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1-03-29仁青卓玛
仁青卓玛
(青海省河南县畜牧兽医站,青海 河南 811599)
羊布病是羊的常见疫病,对羊的健康状况产生着严重危害,在近年来的疫病调查中,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需要引起重视。
1 流行特征
致使羊感染布病的病菌共分为6个种类,其中羊布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夏季两个时期,布病的病原菌属于自然疫源,因此一旦暴发则很难彻底消灭。实践调查,该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即使没有人类、牲畜的参与,也会很借助其他媒介进行传播,如吸血节肢动物,在感染宿主后引起流行感染,并且会在很长的时间内不断循环,延续后代。
羊群在感染布病后并无显著症状,以母羊症状最为明显。病羊在怀孕3~4个月时发生流产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第一胎怀孕母羊,流产几率特别高;一般情况下,绵羊在流产一次后便不会再流产,因此在感染病菌后不会表现出其他症状。山羊则会出现2~3次流产现象,并且病羊会引发乳房炎。不管是山羊还是绵羊,流产所得胎儿基本为弱胎或死胎。母羊在流产后大概率会出现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等症状,致使下次发情不孕。个别流产后的胎衣上会分布大量的黄褐色液体,胎衣厚度也比正常的更大。
公羊在感染布病后会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症状,在感染初期病症并不明显,因此难以被养殖人员发现,只有个别病羊会出现关节炎、滑膜炎等症状,表现为跛行、瘸腿,影响采食效率。还有一些病羊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
对此,在疫病防治工作中,除了母羊流产易被诊断之外,其他病症都较为隐形。而母羊流产的因素较为复杂,不能直接用作布病诊断依据,需要通过实验采集可疑病例的样本进行分离鉴定才能确诊。
2 实验诊断
布鲁氏杆菌属于需氧和厌氧兼顾型病菌,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在自然环境下可大量繁殖存活。但布鲁氏杆菌不易存活在高温环境下,即外界温度达到70℃时该病菌会立即死亡。而在干燥环境中能够存活2个月以上;在水、皮毛中可存活4个月左右;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1h便会死亡。对此,布鲁氏杆菌繁殖与存活的最适宜温度便是37℃。布鲁氏杆菌对消毒剂的敏感性较强,一般用2%的石碳酸、福尔马林和0.1%的消毒液便可杀死,这也是环境消毒的常见溶液。布鲁氏杆菌主要在羊的胎盘、血液、羊水、粪便中存活。在诊疗中,除了根据上述基本特点之外,还要进行血清学诊断。使用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来初步筛选,再用试管凝集实验即可判断为羊布病。
3 治疗措施
对虽有流产先兆,但胎儿正常生产并存活的病羊,可以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治疗,同时避免对母羊的身体造成损害。注射药物为孕酮,病羊用量为10~30mg/只。
对已经死掉的胎儿,或在生产前有非常明显的流产症状的病羊,首先要采取人为催生的方式,使用药物对胎儿催出,必要时可堕胎流产处理。经过堕胎流产处理的病羊,一定要注意后期调养,避免对下次发情生育埋下健康隐患。
对已经流产的病羊,要采用活血化瘀的方式处理,并进行排毒。提前配制好中草药制剂,如益母草、当归、黄芪、熟地等药材,混合研磨成粉,然后用温水冲服,连用3d。
由于布病根治的难度较大,且传染度较高,因此在防疫中多采取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染病后治疗,确诊病羊直接淘汰或屠宰。如果一定要治疗,则需要在良好隔离的条件下,采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病羊的生殖器官清洗消毒,同时使用抗生素或磺胺加以治疗。
4 预防措施
(1)坚持自繁自养,禁止从疫区引入羊只;从外地引入的羊只必须经过隔离、检疫等重重环节才能引入,引进后必须先隔离饲养一个月以上,在经过检疫、血清学诊断,确认无疫后方可混群饲养,这也是降低养殖场防疫难度的有效措施之一。
(2)每年至少对羊群进行一次检疫,病羊或疑似病例必须捕杀或隔离,宰杀后的病羊器官必须经过高温处理才能流通。时刻注意消毒防范工作,避免人体感染。对污染过的羊舍、器具等要全面消毒。
(3)重视免疫接种工作。健康羊群可使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菌苗、羊型5号弱毒菌苗、布鲁氏菌19号菌苗等疫苗进行接种。3月龄以下的羔羊、已经判定为阳性感染的病羊都不能直接注射疫苗。采取疫苗饮服法,应当提前停水12h以上,再让羊口渴后饮服疫苗水,避免疫苗活菌因时间过长而死亡,达到最好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