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心理一致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1-03-29吴丽赵方方彭梦云关红陈莉莫文平
吴丽 赵方方 彭梦云 关红 陈莉 莫文平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辽宁 大连 116023;2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护理部;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护理部)
心理一致感(SOC)作为一种心理抗性资源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能够有效维持老年人良好的社会功能和心理状态〔1,2〕。老年群体完成SOC问卷具有一定难度〔3〕,目前国内外针对老年患者实施的SOC相关研究还较少。本文从概念、测评工具、国内外老年患者SOC水平、影响及相关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
1 概念
SOC又称心理合群感、心理凝聚感,这一概念由心理学家Antonovsky于1987年首次提出〔4〕,是指个体内部一种深入、持久且同时具有动力性的自信心,是由可理解感、可控制感及意义感共同构成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保护机制;能有效帮助个体调节自己的心理、应对各种危机或压力情境,从而起到维护个体身心健康的作用。
2 测评工具
SOC量表(SOC)-13是从Antonovsky〔5〕编制的SOC-29中挑选出来的13个具有代表性的条目组成的。目前国内常采用包蕾萍等〔6〕翻译修订的中文版SOC-13检测患者SOC水平。量表包括3个维度 13个条目,即可理解感(5 个条目)、可控制感(4 个条目)和意义感(4 个条目)。各条目均采用 Likert 7 级评分法,其中 5 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各维度计分为该维度各条目得分之和,量表总得分为全部条目得分之和。量表的总分范围为13~91 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水平越高。得分 80~91 分为较高水平,64~79 分为中等水平,13~63 分为低水平〔7〕。经检验,中文版SOC-13的 Cronbach α为0.76〔8〕,与国外的SOC-13内部一致性系数结果基本一致〔9〕,具有较好的信效度。SOC-13在辽宁省1 032例社区老年人中进行了调查验证,各维度及量表总 Cronbach α分别为0.915、0.895、0.833、0.916,Guttman分半信度为0.828,重测信度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872(P<0.05),证明SOC-13在老年人群中有较好的信效度,可有效测评老年人SOC水平〔10〕。
3 老年患者SOC水平
Lövheim等〔11〕研究表明老年人SOC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受生活中各项负性事件的影响。其对所跟踪的56例老年人5年前后SOC进行测评发现,SOC前后得分分别为(70.11±10.6)分、(73.71±9.3)分,均处中等水平。该结果高于简爱华等〔12〕、张佩嘉等〔13〕的测量结果。分析原因可能为简爱华等〔12〕、张佩嘉等〔13〕的研究对象均为患病老年群体,而Lövheim等〔11〕的研究对象中虽大部分经历过负性生活事件,如患病、丧亲、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但仍有4例未曾经历任何负性生活事件,由此造成结果差异。但均表明老年群体SOC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4 老年患者SOC影响因素
4.1文化程度 张佩嘉等〔13〕研究显示,文化程度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SOC的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患者,获取疾病相关资源的途径越广、能力越强,能在疾病管理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控制感与意义感,SOC水平便越高。这与简爱华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患者的关注,加强对该群体的健康宣教,并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咨询与服务,增强其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及管理进程,从而有效提升其SOC水平。
4.2经济水平 李振云等〔14〕对21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SOC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家庭人均月收入为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SOC的一般因素,对其SOC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经济状况越好的患者,家庭负担越小,在疾病的治疗与管理过程中的信心越足,SOC水平越高。张佩嘉等〔13〕对132例患有终末期肾脏病老年患者的调查结果显示,个人月收入高的老年患者SOC得分比个人月收入低的老年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医院管理者应优化老年患者的诊疗过程,制定医保支付标准;控制过度用药、过度检查的现象;规范医疗服务,降低服务成本,以减少老年患者的额外花费。同时,对于大病重病患者,医务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通过爱心募捐平台来减轻家庭经济压力。
4.3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从外界环境获得的物质或精神帮助,是一种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可以帮助个体积极面对生活工作压力。社会支持为人们应对生活中的各项挑战提供了资源,被视为恢复个体SOC的重要基石〔15〕。简爱华等〔12〕对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的SOC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为SOC的影响因素。患者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应对疾病的能力及信心就越强,从而为SOC形成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SOC水平便越高。李振云等〔14〕研究表明,患者社会资源支持总分及各维度与SOC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正相关(r=0.164~0.736,P<0.05或P<0.01),社会资源支持能独立解释老年冠心病患者SOC 31.1%的变异,提示其为SOC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家人朋友为社会支持的最主要来源。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重视家人朋友的支持对患者产生的积极影响,鼓励家属及朋友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及时疏导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及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增强其SOC。
5 老年患者SOC的相关因素
5.1健康状况 WHO指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还指一个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健康是实现一个人最低限度幸福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健康可以通过积极因素得以维持,Naaldenberg等〔3〕研究表明,这些因素便是普遍抵抗资源与SOC。Boeckxstaens等〔16〕研究证实高水平SOC是维持健康的有利因素,能够保护患有多种慢性病的80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免受不良健康后果的影响,降低3年内死亡率,与Elovainio等〔17〕对芬兰75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苌静〔18〕对125例康复期脑卒中老年患者的调查表明,患者SOC水平与其健康行为呈正相关。SOC越高的老年患者,其自我实现、健康责任、运动锻炼、营养、人际关系及压力应对方面的状况更好。SOC作为心理健康的保护因子,可通过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内外部可利用资源应对各类应激源,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压力,从而降低面对压力时产生的负性情绪对健康产生的影响〔19〕。考虑到SOC对健康的保护作用,应进一步探讨相应干预措施以提高低分数老年患病人群的SOC水平,从而提高其应对生活压力和维持健康的能力。
5.2负性情绪 Guo等〔20〕对6所大型综合医院的2 907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的调查研究显示,SOC与患者感知的压力及抑郁均呈负相关(r=-0.80,P<0.01;r=-0.77,P<0.01)。老年脑卒中患者SOC水平越高,感知到的压力越小,发生抑郁的风险越小。自我感受负担是指由于害怕个体的疾病、照护需求影响到他人所产生的担忧,是一种负性心理,可导致多种消极情绪反应,进一步影响患者的SOC〔21〕。朱燕珍等〔22〕对178例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研究表明,患者SOC总分及各维度与自我感受负担总分及情感负担、经济负担维度得分呈密切负相关(r=-0.27~-0.684;P<0.01)。即SOC得分越低,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得分越高。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越重,越容易产生负性心理,无心应对来自疾病的各类压力型事件,应对适应能力下降,SOC水平越低。提示护理人员在护理患者过程中,应时刻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与有负性情绪的老年患者沟通交流,提供疾病相关信息,解答老年患者对病情的疑问,增强其治疗疾病的信心,提高其SOC。
5.3生活质量 根据WHO的定义,生活质量是主观的,取决于个人对其生活地位的认知〔23〕。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内外部压力对生活质量很重要,SOC作为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其有助于个体成功地应对压力源〔4〕。Ekman等〔24〕对94例患有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调查结果表明,除躯体疼痛和社会功能外,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其余维度均与SOC呈正相关(r=0.22~0.46,P<0.01)。Johansson等〔25〕对73例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较强SOC的患者出院后能更好地处理疾病相关问题,生活质量更高。Helvik 等〔26〕对165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或肺部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纵向研究表明,住院期间老年患者的SOC与生活质量中的身体、心理及环境维度均呈正相关(r=1.27~2.62,P≤0.01),SOC水平越高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越高。但住院期间的SOC水平并不能预测出院后1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住院时的SOC水平与出院后1年的生活质量任何维度均无关,有待学者更严谨、更深入地纵向研究以探讨不同时间段老年患者的SOC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
5.4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是指一个人管理慢性病的症状、治疗、身体和社会环境影响下的心理及改变不良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27〕。Antonovsky〔5〕的健康模型中指出,SOC可引导人们从事促进健康的行为。SOC作为促进健康相关行为的因素,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直接相关〔28〕。Li等〔29〕对60~85岁的老年冠心病人群的调查显示,患者SOC处于低水平〔(62.20 ±9.61)分〕,心理一致感与自我管理行为呈正相关(r=0.42,P<0.001),SOC水平越高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高,越能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控制疾病进展。为提高老年患者在生活各个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Musavinasab等〔30〕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48例老年患者实施自我管理赋权模式,结果证明老年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与SOC及其各维度分数的增加均有关。提示医护人员应帮助老年患者识别自己的个人能力,鼓励其识别和使用身边的支持资源,并让患者参与疾病的管理与决策,以增强患者对疾病过程的控制感及生命的意义感,进而促进其对疾病的有效管理。
综上,SOC作为积极心理学的范畴,是个体心理保护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和促进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予以重视。上述相关研究表明,老年患者SOC水平普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有待提高,其受患者个人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患者的健康状况、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相关。纵观国内外针对老年患者SOC的研究,大多为探讨老年患者SOC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调查研究,纵向研究及干预性研究尚少。Pakkala等〔31〕希望对46例曾发生过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通过为期12 w的强化力量训练间接提升患者SOC水平,但结果表明通过生理方面的干预对SOC无显著影响,分析原因可能与干预时间较短、研究对象数量有限及SOC基线水平等因素有关。提示需要控制影响因素、完善研究设计、制定更具体、严谨的干预策略来考证其对老年患者SOC的影响。此外,有关老年患者SOC的质性研究尚未见报道,SOC作为个体的心理保护机制如何在老年患者中形成和发展的,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