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出血性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2021-03-29张果
张 果
(四川省射洪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射洪 629213)
牛出血性败血症又称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牛的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病牛表现为高热、肺炎、急性肠胃炎、内脏器官出血等,多发于犊牛,也被归类于B 类疫病。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生同牛体的应激有关。对此,饲养人员要加强日常管理,增强牛体的抵抗性,改善诱发性因素,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工作,科学应用抗生素药物,有效降低发病风险。
1 临床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在2~5d,发病后最明显的症状是体温升高达40℃以上,伴有反刍停止,没有食欲,且呼吸沉重急促,头部、颈部、咽部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初始会有轻微的热感,触摸会感到坚实且硬,然后逐渐变冷,牛的疼痛感也会慢慢减少。咽喉部和周围组织会出现高度红肿的现象,观察牛舌会发现其呈暗红色。发病后期,病牛就会出现高度呼吸困难症状,且眼泪不停,伴有磨牙、流涎现象,且咽部的视黏膜发绀。部分牛还会出现腹泻、便秘的症状,粪便中带有明显的黏液、血液,且散发出恶臭味。还有牛的鼻孔会流出带血的分泌物,发病后会在3d 左右死亡。
2 诊 断
2.1 初 诊
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和病原可以诊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与预防工作。
2.2 实验室诊断
(1)镜 检 无菌取病死牛的心脏、肝脏等涂片,用革兰氏染色,放显微镜下现象,可见成群的亮红色短杆菌,两极染色非常浓烈,并且两端为顿圆形,再经过瑞士染色,能够发现大量呈蓝色的短杆菌,两极染色非常浓烈,并且两端为顿圆形。初步判断为出血性败血症。
(2)分离培养 无菌取病料,分别接种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和鲜血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17~25h。如果是急性死亡的病牛,其病料在培养后会产生圆形平整且光滑的菌落,菌落的大小中等,并呈现出半透明,使用折射光线能够发现菌落出现荧光色。如果培养的是慢性病牛病料,经37℃培养24h 后,在血琼脂培养基上会发现有轻微浑浊不透明且表面粗糙的菌落,且菌落体积较小,不溶于血,呈灰白色,较为粘稠。可确诊为出血性败血症。
3 治疗方法
3.1 加强对病牛的管理
在对病牛进行治疗之前,应当及时发现病牛并有效隔离,禁止病牛与健康牛一起圈养,否则会引发大规模地传染。然后对健康牛进行接种处理,最后再对病牛进行隔离治疗,同时要实时登记因感染出血性败血症而死亡的病牛数量,对牛圈进行消毒处理。
3.2 抗菌治疗
可以选择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对病牛进行治疗,每400 万IU/100kg 牛,注射次数为2~3 次/d,经过一周的抗生素治疗后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3 中草药治疗
用黄连素或鱼腥草,30g/次和40g/次,2~3 次/d 最佳。
3.4 用磺胺类类药物
通过静脉注射浓度为10%的磺胺噻唑钠,50~150 mL,2 次/d,连用5d 左右,治疗成效较快。未发病的牛也可以用20~25mg/(kg.bw)的复方磺胺嘧啶钠进行内服预防,2 次/d,连用4d 后病情恢复,7d 后所有病牛都能恢复正常。
3.5 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
提高他们的机体抵抗力,从源头出发,减少患病风险。饲养人员要健全卫生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开展饲养管理活动。要落实疫苗接种管理,提高牛的抗病能力。
4 结 论
出血性败血症全年均可发病,以6~8 月的致病率最高,各品种的牛均有可感染。对此,饲养人员要及时诊断,在发病初期便掌握其病症,避免误诊。一旦发生血性败血症,应当加强护理,针对咽喉肿痛,可以饲喂易消化的饲料,要控制好喂食量。做好牛舍的消毒工作,保持圈内通风干燥,避免因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引发牛群的应激反应。治疗手段以综合治疗为主,有条件的可结合免疫血清,治疗效果更好。使用阿莫西林、先锋霉素等抗生素辅助治疗。对病死牛,不得转卖出售,不得食用,要深埋或焚烧处理,病牛所产生的粪便也要及时焚烧销毁,避免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