∶200的师生配比情况下,辅导员仍然需要整合组织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巧借力、借好力以确保各项思政工作取得实效。除整合学科教师、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力量以外,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组织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班委、团支委、党支委等学生组织的骨干力量是可以充分整合的思政育人的主要人力资源。此外,学生党员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经受住了党组织选拔和考验,更应该成为思政育人的主体,切实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认识党,带领优秀的积极分子加入党。高校学生共产党员分布往往呈现研究生多、本科生少,本科生高年级多、低年级少的现象。2017年以来北林生物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只有2个,研究生党支部有17个。遵循党员分布规律,研究生党支部往往建立在班团基础之上,本科生党支部则跨班团、专业,甚至年级,且本科生党员多数处于预备期或刚过转正期,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还需进一步提升。然而,本科生正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期,亟需思政教育引导,一方面需要破解本研学生党员交流壁垒,让成熟的政治思想相互催化;另一方面,需要调动资源加强本科生党建带班团建设[3]。

二、北林生物学院“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与运行

(一)构建“一主两翼”协同育人组织框架,把握主题教育方向

高校共青团改革强调要把准政治方向,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多方向协调破解“党-团-班”组织协同障碍[4]。北林生物学院根据这个要求,提出“党-团-班”协同建设要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团支部和班级为支撑的“一主两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从组织上“一主”指的是党支部,两翼是团支部和班级;从主体对象上“一主”指的是党员,两翼是团员和广大青年。党员既是思政教育的优等生,又是传播思政声音的引路人。党支部成为思想引领的核心,支部建设要突出政治性、引领性和群众性。支部工作要公开化、透明化,接受群众监督,从而让更多非党员学生了解党、认识党、加入党,增强党的影响力、组织力和号召力,使党支部逐渐成为学生成长的思想引领者。共青团员是坚实的助手和后备军,团支部要积极主动配合好党建带团建工作,以思想政治为引领,紧密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创新开展各类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活动,支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团支部要优化完善各项辅助党建配套机制,加强对优秀共青团员的培养和举荐。班级要转换角色,在党支部领导下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定位转变,推动开展优良班风学风建设,着力解决学生困难困扰,提升管理配套育人实效。党带班团成为组织协同运行的基本原则[5]。

北林生物学院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学院工作紧紧围绕学生教育管理,使“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在“一主两翼”的框架下,完善协同运行机制。首先,着力畅通党组织(党员)找班团(群众)主动开展党建的实践路径;其次,充分为班团组织(群众)反向寻求党组织(党员)思政帮助指导搭建平台;最后,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针对重大主题教育活动进行统筹等规划,实现分层次、把重点、全覆盖。北林生物学院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思想引领,既为组织协同提供了实施渠道,又降低了组织重复低效运行成本,还克服了党员资源分布不均难题。

为突出“党-团-班”协同“一主两翼”层次结构,发挥党支部思想引领核心功能,北林生物学院加强了党支部的理论学习。2020年北林生物学院有19个学生党支部,318名学生党员,青年学生1 500多名。学院党委组建了由学生党支部书记、支委组成的先锋支部,成员58名,聘请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名专任教师担任先锋党支部的理论指导老师,参与指导先锋党支部的“三会一课”,每月为先锋党支部开展一次专题培训。先锋支部成员需要将学习内容带回各研究生党支部,再组织本科生全体党员、研究生党支部支委骨干共同开展专题理论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专三微”党课学习模式,即教师既可以在现场上专题党课,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线上微党课,党员学生可以进行线上线下微讨论、微分享等活动,让党员骨干在理论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学、讲、评、授“四步走”,不断夯实思想理论。本研结合的融会贯通催化了本科生新进党员向研究生成熟党员的对标进步。每期主题学习为开放式报名的组织形式,逐步吸引了班团骨干和入党积极分子踊跃参与。截至2021年6月,北林生物学院党委核心统筹了12项学习主题,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林业大学10余名专家教授开展专题党课,为班团学习确定了主题清单。

(二)构建党联络班团机制,以“双带”统筹促协同育人实效

北林生物学院启动了“党员建强计划”,学院党委引领构建党员联络班团机制,研究生党支委横向联络自身所在研究生班团,选拔本科生优秀党员纵向联系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班团。联络党员肩负5项任务:①指导班团开展主题班团活动,助力班团开展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②将主题教育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广泛辐射入班团、至群众;③协助基层团支部开展工作,做好推优入党工作的监督、考核和评议;④深入联系班团群众,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积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⑤积极作为,履职尽责,每月及时、有思考、高质量汇报联络班团工作情况。联络党员需在班团主题教育活动、班团第二课堂等实践活动中积极发挥思想引领作用。

在这个计划的推动下,从2020年10月开始,本科生16名党员主动报名纵向联系27个班级,研究生17个党支部支委主动横向联系18个硕博班级。2020年上半年,在全国疫情严重的形势下,北林生物学院全体本研班级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主题班会,分布在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的1 500多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通过互联网进行党团班互动。班会上,联络党员列席会议并发言指导,生动具体地发挥了党员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的重要作用,同时保障了班团主题教育活动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

学院统筹安排党支部带团支部、党员带团员,以“双带”统筹贯彻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领导。此外,结合各期学习主题设定,党员辅导员带队选拔成立功能型主题宣讲团。宣讲团采取滚动流进流出选拔机制,为班团建设双向寻求党建思想指导提供充裕人力资源支持。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微党课大赛中,宣讲团成员打造了8个经典示范党课,为全体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起到良好引领作用和促进作用。

学院党委作为“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的调配枢纽,除积极引导“党-团-班”组织建设一体化、运行机制一体化、思想引领一体化以外,还在重大主题教育活动中“双带”统筹,去除重复赘余,突出党团班组织各项职能侧重。2019年10月,北林生物学院党委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游行服务保障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148名参与了服务保障工作的师生返校后,在学院党委的统筹下,成立了“爱国之我行”宣讲团,开展“五星红旗在我心”主题班团活动。同时学院要求每个班团组织至少邀请2名宣讲团成员深入班团开展宣讲。该主题活动覆盖35个团支部1 000余名学生,形成了的良好教育氛围。

2020年北林生物学院将抗击疫情作为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成长教育活动,第一时间成立在鄂临时党团支部,开展了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读书活动、“疫情下成长”主题党日活动,引领各地党员冲锋在前,辐射更多青年响应社区号召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另一方面,北林生物学院依托班团组织,开展战“疫”中的成长线上系列文体实践活动,如“每日守护打卡”“宅家学霸养成”“健康每日行”等活动,促进班团组织发挥实践育人功效。此外,北林生物学院党委牢固抓紧班级管理服务职能,将打卡报平安等日常管理全力落实。在学院党委双带统筹下,党团班既有协同又各有侧重,各项育人工作实效凸显。

三、北林生物学院“党-团-班”协同育人机制运行实效

“党-团-班”一体化建设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因时而进、因势而化的协同育人创新举措,实践中取得一定建设实效。北林生物学院构建了“党-团-班”一体化工作机制,形成了以党支部政治引领为核心,“一主两翼”的组织协同框架,实现学院党委双带统筹等创新实践举措。“党-班-团”充分发挥了学生组织“1+1+1>3”的育人实效。2020年,1个学生团支部获“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2021年,1个学生团支部获得“全国活力团支部”,1个本科班级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2020—2021年,1个研究生党支部荣获“北京林业大学样板党支部”,1名学生荣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多名党员被学院评为党员标兵,党员团员活动多次被人民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报道。

猜你喜欢

团支部本科生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团总支)”名单(共四百三十一个)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做好基层团支部工作刍议
协同进化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创建“雷锋团支部”立足岗位学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