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庭院环境的生态美学

2021-03-29乔娇娇

建材与装饰 2021年8期
关键词:山石庭院美学

乔娇娇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 611756)

1 生态美学的概念与产生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它产生于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生态学已取得长足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情况之下。1994 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 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进入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生态学尽管是1866 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属自然科学范围。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2 传统庭院环境中生态美学的运用

庭院,是指由围墙或门或建筑物相围合形成的院落,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核心,它对内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空间,为居住者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所,供人游玩,嬉戏,对外则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空间,将内外人流分割开来。

2.1 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很早古人就注意宇宙观“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黄帝内经·素问》①中认为世界构成不外乎是“天、地、人”,人的生存环境与自然自古就是在一起,不能分开。自古以来人们在居住选址上,都注重大自然,多依山傍水,背山面水,传统庭院就是古人把起居与大自然结合的智慧的代表①。

旧式庭院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甚至亭台楼榭的样式,都寄托了主人的志向,中国传统的庭院大多格局多变,假山流水,树木花草,一步一景,中式庭院其实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坐在庭院里,就仿佛坐在山水间,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天人合一,不外如此。和西式庭园比较起来,中国庭院没有那么对称,也没有那么规整,但却曲径通幽,融于自然,让人更加平静,它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体现。

2.2 传统庭院环境中生态观念的运用

中国传统庭院对自然的模仿和追求体现在各个方面,在对庭院每个细节创造上都注意自然材料的运用,结合当地的环境,气候特点,在色彩和材料质感上都表现出与自然相协调的美,凸显其地域性。人们在追求自然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文色彩,做到人、景、文学于一体的美学环境。庭院在营造上注重山水环绕,山清水秀,花鸟青绿的自然景象,实现“靠山面水”的格局,表现出良好的自然生态美学,实现人与自然景观的统一②。

综上所述,“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识形态,儒家和道家互补共同影响了传统庭院的起源与发展。“有无相生”是由道家学派的老子提出,它是一种辩证的空间概念。对于庭院空间,由建筑实体围合起来的人造空间即所谓“有”,包含人造空间的天然空间即所谓的“无”。庭院以其开敞的上部,把天然空间引入建筑物的人造空间,于是“无”化为“有”;同时又把建筑物的人造空间引向天然空间,于是“有”化为“无”,合起来就是庭院空间的“有无相生”。这种辩证的空间概念赋予传统建筑无穷的活力,使建筑、庭院与自然空间层层渐进,虚实相间。

2.3 传统庭院的生态美

“自然生态美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美。它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是一种原初的美和直接性的美③。”生态美学它所表现是“众多生命与其存在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所产生的美③”。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这个关系已经形成一种系统,在中国传统庭院中充分地体现了自然生态美学的特征。

2.3.1 山石

中国传统庭院中山石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山石也是自然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山石形状各异,姿态万千,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道:“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拨,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浑厚,欲雄豪,欲精神,欲严重,欲顾盼,欲朝揖,欲上有盖,欲下有乘,欲前有据,欲后有倚,欲下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体也④。”传统庭院中山石多是利用“透、瘦、皱、曲”的审美情趣,在对山石营造上多注意山石的韵律感⑤。

2.3.2 水

在庭院中水景不是单独出现的,水景是与周围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水也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它还与庭院其他自然元素相互穿插在一起,作为一种自然景观,水体的周围通常以山石和鹅卵石包围,水体在设计上更是采用了自然形态,使水的边界趋于自然,很少采用规则和直线的手法。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所说:“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⑥。”

2.3.3 植物

植物作为庭院重要部分,体现了中国传统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特征。庭院的植物除了作为观赏、游玩、美观外还起了调节空气,营造空间的效果,在庭院的设计时人们会突出自己的思想将对庭院诗情画意通过植物表现出了,植物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因而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庭院植物虽小,但是它却代表中国传统的文化,也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人们热爱自然,通过对大自然植物的种植表现出精神上的文化,将情感寄予一花一木,在游园的同时情系自然景观达到“留恋忘返”。

3 中国传统庭院的生态美学典型分析

我国是以大陆气候为主,特别是受典型的季风气候,南北季候温度差别较大,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庭院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的影响,尽量的改变了不利气候条件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在满足基本的遮风避雨、辐射、降低温度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和文化艺术特质,营造出最为理想的、舒适的生活空间。

3.1 北京四合院的生态美学分析

在我国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要属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不管是从设计上还是在选址上都表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含蓄、宁静。北京四合院在设计上根据传统人们居住的习惯营造出几进几出,将院落设计复杂化,景致随着院落的递进逐渐显现,如图1 所示

图1 北京四合院

北京气候特点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气候,在这样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人们要求庭院要防寒抗冻,所以北京四合院的空间较大,当阳光照射进庭院,庭院可以最大限度吸收阳光,提高室内温度,北京四合院是由四面建筑围合而成,在冬季光照的时候能减少阴影面积,增加光照的时间。

3.2 苏州庭院的生态美学分析

图2 苏州庭院

苏州庭院是南方典型的建筑,苏州位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宜人适合人们居住,苏州庭院空间营造在于合庭院和天井式,对于阳光照射和阴影利用都能设计的合理。

苏州庭院位于江南,夏季气温较热,这就要求避暑,苏州天井庭院坐地朝天,敞口于上有利于收集雨露,雨水又将园内的污秽清理干净,纳气通风,院子是通天接地气场和气流聚散交流地,园内建筑一般围合的建筑多是两层,空间密封强度高,建筑物的檐高,这样的设计可以避免夏季阳光的直射,建筑多在阴影中,有利于降低室内的气温,防止冬季西北风的侵入,墙体以白色为主,冬季阳光照射在墙面上,再反射进室内,增加了室内的亮度。

3.3 徽州庭院的生态美学分析

图3 徽州庭院

徽州民居在南方也是典型的庭院形式,白墙、青瓦、马头山墙、木门窗等,清淡典雅的色彩交相辉映,增加了空间上的层次、韵律。在庭院内山石、流水、小桥、植被、花果等,使人们时刻体会自然风景,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受。徽派民居给人们带来中国水墨画的意境和清新淡雅的色调,加上装饰色调黑白对比,形成素描的艺术特点⑦。

徽州庭院在安徽、江西一带是亚热带气候,徽州庭院在营造上、选址上、天井的规划上等,都注意当地的气候特点,形成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⑧。

4 结语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得到长足发展,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

注释:

①金学智.苏州园林[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②陈益.古镇遗影[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③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④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⑤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⑥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⑦何晓听.风水探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⑧王文卿,周立军.中国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自然区划[J].建筑学报,1992(4):12-16.

猜你喜欢

山石庭院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回到庭院
“晒石节”让山石灿烂
庭院
外婆的美学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庭院中的童年
全山石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