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及管护对策
2021-03-29高松腾
高松腾
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至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面积47930 公顷,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面积分别占29.7%、27.5%及42.8%。
一、保护区概况
2001 年,成立“甘肃连城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持县级建制并设管理局。2005 年7 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处于祁连山冷龙岭余脉山地,形成了“两山夹一河”的地形,且海拔呈现自东向西上升趋势,最高海拔3616 米。保护区地处温带半干旱区,年降雨量少,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近4 倍,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大通河作为保护区内最主要的水系,流域总水量达28.2 亿立方米,其大部分水量来自于祁连山系冰川融化以及融雪,河谷地带有丰富的地下水。保护区日照丰富,年平均气温达7.4℃。保护区海拔变化较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相应的自然条件也随之垂直性变化,直接关系着土壤类型的分布。
保护区因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复杂多样的供野生动植物生活的自然条件,因而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据统计,高等植物有109 科444 属1397 种,动物资源主要由森林动物和高原动物组成,其中兽类有5 目17科25 属34 种,鸟类有15 目36 科106 属157 种,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32 种。此外,保护区内存在大型真菌,可供人类食用和用作药材。
保护区除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煤、铁、锰、石灰石、石英等多种矿产,为区域冶金工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保护区还拥有天然的旅游资源,辅以遗产文化、民族风貌及宗教人文等特色资源,发展潜力巨大。
二、保护区建设管理现状
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按照《连城自然保护区条例》管理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保护区不断强化机构及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天王沟保护站屋顶防水设施、建设吐鲁沟步行道、改造办公楼暖通、购置供暖锅炉设备等。自2011 年发生“6·7 雷击森林火灾”后,保护区不断加强火灾预防及应急处理系统建设,先后购置了扑火器具,安装了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和森林防火语音预警系统等。保护区2017 年实施了“重点防护林工程”,2019 年招标实施“森林植被恢复工程”4 个标段,2020 年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购置了无人机等专用设备。
保护区关注野生动植物调查与监测,采购红外相机等监测设备,加强保护区的巡护管理,增强对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的构建。在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调查和监测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珍贵野生动植物,2017 年用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野生梅花鹿,2019 年在巡护过程中发现国家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2020 年又用红外相机首次拍摄到两只野生豺,除此之外,2020 年在调查野生兰科植物过程中发现了国家I 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山西杓兰。新物种的不断发现,说明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调查监测工作取得了成效,同时也佐证了连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
保护区是以管理局、保护站、管护点三级管护的方式开展资源管护,按照资源分布以及地理条件对资源管护的任务具体化,从而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重视培养和引进人才,从高校招聘了部分技术和管理人才,目前已招录来自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30 多名,同时,加强了与高校的实习合作和科研合作,提升了保护区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充实了保护区技术和管理队伍。
三、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保护区山地和丘陵交错分布的地貌特点,导致安装供水供电设施比较困难。同时,管护站长年未得到翻修,现仍存在部分土木结构的管护站,管护点道路也缺乏维修管护。保护区工作人员办公场所不足,缺少计算机等办公设施。保护区管理局现有监测设备和监测方法较为陈旧,导致监测工作费时费力,监测夜行及隐蔽性较强的生物十分困难。目前,保护区管理局仍无独立的网站,没有旅游观光方面的网络服务,也没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不利于保护区高效管理和扩大宣传。
(二)科研工作对外依赖性强
近几年,虽然保护区注重招录高校毕业生,但是保护区科研工作仍主要以林场一线工作者为主,存在技术较落后、科研水平低等问题,难以组成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因此,目前保护区仍需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保护区科研和调查监测工作。
(三)农牧民生产生活与保护区管护之间存在矛盾
保护区居民主要由农民和牧民组成,保护区内仍然存在开垦荒地、侵占栖息地及过度放牧等现象,威胁着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安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为从“野味”中牟取利益,出现了不法商户和居民偷猎野生动物的现象,给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对药用植物资源利用不足、开采不合理
连城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由于当地居民缺乏药用植物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对野生药用植物的利用仍处于传统利用阶段,而且只是对资源的部分利用,更难以识别潜在的药用植物,如黄花蒿、路边青等。保护区内还存在对已知药用价值的植物(如虫草、猪苓、羌活、川赤芍等)无序且大量开采的现象,不仅对药用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而且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四、保护与管理对策
(一)稳步推进基础性建设
充分利用好政府支持资金以及其它投资,解决管护站翻修、保护区供水供电设施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同时,补充购置办公设施,改善职工办公条件。购置新型监测设备,培训学习监测新方法,实现由传统监测向新型监测转变,最终构建完备的保护区监测体系。加强网络建设,建立连城保护区管理局网站。同时,借鉴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裕河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区网站建设经验,申请保护区微信公众号,大力推送保护区建设、管理以及旅游等方面的新动态,扩大连城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争取科研合作项目,提高科研水平
现阶段,由于人才、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性,仍需依托高校及科研单位来完成保护区科研项目。保护区应在加强基础性建设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科研力量,积极争取科研合作项目,在项目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科研经验,使保护区科研队伍不断成熟,构建科研体系,逐步提高科研水平,实现保护区独立完成科研项目。
(三)严格执法与普惠于民相结合
一方面,要宣传法律法规,更要严格执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连城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林业法律法规,使农牧民普遍知法懂法。加强保护区的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格依法惩处,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另一方面,要努力让当地居民切实享受到保护区建设带来的收益,如安排保护区工作、增加旅游商户收入等,同时考虑纯牧民转型等问题。
(四)合理利用药用植物
保护区要通过宣传、培训等方式增强居民药用植物的知识,在开采利用方面加强监管,组织有序有计划开采利用,可以成立由居民组成的“保护区药用植物利用协会”等组织,开展监管、宣传培训和有序开采,还可以试行向药用植物开采农户收取其部分收益,用于开采区的管理和保护等措施。对一些自我更新缓慢且更新能力有限的药用植物进行人工种植和栽培,在政策和技术方面给予足够支持,逐步实现药用植物规模化和市场化,从而互惠互利,更好地建设和管护连城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