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的诊断和防治
2021-03-29孙学龙
孙学龙
(南京市江宁区麒麟街道办事处动物疫病防治站,江苏 南京 211135)
猪链球菌病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诱发的多型性传染病,慢性表现为心内膜炎、关节炎、淋巴结脓肿,急性表现为脑炎、出血性败血症,在我国的华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华东地区,都曾经有过大面积的流行,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1 发病机理
猪链球菌呈现为卵圆形、圆形,菌体直径约为1~2μm,多数不运动、无鞭毛,不会形成芽孢,用琼脂培养24h,会形成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微凸、圆形、半透明的α溶血菌落,培养48h,会出现草绿色素沉淀,带有黏液。猪链球菌可以在灰尘、水、粪便中存活,在0℃的灰尘中,可以存活30d,0℃的粪便中,可以存活3个月,猪链球菌对外界抵抗力弱,消毒药剂、高温均可以将其杀灭。
关于猪链球菌病的传播机制,当前还尚未明确,细菌随着鼻腔进入猪体内,通过扁桃体进入到血液,并被单核细胞吞噬,进入脑脊髓液,产生大量细胞素,引发炎性浸润,具体致病机理会受到环境、宿主免疫状态、致病菌毒力的影响,具体的毒力因子包括血凝素、纤毛、夹膜物质、溶血素、胞外蛋白,其中又以溶血素为主。致病性链球菌会产生大量的毒素、酶,包括:(1)透明质酸酶,会导致透明质酸水解,让细菌毒素迅速扩散;(2)胶原酶,这会导致组织蹦解,促进细菌卵磷脂扩散;(3)球菌活素:导致血清中的血溶素转化为血浆溶素,其致病力、致病性还未明确;(4)溶血素:溶血性链球菌会出现大量的溶血素,让红细胞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在研究的深入下,一些新的毒力基因、毒力蛋白被发现,包括细菌素样抑制性物质、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分泌型核酸酶SsnA、致病性基因-orf2。
2 临床表现
猪链球菌病的表现包括三类:(1)急性败血症,这主要见于成年生猪,一般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体温上升、拒食、肌肉震颤、共济失调、便秘、关节炎等,呼吸系统以呼吸困难为主;(2)脑膜炎型,发病急,多见于仔猪,以高热为主,体温在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升高至42.5℃,并伴随便秘、食欲下降、关节炎、浆液性鼻涕,有的病猪会出现局部水肿,多见于颈部、头部与背部;(3)亚急性、慢性型,在各个年龄段的猪中都十分常见,其病程长、进展缓慢,一般会超过30d以上,表现为吞咽障碍、进食困难、呼吸受阻,并会诱发喉咙、关节和乳房上的炎症,致死率低,治愈后对猪的影响并不大。
3 诊断方式
对猪链球菌病的诊断,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并结合流行病学来分析,由于该病比较复杂,其病症形态变化多样,在诊断上,需要进行严谨分析,方可得到准确结论,常用的诊断方式有:
3.1 直接镜检法 对不同病症的诊断,需要相应病理资料的支持,对猪链球菌病,直接镜检是一种常见方式,对脾、肝、淋巴结进行病理切片,在检测时,应用革兰氏染色镜、碱性美蓝来检测,再利用显微镜,如果有断链、长链、单个、成对球菌,即可初步判断为猪链球菌病。有时候,还能看到菌体的荚膜。在检测时,也可以将病料涂抹在琼脂上,如果会出现相应菌落,或者有菌种溶血问题,即可确诊。
3.2 动物接种 对病死动物,可将其肝脏、脾脏、脑等组织研磨,在其中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再对接种液进行离心操作,注射至小白鼠身上,在注射后的72h内,若小白鼠出现败血症或者死亡,且在其身体上可分离出猪链球菌,即可确诊。
4 防治方式
4.1 抓好猪舍生物安全 抓好猪舍的生物安全是降低猪链球菌病发生率的主要应对方式,在具体措施上,要将生活区、生产区分离来开,用铁丝网、砖墙将猪场围起来,避免外来动物的进入。生物区,也要与外界进行隔离防护,配备高压喷雾消毒剂,外来人员要进入生产区,必须要严格消毒、身着防护服,对生猪的粪尿,要及时清理,对猪舍、厂区卫生,要每周进行消毒,定期更换消毒药物,避免微生物出现耐药性。
4.2 改善猪舍环境 改善猪舍的通风环境,增加通风面积,设置排风器、风机,确保猪舍能够有足够的氧气供应,让H2S、NH3、CO2等气体可以及时排出,每日早晨清理粪便,保证地面的干燥,将猪舍温度控制在25℃以下,定期用凉水冲猪。通过科学的环境控制方式,让猪的情绪、身体可以处于良好状态,降低环境带来的应激反应。
4.3 维持生猪营养平衡 为了保证生物营养的平衡,可以外购4%预混料,并按照要求添加豆粕、麸皮、玉米,保证各类营养成分的供给平衡。在添加了玉米后,需要加入脱霉剂,将发霉玉米对生猪造成的危害减小至最低点。
4.4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免疫接种是防控猪链球菌病的有效方式,对此,需要根据当地流行情况来选购疫苗,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度,对妊娠母猪,需要在产前3~4周接种,对仔猪,可以在30日龄、45日龄时分别进行一次接种,对后备母猪,要在接种前一周接种。同时,做好疫苗的运输、保存工作,在免疫前后,要根据要求来完善管理措施,提高免疫效果。
4.5 治疗方式 猪链球菌病具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一旦有猪发生感染,要立刻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避免对其他猪感染,防止大面积的猪链球菌传播。对猪链球菌病的治疗,需要先明确病型,采用精准的治疗方案,常用药物有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地塞米松等,其中,将链霉素、氨苄青霉素配合肌注,对脑炎型、急性败血症型猪链球菌病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对慢性型、亚急性型,可以采用地塞米松、链霉素、VB1混合用药的方式。
5 结语
猪链球菌病是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因其高致死率、高传染率,猪链球菌病已成为目前制约养猪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猪链球菌病,需要根据其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进行防治,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对该病的防控取得了显著成绩,学习先进的预防技术并结合自身的养殖经验,可以大幅度降低猪链球菌病的感染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