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力科研厘清资源家底历经艰辛收获累累硕果
——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工作纪实

2021-03-29张亚莉

甘肃林业 2021年2期
关键词:重点保护科研工作样地

张亚莉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 年,2005 年7 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6283 公顷,是陇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分布着黑鹳、大鸨、林麝、梅花鹿和银杏、长叶头蕊兰、毛杓兰等数十种国家I 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国家Ⅱ、Ⅲ级野生动植物更是不胜枚举,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植物园和生物基因库,其森林植被被学界公认为黄土高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障泾河中上游地区生态平衡、维护下游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区内还分布着丹霞地貌、崆峒山道教文化胜地等珍贵的地质遗迹和古文化遗迹。

就是这样一处具有极高保护价值的保护区,作为衡量其管理水平的科研工作一直是制约保护区建设管理的瓶颈,科研工作基础差,人才匮乏,资金困难,设施短缺,仅靠唯一的一册《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多处引用,且随着时间推移、物种演替,有许多地方亟待进一步研究考证。如何立足实际,攻坚克难,寻求科学研究工作的突破,是摆在张君盛局长这届保护区领导班子面前的一道难题。

凡事预则立!保护局组织领导班子和专业技术人员到祁连山、小陇山等科研成绩显著的兄弟单位考察学习,向西北师范大学权威专家寻求帮助,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借鉴经验,最终确定了“项目助推、专家指导、分步推进”的科研工作思路。

思路就是出路,是科研发展的第一推手。通过积极论证和衔接争取,实施了保护区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和能力建设项目,投资近300 万元,建成了科研实验室40 平米,标本陈列室150 平米,定位监测站200 平米,制作动植物标本1000 多份,购置科研监测设备500 余台(套),完成固定样线25 公里,固定样地30 个。

领导高度重视,积极申报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发展需要科学研究的理论指导和成果支撑,科研是保护区决策、计划及开展各项具体工作的前提和依托,是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的基础。为了评价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必须对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研究,确定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专业团队,还聘请了西北师范大学马正学教授为太统-崆峒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有害生物监测专家,负责科研项目的技术指导、成果分析等。建成科研实验室1 处,面积35 平方米,配备了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GPS 等监测设备20 台(套),能基本满足科研监测工作需要。同时启动了《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多样性与保护》项目。该项目由西北师范大学马正学教授和他的团队晏民生、朱学泰、令利军等教授与保护区专业技术团队共同合作,从2009 年开始到2015 年完成。项目共设置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固定样地30 个,动物监测样线五条,在此基础上对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开展系统取样调查。在样地的设置、复查和样线的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设样地的时候为了具有代表性,30 个样地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内,而且样地的类型也不一样,有乔木、灌木、草本三种类型,样地设置、复查时间在7~8 月进行,对一些边远的样地如大阴山、兔里坪、上教坪、下教坪,路途遥远,需要步行3~4 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中午,科研人员只能带上干粮和矿泉水凑合。记得大家在设置大阴山的样地时,整整用了一天时间,早上出发,由于路线不是很熟,科研人员翻过了几道山,从沟底又钻进茂密的林子往山顶爬。8 月里的天气很炎热,大家浑身都湿透了,而且林子里荆刺丛生,要忍受沙棘等灌木枝条的刺痛,到达大阴山时已经下午3 点了,大伙们筋疲力尽,又渴又饿,直到干完活,回来时天已经很黑了。就这样,科研人员走遍了保护区的每一个山头,踏遍了保护区的沟沟坎坎,克服了各种困难,设置了30 个固定样地。

经过近7 年时间的努力,保护局共采集植物标本3000 多号,建立了太统-崆峒山植物标本室,基本上摸清了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太统-崆峒山保护区植物物种和遗传多样性较高,区内分布有维管植物群落野生种134 科611 属1412 种及种下单元(包含栽培植物14 科114 属221 种及种下单元),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银杏、长叶头蕊兰、凹舌兰、毛杓兰、小花火烧兰、对叶兰、小斑叶兰、二叶兜被兰、二叶舌唇兰、对耳舌唇兰、绶草、角盘兰、叉唇角盘兰和裂瓣角盘兰等14 种(变种),隶属2 科11 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中麻黄、麻黄、钻天杨、胡桃、牡丹、芍药、玫瑰色芍药、荷花芍药、草芍药、东北茶藨、玫瑰、野大豆、甘草、中国沙棘、穿龙薯蓣等15 种(及变种),隶属9 科10 属;国家Ⅲ级重点保护植物黄芪(黄耆)、胡桃楸、紫斑牡丹等3 种,隶属3 科3 属。

脊椎动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采用固定样线定点调查和随机观测方法相结合,对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了长期监测,综合各项研究成果,共监测到保护区内脊椎动物297 种(亚种),隶属5 纲28 目80 科193 属(其中鱼纲27 种、两栖纲29 种、爬行纲19 种、鸟纲185、哺乳纲57 种),属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37 种(亚种),占总种类数的12.46%,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鹳、金雕、大鸨普通亚种、豹、林麝、梅花鹿6 种(亚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秦岭细鳞鲑、大鲵、西藏山溪鲵、黑鸢、雀鹰、苍鹰、大鵟、普通鵟、草原雕、秃鹫、白尾鹞、燕隼、红脚隼、游隼、红隼、鸳鸯、大天鹅、灰鹤、凤头麦鸡、长嘴剑鸻、金眶鸻、红角鸮东北亚种、雕鸮、纵纹腹小鸮、长耳鸮、勺鸡、红腹锦鸡、石貂、水獭、金猫、狍31 种(亚种)。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80种,占总种类数的60.61%;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VN)2013 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列入的物种有28种;华盛顿公约(CITES)红皮书中列入的濒危物种22种;分布在保护区的中国特有种28 种,占总种类数的9.43%。区内分布有昆虫资源13 目88 科774 属1185种(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昆虫有小红蛛绢蝶1 种,主要观赏蝶蛾371 种。

2017 年编辑出版了《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专著1 本,为保护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积极与西北师范大学、甘南民族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开展了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2011 年开展了固定样地、固定样线设置,监测发现区内维管植物1 个新记录科,9 个新记录属,53 个新记录种,野生动物40 个新纪录种,形成了《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群落特征及生态环境现状研究》调查报告。2012 年开展了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生态环境恢复现状及森林有害生物防治调查,形成了《生态环境恢复现状调查报告》《珍稀野生植物资源调查报告》等7 个专项调查报告,在相关林业杂志发表了《沙棘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湿地迁徙鸟类多样性》和《落叶松球蚜的生长特性及防治措施》3 篇科技论文,部分调查成果已通过了平凉市的科技成果鉴定。2013 年开展了保护区主要树种天然更新、优势树种的病虫害研究、湿地鸟类及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研究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对策等课题研究,形成了《保护区主要树种天然更新调查》《保护区自然环境动态变化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对策》《湿地鸟类群落特征》《湿地无脊椎动物群落特征研究》《优势树种的害虫研究》《优势树种的病害研究》等9 个专项调查报告,在《甘肃林业科技》《甘肃科技》等专业杂志发表4 篇学术论文。2014 年开展了有害生物本底资源调查,重点监测研究落叶松球蚜、红腹叶蜂和杨树锈病的发生发展情况,开展了防治工作,使有害生物发生面积下降20%。

通过与高校开展科研合作交流,不仅提高了科研人员业务能力和水平,而且科研工作的逐步发展和成果积累,为今后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科学基础。

除此之外,保护局还开展了太统-崆峒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恢复、林业有害生物和重点保护对象综合研究,保护区优势植物树种的害虫和病害研究,保护区生物资源多样性本底研究,自然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研究等工作,采集700 余份大型真菌标本。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现分布有大型真菌142 种,2018 年出版发行《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彩色图鉴》。其中太统-崆峒山保护区生态环境恢复、林业有害生物和重点保护对象综合研究项目获2014 年度平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崆峒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保护区乃至西北地区生态系统恢复、发展和保护提供了成功范例。

通过近几年科研项目的开展,先后在《甘肃科学学报》《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甘肃林业科技》等期刊发表论文25 余篇,基本厘清了保护区资源现状,为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太统-崆峒山保护局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其它保护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一如继往搞好保护区科研工作,启动保护区二期科学考察专项调查工作,继续做好保护区红外相机监测、公益林生态效益监测等常规工作,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重点保护科研工作样地
森林资源监测地面固定样地优化研究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运城学院召开2022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
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修订
额尔古纳市兴安落叶松中龄林植被碳储量研究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昆明市主要绿化树种阈值测定与分析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连城自然保护区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
重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