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正散内服外敷联合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对相关症状及H-B 评分的影响
2021-03-30曾铄淇
曾铄淇
(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广东 梅州 514011)
0 引言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 麻痹或面神经炎,是一种因面部神经管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症状,患病后患者多表现为口眼歪斜、面部僵硬,且无法自主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1]。周围性面瘫多为急性发病,可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3d 内促使临床症状达到高峰,且部分患者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等表现[2]。临床上针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治疗,主要以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与防治并发症为原则,常见药物为肾上腺皮质激素,但随着临床研究的逐渐深入,中医治疗方式在周围性面瘫临床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中以腹针治疗较为常见[3],为探究提升其临床治疗方式的有效方式,本次研究抽取60例患者,旨在探析牵正散内服外敷联合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对相关症状及H-B 评分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于2018年3 月至2019年3 月期间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处于急性期,根据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腹针治疗方式,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5~67 岁,平均(48.34±6.52)岁,病程1~12d,平均(5.67±1.26)d;观察组患者给予牵正散内服外敷联合腹针治疗措施,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36~68 岁,平均(49.08±6.79)岁,病程2~13d,平均(6.23±1.58)d。两组患者均符合《针灸治疗学》[4]、《神经病学》[5]中对于面瘫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以口眼歪斜、肌肉板滞为主,其发病均在15d 内,且患者发病后均未接受针灸等治疗,本次研究患者与家属均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医院伦理学会审核并全程跟踪,排除存在严重精神障碍者、存在既往面肌痉挛等疾病者、存在严重循环、呼吸、消化功能障碍者、存在脸部严重外伤者、存在严重皮肤疾病者、妊娠、哺乳期女性;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基础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可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患者基础治疗措施,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补充B 族维生素,同时完善抗病毒治疗等。对照组患者给予牵正散内服外敷联合腹针治疗措施,具体内容如下:腹针前指导患者选择平卧位,促使其腹部完全暴露,选择75%酒精进行消毒,选择针灸管针规格为0.22·40mm,选穴下脘、中脘、关元、气海,配穴:百会、风池(双侧)、太冲(双侧)、合谷(对侧)、太阳(双侧)、豁风(患侧),行针过程中,需保持垂直进针方向,深刺,30min/次,1 次/d,7d/疗程,间断治疗2 个疗程以上,两个疗程间断时间为1d。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患者给予牵正散内服外敷治疗,内服基本药方:蜈蚣2 条、制白附子15g、当归15g、白僵蚕10g、地龙6g、全蝎6g、生甘草6g、桂枝10g、防风10g、川芎10g。随症加减,若见风寒袭络者,需加炙麻黄6g、荆芥10g;如见风热袭络者,需加秦艽15g、金银花10g;若见风痰阻络者,需加白芥子10g、陈皮10g;若见血淤气虚者,需加黄芪30g、川芎10g;以水煎服,800mL 水以文火煎至400mL,早晚服用,2 次/d,7d/疗程。外敷选药材:白附子、全蝎、蜈蚣、酒大黄、僵蚕、制马钱子、威灵仙、天麻、地龙,诸药取等份,将全蝎、僵蚕、蜈蚣、地龙经烘焙后去除水分,研磨后成粉,同时将白附子、酒大黄等药材经粉碎机粉碎,将诸药混合,以生姜汁调和,随后敷于患者患侧,2 次/d,7d/疗程,均持续治疗2 个疗程。
1.3 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疗效判定,若治疗后,患者面瘫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正常,两侧鼻唇沟对称,表情自然,未见相关并发症,即为显效;治疗后患者面瘫表现有明显缓解,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即为有效;治疗后面瘫无改善,面部表情僵硬,口眼歪斜,即为无效[4]。(显效+有效)/总例数×100.00%=治疗有效率。
同时通过面部神经功能评价表(House-Brackmann H-B)观察两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功能障碍程度分为6 个等级,0 为完全麻痹、1~2 分为重度麻痹、3~4 分为中重度麻痹、5~6 分为中度麻痹、7 分为轻度麻痹、8 分为正常。
通过FDIP 评分量表观察两组患者躯体功能,共5 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为5 分,总分25 分,分值越高,其躯体功能越理想,分值越低,其临床症状改善效果越理想。
通过FDIS 评分量表观察两组患者社会生活功能情况,共5 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为6 分,总分30 分,分值越低,其社会生活状态越理想。
观察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包括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裂加剧、闭眼无力、流泪眼涩,各项目分值范围2~6 分,无症状为0 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痉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为80.00%,组间对比差异明显,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 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H-B 量表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B 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P、FDIS 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FDIP、FDIS 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DIP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FDI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 量表评分对比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P、FDIS 评分对比()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P、FDIS 评分对比()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中医症状积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2.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20.00%,组间对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5。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表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多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是一种典型的脑干面神经核及周围神经损害导致的面部肌肉瘫痪,该症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见于20~40 岁的男性,通常为急性发病,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患者无法自主皱额蹙眉,且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虽然大多数周围性面瘫可自行缓解,但如若控制不当,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且部分患者起病1~2d 存在患侧耳后持续疼痛和乳突部压痛[7]。
根据面神经损伤部位的不同,周围性面瘫急性患者将出现其他临床表现,如部分患者会存在舌前味觉消失,听觉过敏、耳廓、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鼓膜疱疹等症状[8]。在中医领域中,周围性面瘫属口眼歪斜、口僻之范畴,多因正气不足致使外邪入侵,邪中经络而致经脉损伤,卫外不固,而致面部经脉失于濡样,从而造成肌肉筋膜松弛,促使肌肤麻痹、瘫痪[9]。腹针疗法能够刺激下脘、中脘、关元、气海等穴位,达到调节经脉,改善经络空虚、筋脉失养[10]。本次研究发现,在此基础上给予牵正散内服、外敷治疗效果显著,内服方中蜈蚣、制白附子、当归、白僵蚕、地龙、全蝎、生甘草、桂枝、防风等药物可扶正驱邪、疏通经脉,随症加减,可解风寒袭络、风热袭络、风痰阻络、血淤气虚等症,达到祛风止痉、温通经脉;而外敷方中集白附子、全蝎、蜈蚣、酒大黄、僵蚕、制马钱子、威灵仙、天麻、地龙等药物,去毒研磨外敷后,可益气活血、通利血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内外共用,诸药可达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之功。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接受牵正散内服外敷联合腹针治疗的患者,其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接受常规腹针治疗的患者,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提升患者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状态,降低中医症状积分,避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牵正散内服外敷联合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提升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