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2021-03-30张凌浩江南大学设计学院
文/张凌浩(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
当下计算机技术的裂变推动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技术驱动的信息化与网络化为设计与造物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基于数据、通讯、网络与计算资源的深度整合,人造物逐渐变得智能化,具有了感知、计算、推理和决策能力。这些能力让智能产品能实现了整合与优化配置,提升了行业效能;实现了构建与融合,为人类提供了新的认知经验;实现差异化适应,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为此,设计师需要基于愈发复杂的技术与社会背景,提供顺应智能趋势与技术要求的设计,要将技术能力与社会需求结合,依照设计标准,创新性地提供符合用户认知与交互的方案。
本期特别策划以“智能与设计”为专题,特别邀请了阿里巴巴-浙江大学前沿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的孙凌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的席涛教授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的李萌博士,分别从智能化趋势以及运用智能技术优化实践展开论述。孙凌云教授从宏观角度梳理了智能产品设计的特点与趋势,指出了当下挑战与未来智能产品设计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席涛教授和李萌博士则从技术与应用出发,分别探索了智能化情感识别作用于信息传播效率提升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设计数据智能驱动下的虚实混合沉浸体验以帮助提升手术训练的认知与效率。
本期的“创新设计”栏目中选用了周小儒教授、姚丹副教授、马双博士、陆祥熠博士等人的文章,分别从当下疫情热点、宏观政策到本地文化活化、社区创新给与了不同的观点与论述。周小儒教授总结了方舱医院的建造与设计经验,为未来方舱医院建设提供了优化与参照意见。姚丹副教授探索了广州灰塑的活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融合的可能性。马双博士梳理了中国产业政策设计的缺失问题,提出了应发挥创新整合能力来帮助政策落实的观点。陆祥熠博士从案例中总结出了社区创新的三个层面,为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期的“设计遗产”栏目中,江牧教授从各形式叙事载体中分析了中国古代安全设计与叙事的具体呈现,有助于研究古代思想并指导现代设计。滕有平副教授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的数据分析,提出了四项具体措施来帮助街区的活化。李婧博士梳理了“旗袍”形制并结合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旗袍形制的构成规律与数字化复原方法。
本期的“国际视野”栏目中,刊登了陆邵明教授的建筑考察以及董玉妹博士与董华教授在包容性设计方面的研究。陆邵明教授整理了超现实主义建筑的阶段特征与设计方法,为当下建筑设计提供了从主体出发的创新视角。董玉妹博士与董华教授在包容设计研究中引入了赋能理论,通过四项维度干预模型的建立提出了相关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