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腹泻病的中西医治疗
2021-03-29张晓宁
张晓宁
(海城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辽宁 海城 114200)
随着我省养羊经济的不断发展,基层养羊规模迅速壮大,同时也加大了疾病传播风险与危害程度。其中,腹泻性疾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不断升高趋势,需引起重视和防控。为了更好的防治羊腹泻性疾病,本文从羊肠毒血症、羊沙门氏菌病、羊大肠杆菌病这三种常见病入手,通过鉴别诊断和中西医治疗,以便更好的加以区别和防控,现总结如下。
1 羊肠毒血症
1.1 流行特点
该病以魏氏梭菌为病原体,羊一旦感染该病,大量病原体在肠道内快速繁殖生长,导致病羊肠道中聚集越来越多毒素。患羊发病过程很急,易感羊群为成年羊(1~2岁龄),具有较高病死率,引发羊肠毒血症的原因较多,包括缺少保暖防寒措施、环境卫生水平低、饲养管理不科学等。研究羊肠毒血症的临床病例可以发现,急性发病的患羊猝死情况普遍,大部分患羊临床表现不明显,慢性发病的患羊则普遍有以下表现:体温升高,粪便中有黏液或血液,以暗黑色粪便为主,腹泻明显,病情严重的患羊多伴有肌肉抽搐情况。
1.2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羊,体腔内部可见大量积液,小肠黏膜有出血性病变。鉴别诊断过程既要结合临床症状观察分析,也要依据病羊剖检结果科学判断,可采取实验室培养病原的方法,通过染色镜检提升疾病判断精准性,给出最后的诊断结果。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针对急性发病型没有特效药,为了降低发病率与病死率,需采取中西医疗法进行预防,对于慢性病例有一定疗效。
在预防此病时,养殖场要按时完成羊黑疫、羔羊痢疾、肠毒血症、猝疽、羊快疫五联苗的疫苗防疫注射,妊娠期母羊在分娩期之前2.5周左右再次进行疫苗接种,分娩羔羊后,按照0.15g/只羔羊的规格,灌服土霉素,1次/d,用药3d,即可达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对确诊的慢性病例可采用中西医治疗,西药疗法常见药物包括胃蛋白酶、土霉素,0.2g~0.3g拌水口服,2次/d,用药3d。中药治疗常见方法为12g木香、10g灸甘草、10g郁金、16g车前子、20g黄柏、20g黄芩、20g白头翁,以上药材加水煎熬取500mL中药液,按照25mL/只羔羊的用量灌服,1次/d,适当加入补液达到强心目的。
2 羊沙门氏菌病
2.1 流行特点
该病以感染沙门氏菌为传播途径,易感羊群为初生羔羊和妊娠后期母羊,病羊感染后潜伏期有4~15d,发病急的病羊相对而言更易死亡,慢性发病和亚急性发病的病羊则相对不易死亡。患病母羊的临床表现包括:流产、腹泻;羔羊主要是腹泻下痢,个别患病羊有急性毒血症表现。剖检病死羊可见肝脏肿大,病灶组织充血明显且伴有严重水肿,病灶区显灰色,病死的怀孕母羊胎盘充血且水肿。鉴别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与病理具体变化,采集病羊粪便进行细菌培养,依据培养结果给出确诊报告。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预防此病时,养殖场可采取药物预防措施,以环丙沙星为主要成为的喘痢杀拌入饲料,也可以将利福平、黄连、龙胆、白头翁为主要成分的白头翁散拌入饲料,采取中西结合预防方法,提升预防效果。
西药疗法常见药物包括氟尼康、恩诺沙星等,治疗以肌肉注射方式为主,需按照药品说明严格控制用量。中药治疗常见方法为6g甘草、5g干姜、12g白芍、15g白术、10g茯苓、10g诃子肉、12g山萸肉、20g生山药、12g秦皮、12g黄连、12g白头翁,以上药材加水煎熬取300mL中药液制作成加味白头翁汤,按照10mL/只羔羊的用量灌服,2次/d。中西医疗法结合连续治疗5d后,基本能到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3 羊大肠杆菌病
3.1 流行特点与剖检变化
该病以感染埃希氏菌为传播途径,易感羊群为羔羊(6周龄内),高发季节为气温寒冷多变的春季和冬季。临床症状主要就是腹泻,其中肠炎型大肠杆菌病初期,病羊体温升高,接着出现排稀便的下痢现象,颜色以灰白色和黄色为主,含有些许血液或气泡,个别患病会发生急性败血型病症,当出现这种情况时病死率增加。剖检可见大肠、小肠以及胃内容物均含有带血丝或者灰黄色水样便,观察肠系膜淋巴结有出血、充血、肿大变化。鉴别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与病理具体变化,根据细菌培养检测以及实验室镜检结果给出确诊报告。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
养殖场要加强卫生清洁与环境消毒工作,制定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注意哺乳期母羊和妊娠期母羊的饲料营养供应,做好接产工作,按时完成大肠杆菌多价菌苗的免疫接种程序。
西医疗法为采取药敏试验,明确具有最强抑制病毒作用的抗菌药物,采取止泻一针或氟尼康针剂的肌肉注射方法,减轻并控制病情,需按照药品说明严格控制用量。中药治疗常见方法为6g甘草、30g生山药、15g白术、山萸肉与秦皮各12g、白芍、茯苓、诃子肉、黄连、白头翁各10g,以上药材加水煎熬取300mL中药液,按照10mL/只羔羊的用量灌服,频率2次/d。中西医疗法结合连续治疗3d后,基本能到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