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贴敷治疗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疗效分析

2021-03-30赵磊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足踝患肢踝关节

赵磊

足踝部闭合性骨折患者均伴软组织损伤,临床很难处理软组织损伤,很难充分评估其隐藏的性质,具有较为复杂的治疗及预后[1]。局部张力会在严重肿胀的情况下增高,对组织血液供应、静脉回流造成影响,在没有及时处理的情况下会造成局部神经组织、肌肉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促进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2]。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本院2017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中药贴敷治疗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7 年8 月~2019 年8 月收治的100 例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抬高患肢组与中药贴敷组,各50 例。中药贴敷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38~71 岁,平均年龄(51.4±8.3)岁;病程5~41 h,平均病程(23.5±6.2)h;骨折部位:三踝24 例,内外踝21 例,外后踝5 例。抬高患肢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40~70 岁,平均年龄(52.1±8.7)岁;病程6~41 h,平均病程(24.4±6.3)h;骨折部位:三踝25 例,内外踝21 例,外后踝4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有足踝部疼痛、肿胀等;均为单纯足踝部骨折;均经影像学证实为足踝部骨折。排除标准:开放性骨折;合并其他系统并发症;合并神经血管损伤。

1.3 方法 抬高患肢组患者抬高患肢,中药贴敷组患者接受中药贴敷治疗,将适量药粉(黄芩,石膏等)+香油取出来,调成膏状,术前在患者肿胀处均匀涂抹2~3 mm,将皮肤破损处避开,用一块医用棉垫包扎,其大小为5 cm×8 cm左右,妥善固定,更换频率为1次/d。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局部皮肤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患者有过敏症状出现,则第一时间停用。术后第1 次换药后在肿胀处均匀涂抹2~3 mm,将皮肤切口避开,用一块医用棉垫包扎,大小为5 cm×8 cm 左右,妥善固定,更换频率为1 次/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疼痛、压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进行评分,每项0~3 分,0 分、3 分分别表示无、严重[3]。②对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背伸度、屈曲度进行测量,以对其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③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如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降低了≥90%,具有正常的关节活动,则评定为优;如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降低了≥70%,没有限制关节活动,则评定为良;如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了>35%,则评定为可;如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降低了≤35%,关节活动没有改变,则评定为差[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疼痛、压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疼痛、压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中药贴敷组低于抬高患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踝关节活动度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背伸度、屈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背伸度、屈曲度均较治疗前变大,且中药贴敷组大于抬高患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中药贴敷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6.0%(43/50),高于抬高患肢组的46.0%(2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抬高患肢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踝关节活动度变化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踝关节活动度变化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抬高患肢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闭合性骨折极易引发肿胀,较低的血浆胶体渗透压、较高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阻碍淋巴回流可能引发了肿胀,局部组织细胞在损伤后将激肽释放酶、组胺等物质释放出来,从而促进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使组织肿胀、缺氧加重。创伤骨折后体内局部血液流动在体内应激反应的作用下减慢,而在组织修复再生的影响因素中,血液循环是一个决定性因子。血液流变性质的异常程度将淤血的严重性反映了出来,同时对局部组织代谢、血流灌注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不利于骨折愈合。

中药贴敷法能够促进血粘稠度的降低,对骨折断端血供进行改善,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有研究认为[5],中药能够使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血液供应得到有效保证,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相关研究在对家兔左胫骨中段闭合性骨折模型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外敷消淤接骨散的方法[6],发现消淤接骨散能够对骨折肢体的血液循环进行改善,将良好的环境创造给骨折愈合。相关医学研究表明[7],骨折早期、术后对局部应用中药贴敷能够减少血管内液向组织间隙外渗、减轻肢体肿胀,从而为组织修复愈合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中药制剂能够为骨膜反应、骨痂形成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促进成骨细胞将骨钙素(BGP)分泌出来,或促进成骨细胞数量的增加,进而促进骨折愈合速度的加快。相关研究应用中药迭创散促进骨折愈合,结果表明,治疗组具有较高的骨痂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阳性表达,以此认为中药迭创散能够为骨愈合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相关医学研究对骨折愈合过程中中药影响骨性骨痂生物力学强度进行了探讨[8],发现中药外敷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性骨痂弯曲载荷强度的增强。

有研究表明[9],中药贴敷疗法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升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减轻骨折端肿胀。也有研究表明[10],外用中药在受伤部位直接作用,能够促进损伤组织炎性渗出的有效减少,将组织细胞水肿消除,对局部血液循环进行改善,促进炎症反应的减轻,为组织修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两组疼痛、压痛、肿胀、瘀斑、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中药贴敷组低于抬高患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踝关节背伸度、屈曲度均较治疗前变大,且中药贴敷组均大于抬高患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贴敷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86.0%,高于抬高患肢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上述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中药贴敷治疗足踝部闭合性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较抬高患肢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足踝患肢踝关节
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疗效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干预研究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