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苹果产业发展跨出“三级跳”
2021-03-30
上世纪八十年代,庄浪县农民开始零星栽植苹果树,后来,县上引导农民发展苹果产业,四十多年来,成长于层层梯田间的庄浪苹果产业跨出了“三级跳”,一天天壮大起来。
经营:分散化跨向规模化
改革开放之初,庄浪县阳川镇农民在葫芦河畔的川水地里栽植苹果树。阳川镇农民在务果实践中,体会到了一亩园相当于十亩田的收益。随着务果效益的凸显,苹果种植逐渐从阳川镇扩展到万泉镇、大庄镇、朱店镇等临近乡镇。
起初,农民经营果园在组织方式上表现的是单家独户型,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苹果基地也较为分散,东一片,西一块,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达到适宜区全覆盖,经营模式较为分散。
2003 年之后,庄浪县把苹果产业确定为助农增收的主导产业,全县苹果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尤其是2016 年之后,全县苹果产业以每年增加5 万亩的规模快速发展。目前,全县苹果产业基地已达到65 万亩,其中挂果园35 万亩,全县苹果产业覆盖到14 个乡镇235 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苹果适宜区全覆盖。
大规模呼唤大户经营。苹果基地扩展了,一些劳力单薄的农户很难经营自家的果园,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实力强劲的大户规模化经营果园,以此带动全县苹果产业发展。
苹果经销大户张一鸣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水洛镇新兴村流转土地1500 亩,建成有机富硒苹果基地,成为庄浪县规模最大的苹果经营大户。大户承包经营果园有效破解了土地撂荒问题。目前,庄浪县果园承包大户达到1550 户,承包总面积4.67 万亩,引领全县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
新兴村农民杨荣花,孩子正在上学,家里缺少劳力,她把3.2 亩耕地流转给了张一鸣创办的合作社,减轻了她的耕种负担,她又常年在合作社打工,每年土地流转和在合作社打工两项收入达到2.66 万元。
种植:机械化跨向智能化
果农都知道,苹果种植工序繁多,一年当中,需要施肥、清园、修剪、疏花、疏果、套袋、喷药、取袋、采摘,工作量十分繁重。过去,人力利用传统的农具种植苹果树,每个壮劳力最多务做2 亩果园。
庄浪县自然资源局果业技术人员王选强说:“随着苹果产业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全机械化已经成为苹果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4 年之后,随着农机具补贴项目的实施,庄浪县苹果种植从劳动力密集型向半机械化转型。果园空地耕作用上了旋耕机,果树施肥开沟用上了开沟机,果树喷药用上了喷药机……一些小型农机具的应用,不仅节约了劳动力投资成本,加快了果园作业进程,还抢抓了适宜的农时。
更令果农欣喜的是,在机械务果的前沿,智能务果技术姗姗走来。初冬时节,在水洛镇新兴村有机富硒苹果基地里,工人们正在果园里铺设滴灌设施。组织施工的苹果经销大户张一鸣介绍说:“滴灌设施完成之后,可以在手机上给果园浇水和施肥。”
原来,张一鸣介绍的手机务果是智慧农业的一种模式,果农在手机上安装软件,软件综合分析果园周边的气温、土壤的温度和空气的湿度,得出果园即时需肥需水情况,根据果树“饥饿”状况,果农在手机上发送指令,通过滴灌设施给果树滴水或施水溶肥。目前,这个苹果基地的滴灌管网铺设完成,来年开春启动应用。
销售:单一化跨向多向化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信息闭塞,每年苹果开园采摘的阶段,很少有客商进村收果。静宁县苹果产业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销售渠道,阳川镇果农就到邻近的静宁县仁大镇销售苹果。
当时,苹果不时兴包装,阳川镇果农把苹果装上架子车,等拉运到仁大镇市场的时候,几经颠簸,一些苹果压烂了,影响苹果品相,往往就贱卖了。忆及当年售果的情景,阳川镇新庄沟村果农张金祥说,辛辛苦苦种出的苹果,找不到销路,卖不上好价钱,心里很着急啊!
2015 年之后,庄浪县注重构建苹果销售朋友圈,力促苹果销售从单一化跨向多向化。每年组团参加甘肃省苹果节会,为庄浪苹果销售创建省域朋友圈。跳出甘肃,放眼全国,参加在山东、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举办的全国农产品节会,面向全国发展苹果销售朋友圈。越来越宽广的朋友圈,拓展了庄浪县苹果的销售渠道,全国各地客商前来地头收购苹果,庄浪苹果进入了京津市场,还走出了国门,销售到了尼泊尔等国家。
随着快递行业配送点延伸到村镇,电商成为果农售果灵活快捷的渠道。今年苹果销售季,大庄镇王山村贫困户李生祥给大庄镇邮政所打了电话,邮政所负责人李田玉带领职工来到李生祥的果园,收揽包装了苹果,销售到四川、陕西等地。李田玉说:“现在有了电商渠道,网点又延伸到村镇,我们还开车到田间收揽苹果,相对于以往,山村果农售果方便多了,而且还节约了销售成本。”
据悉,庄浪县预计今年苹果总产量可达50 万吨,产值在20 亿元以上,人均苹果产业收入2800 元,其中贫困户人均收入19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