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出血性痢疾的防治
2021-03-29张国迅
张国迅
(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湾沚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芜湖 241000)
猪出血性痢疾是指猪感染体后对密螺旋消化道(胃、肠道)造成损伤,致使消化道内壁表层黏膜发生炎性水肿及充血出血,出血性病变产生的血凝块与粪便或消化不全的食糜混合排出体外,粪便呈黑红色至紫红色、粥(糊)状或水样不等的异常性状,是一种多病因机制的猪血痢综合征,可导致猪产生强免疫抑制,若无有效对症控制措施,或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死损失。
1 临床症状
1.1 低龄仔猪 本病所有猪均易感,但低龄仔猪表现为高度易感,其症状最为明显且致死率为最高。20日龄以内低龄仔猪突然出现出血性痢疾多是由于感染猪痢疾密螺旋体或C型、A型魏氏梭菌所致,早期发病以湿热下痢为主,粪便多呈糊状(或粥状),相对较为黏稠,由于粪便中含有肠道受损渗出的血凝块及坏死黏膜组织的混合物,故而表现出“血痢”现象,发病仔猪食欲不良,甚至完全绝食。临床上低龄仔猪出血性痢疾往往迅速恶化,1~3d内若无有效对症救治,即会转变为严重腹泻,一旦发生剧烈腹泻,严重的脱水、贫血及电解质代谢紊乱会导致预后不良,致死率接近100%。
1.2 中大猪 中、大猪则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其综合发病率及病死率相对较低。断奶以后的仔猪随着机体各项机能逐渐发育健全,其抵抗力也逐渐增强,出血性下痢只要不发生严重的继发(并发)感染,一般较少死亡。发病猪食欲基本正常或有所衰减,机体呈慢性、消耗性、渐进式消瘦,被毛较为粗乱且无光泽,肌肤呈轻度贫血及苍白,饲料报酬明显降低。
2 病理变化
以低龄仔猪病变最为明显。靶心病灶主见于重点消化道胃及大、小肠。胃底黏膜充血或出血,重症病例可见明显的胃溃疡病变。肠道多呈卡他性炎症反应,肠道内含有消化不全、带气泡及酸腐臭味的粪便(食糜团)。由于原发病(致病原)不同,病理变化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如下。
2.1 感染大肠杆菌
代表症是仔猪黄白痢,多见于30日龄以内仔猪。一周龄以内仔猪高发仔猪黄痢,可见肠道内含有少量凝乳块,胃肠道充气肿胀,肠管内含有黄白色至灰黄色粪便,小肠壁菲薄透明;一周龄以后较多见仔猪白痢,肠管内充盈乳白色至灰白色糊状(或粥状)粪便,较为黏稠且带腥臭味。
2.2 感染C型、A型魏氏梭菌 肠管内包容血样稀便,有时尚可见坏死脱落的黏膜组织碎片,空肠段充血严重呈暗红色,肠系膜淋巴结显著充血呈暗红色至暗紫色,肝、脾、肾均有散在出血点及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
2.3 感染猪痢疾密螺旋体 肠管内粪便质感柔软,表层附着少量黄白色黏浓液体,重症病例的粪便则呈稀薄水样,粪便多为消化不全食糜与血凝块及炎性渗出液的混合物。肠粘膜组织水肿、充血、出血及坏死脱落现象较为明显。
2.4 濒死前伴严重呕吐及腹泻者 多为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所致。肠管内粪便颜色异常,灰黄色、灰绿色或灰白色不等;胃肠道含少量消化不全之凝乳块(或食糜);胃底黏膜、肠系膜均可见明显充血及出血现象,淋巴结轻度肿胀,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
3 治疗
猪出血性痢疾实效治疗方案推荐:对症控制继发或并发感染(筛选应用敏感抗菌素)+抗病毒(首选黄芪多糖,强免疫力兼顾抗病毒)+补液防脱(控制脱水及纠正电解质代谢紊乱)+止血(针对严重出血病例,采用止血敏或VK制剂)。经验处方:抗病毒+X混感综合征,采用“氟苯尼考+多西环素+黄芪多糖”或“林可霉素+二甲硝咪唑+黄芪多糖”组方,中大猪可作注射治疗,建议低龄仔猪尽量采取内服治疗效果较好。伴剧烈腹泻者及呕吐者须配合强心、补液,止呕可用多潘立酮(0.1~0.5mg/kg)肌注或内服,止血可用VK剂(肌注、内服),纠正电解质代谢紊乱常用复方电解多维或补液盐适倍液(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