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陇原大地书写“绿色丹青”
2021-03-30
刚刚过去的2020 年,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带头人郭万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是甘肃防沙治沙获得的最新荣誉。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治沙造林事迹现在家喻户晓,他们矢志坚守、接续奋斗,是“十三五”时期甘肃践行生态文明的典型代表。五年来,甘肃林草人戮力同心、奋楫笃行,全省林业草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丽甘肃已经成为陇原大地的新时代标签。
国土绿化妆点陇原大地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甘肃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持续推动大规模国土绿化,“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造林2587.55 万亩,累计争取林草建设资金337.07 亿元。每年植树节,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全省参与义务植树人数6908.83 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4.62 亿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3348 个,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植树造林的火热实践,让甘肃的山川大地在绿色装点下更加美丽。
各级干部和地方群众积极投身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立足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大省的实际,制定出台《关于打赢防沙治沙阵地战的指导意见》,在古浪等7 个县开展试点,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029 万亩,筑牢了遏制风沙危害的前沿阵地。批复建设国家沙漠公园11 个,目前开始建设7 个,完成投资1.71 亿元;建成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21 个,封禁沙化土地面积462.84 万亩,由点带面带动荒漠地区生态整体好转。
坚守绿色底线和生态红线
甘肃始终坚持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发展代价,以成功实践昭示了绿水青山才是最可靠的发展根基。持续推进了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整治,同步推进两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绿盾”专项行动发现问题整改,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进全省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大见成效。全省自然保护区内144 宗矿业权全部退出并完成补偿,42 座水电站完成分类处置,25 个旅游设施项目按差别化整治措施完成分类整改;全省自然保护区所有草原纳入草原补奖政策范围,草原禁牧801.45 万亩,草畜平衡1550.55 万亩,完成21.97 万羊单位减畜任务,传统共牧区放牧牲畜全部退出并实行禁牧管理;全省自然保护区完成人工生态修复项目257 个,修复总面积1.42 万亩。全省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排查发现问题1845 项,完成整改1824 项,整改率98.86%。
生态扶贫 以“绿”富民
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局,不断壮大林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五年累计落实6 类林草项目资金156.28 亿元,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让林草造福更多的贫困群众。鼓励和引导林农群众特别是贫困农户发展林草产业,全省栽植经济林果2244 万亩,年产值490 亿元以上,培育苗木6.7万亩,种植花卉24 万亩,人工种草面积稳定在2400 万亩左右,苜蓿等优质牧草面积达到1130 万亩以上;陇南市栽植的63 万亩油橄榄,成为全国最大的橄榄油生产和加工基地,“生态红利”和“绿色红利”不断释放,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特别是在结对帮扶的秦安县,走出了一条特色林果产业助力扶贫的路子,帮扶建设优质花椒万亩示范基地3 个、千亩示范基地10 个,新建苹果、蜜桃、花椒等林果基地31 万亩,全县林果栽植面积达90.93 万亩,近40 万人直接从事林果产业,农民人均林果收入5385 元;为秦安县安排林草生态建设资金1.08 亿元,造林8.9 万亩,栽植行道树478.2 公里,吸纳7612 名贫困群众参与造林绿化,将905 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选聘为生态护林员,使困难群众获得了体面的劳务收入,在脱贫攻坚战场体现林草担当,展现林草作为。
林草资源保护持续发力
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增长目标及草原植被盖度指标纳入省管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评,严格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用途管制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完成全省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开展森林督查暨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通过这些举措,甘肃层层压实森林草原资源保护责任,持续加强森林草原资源家底动态监测,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违法案件,五年来全省共发生各类涉林案件9532 起,查处9134 起,查处率达95.82%,林草资源保护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林草资源管理高效推进
坚持把精力、资金、措施落在管护上,打出了林草资源保护管理的组合拳,全省实施森林抚育补贴项目856.99 万亩,补助资金9.78 亿元,护航森林健康成长;在小陇山林区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着力培育经营管理新模式;落实草原禁牧面积1 亿亩、草畜平衡面积1.41 亿亩;建成草原围栏1480 万亩,完成草原鼠虫害防治5694 万亩,补播改良退化草原304 万亩,恢复已垦草原和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317.8 万亩,草原质量稳步提升。在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同样频出实招、效果凸显,启动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开展全省泥炭沼泽碳库调查,甘肃境内国际重要湿地增加至4 处,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达到13 个;坚决履行野生动物管控职责,提出并落实“四个管好、四个严禁”的管控措施。
全面深化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林长制,逐步构建起与现代林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全省国有林场由304 个优化整合为252 个;完成国有林区林场职工公租房6189 套,棚户区改造3.35 万套,新修(维修)森林资源管护站490 个,一线职工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复核涉林草权责事项244 个,编印《全省林草系统29 项“最多跑一次”事项目录》,取消证明事项12 项,累计办结林草行政审批2492 件,林草行政审批质效显著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已经形成
开展了祁连山、大熊猫2 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把生态保护摆在第一位,将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划入国家公园试点区范围,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系统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先后完成祁连山、大熊猫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83 项,组建了国家公园甘肃管理局,成立了甘肃省国家公园监测中心;首次实施了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科技创新专项研究。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铺展开来。
坚持讲好生态文明的甘肃故事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增强社会大众对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情感认同,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涌现出了“愚公移沙”的王银吉,他带领家人义务压沙植树8000 余亩,在沙漠里造出了一片“绿洲”。涌现出了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他们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无名英雄,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绿色发展理念,是甘肃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注脚。通过选树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弘扬正气、激发斗志,凝聚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力量。
扬帆起航新征程
2018 年,从甘肃省林业厅到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整合了全省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等管理职责,担负监督管理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组织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管理各类自然保护地。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1.33%,草原植被盖度为52.9%,荒漠化土地19.5 万平方公里,监管范围国土面积占比进一步提升,林草部门肩上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以机构改革为新的起点,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省情林情草情实际,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认真履行新的职能,加快推动草原与林业深度融合、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保护修复、脱贫攻坚、森林和草原资源监管、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全省老百姓的生态获得感和环境满意度。
2019 年8 月21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考察,详细了解了林场发展现状和生态建设情况,做了重要指示,并与三代治沙人一同挥锹治沙,甘肃林草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甘肃省林草局局长宋尚有说,“十四五”时期,林草行业作为全省生态建设的主战场,要进一步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努力在甘南高原地区建设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在中部沿黄河地区建设生态走廊,在陇东陇中地区建设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在南部秦巴山地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在河西祁连山地区建设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全省林草部门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认真履行林草部门在保障全省生态安全中的神圣使命,以实际行动让绿色发展理念在甘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