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赤散方证探析与临床应用
2021-03-29田浦任邵征洋蔡超丽林成雷林婷婷
田浦任,邵征洋,蔡超丽,林成雷,林婷婷
(1. 浙江省嘉善县中医医院, 浙江 嘉兴 314100; 2. 浙江省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杭州 310003;3.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杭州 310053)
导赤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钱乙自言用于“心热”,但随着后世医家的不断发挥,其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由原来的“心热”扩展到“心热移于小肠”,并且从原来的仅用于儿科到现在内外妇儿各科都有应用。后世医家对导赤散的方证病机进行过不同的阐述,但似乎与钱乙的本意不甚相符。本文试对导赤散的方药、主证与病机进行分析探讨,指导其临床应用。
1 导赤散方药分析
导赤散组成:生地黄、生甘草、木通各等分,上同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方中生地黄甘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滋肾阴而清心凉血为君药;木通能利九窍,通调水道,泻诸经之火从小水下降为臣药;甘草取生用,能泻火解毒为佐药;竹叶能清心气、引经报使,加入同煎为药引故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清心凉血、泻火除烦之效,能导心火从小水降而全导赤之名。全方虽药味不多只此4味,但可谓一应俱全,精妙至矣。
2 导赤散主症及病机
导赤散出自儿科专著而广泛应用于各科,世人多扬其治“心火下移小肠”之功却渐离其本意。还之于儿科,导赤散的应用更加广泛,妙用非常。总结分析认为,导赤散证以“夜寐惊叫”“小便不利”“不甚搐”为主症。三大主症可单独存在,也可以两症或三症同时出现。
2.1 夜寐惊叫
《小儿药证直诀》中“导赤散”相关的条文共有7条,其中有2条为“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目)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1]5-6。此2条直言导赤散所主之证为心经积热证。另外钱乙认为,小儿“心主惊”“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1]3。不难看出,钱乙认为小儿心经积热可见惊叫、合面睡、(入睡)咬牙、目赤等症状,多为夜寐不安证。另外,明·万全于《幼科发挥》言:“诸热惊悸,不安多啼。此心脏本病也”[2]。心主藏神,小儿神志怯弱易使邪热相乘,受惊而伤神,神志失守故而多叫哭惊悸。所谓“阳入于阴则寐”,心经积热,内热上扰心神,阳不能入阴故而多发于夜寐之际,可见夜寐惊叫是小儿心经积热之要症。
邵征洋教授临床治疗小儿夜惊颇有心得,以加味导赤散配合涌泉穴位贴敷治疗小儿夜惊30例,治愈18例,有效10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3.3%[3]。
2.2 小便不利
《小儿药证直诀》原文未见导赤散与小便相关记载,但从导赤散方药组成、以方测证的角度来看,小便不利是导赤散证应有之意。且后世众多医家本就认为,导赤散是用于心火下移小肠证之不二良方。因之下移小肠可致小便赤浊、涩痛,对此相应的治疗方法为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导赤散方中生地、木通、生甘草、竹叶4味均入心经,临床确是导心经之热从小便而出的有效方剂,备受历代医家推崇。
至于尿频、清短、无明显赤痛之小便不利,则多责之于下元不固。小儿肾常虚、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心气有余则易心火亢盛,更燔灼肾水致下元不固,膀胱失之固摄开阖而尿频、清短。而钱乙认为,人之方初先变生肾再生心,本就极其关注心肾相关。他的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中就将此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将原方去附桂之大热,留取丹皮降火以滋阴,不过于温燥暗含泻南补北之意。而导赤散细究其方药组成同样精妙,未用黄连大黄之大寒大泻心火之剂,取生地、木通、生甘草,以竹叶为使。君药生地黄不仅有清心之功,更有滋肾阴之力。《本草经疏》:“(生地黄)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4]”另清朝《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指出:“(导赤散)此则水虚火不实者宜之……若心经实热,须加黄连、竹叶,甚者更加大黄,亦釜底抽薪之法也。[5]”由是观之,谓之导赤散有生阴血、清心气、养阴退阳、泻南补北之功,可用于心肾不交之小便不利证亦在药理之中。
武铁岩[6]应用导赤散加减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30例,治愈22例, 显效6例, 无效2例,无效2例,均为真菌感染, 总有效率93%。武春丽[7]采用导赤散治疗小儿神经尿频26例,其中治愈20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15%,说明心经积热或心火下移小肠证,或肾水不足心肾不交之小便不利,均是导赤散的适应症。
2.3 不甚搐
原文中导赤散另外条文均与“搐”相关,其中“心肝热”2条:“(肝有风)目连扎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肝有热)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1]6-7。“发搐”3条:“(日午发搐)因潮热,巳、午、未时发搐,心神惊悸,目上视……治心,导赤散、凉惊丸”“(日晚发搐)因潮热,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主之”“(夜间发搐)因潮热,亥、子、丑时不甚搐,而卧不稳,身体温壮,目睛紧斜视……治心,导赤散、凉惊丸主之”[1]8。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小儿发搐钱乙不单责之于肝更责之于心,认为“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搏故也”[1]7。对于惊风的病机,钱乙也认为“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剧则搐也”[1]9。反之,“身反折强直不搐,心不受热也”[1]7。风非火不动,火非风不发,风火相搏而搐。由此可见,钱乙认为角弓反张之“抽”不同于“搐”。抽者,筋脉挛急也;搐者,动也,即钱乙谓之手足动摇是也。
虽然发搐责之于心肝,但也有程度之分。观《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治疗抽搐严重者如急惊风,在“李寺丞子发搐目直视而大叫哭”中,用利惊丸、凉惊丸。此二者清泻心肝之力较导赤散更强。整体观之,导赤散适用于心经积热、肝热生风之发搐,非抽搐也,应是“不甚搐”。
临床常见的小儿精神障碍疾病多可见“不甚搐”之症,如抽动障碍、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等。王辉[8]认为,抽动障碍是因心肝热极生风,外感风邪引动内风所致,方用导赤散和止痉散加减能获得良好疗效。
2.4 病机分析
小儿有脏腑娇嫩、血气濡弱、机体不密、精神未备的生理特点,且因其肌肤稚嫩、神气怯弱而易受偏颇之气,邪热相乘使得心气不和,所谓心常有余是也。而“心主藏神”“心主惊”,小儿若昼得精神安,夜可得安眠,心有积热则精神不得安定,故易惊而啼叫。再者小儿脏腑薄、藩篱疏而易于传变,心经有热易累及其他脏腑。
钱乙讲求五脏辨证,对小儿生长发育相关的变蒸理论也有独到理解,并提出“脏腑变生次第”说,认为小儿脏腑生成完备的次序以肾为先,以脾结束,其顺序为肾(膀胱)→心(小肠)→肝(胆)→肺(大肠)→脾(胃)。可见钱乙认为,小儿生理上心与肾肝关系更为密切,再加上心与小肠相表里,故而小儿心经积热以累及肝肾小肠为主。
心移热于小肠则泌别清浊功能失司, 而见小便赤涩热痛也;心肾相关,心有积热加之小儿肾常虚,心火亢则不能下济肾阳,使得水寒于下、下元不固而出现小便清、频、数。肾阳不得温则不足以蒸化肾阴上济心阴,心阴不足而心火益盛矣,则可使夜寐更不安宁;肝为心之母,钱乙认为小儿脏腑生化出心后其次生肝,心肝关系更为密切。“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心藏神而肝藏魂,心神不安悸动则魂随之荡扬,不能安眠,易惊动也。心之有热,肝易应之,木能生火,火亦能生风,风火相搏则小儿手足动摇、发搐,正所谓小儿心肝常有余也。
故结合《小儿药证直诀》中相关导赤散条文及对此分析把握,认为导赤散证其主要病机为小儿心经积热,是在心经积热的基础上或出现热移小肠,或肾水不足,或肝热生风,也可合有皆见的病理状态,体现了小儿脏腑稚嫩、易虚易实、互相关联、易于传变的生理病理特点。
3 临床运用
从导赤散的组成看本不止有泻心之功,还含泻南补北、稍有滋水涵木之意,方中君药生地是为关键,全方的构成也体现了钱乙的脏腑相关理念。临床应用考虑到药物安全性,常以白茅根代替木通,临证处方用药只要符合“夜寐惊叫”“小便不利”“不甚搐”三大主证之一,且有心经积热者均可化裁。针对具体病机变化再灵活加减,若心火较甚、口糜烦渴者,加灯心草、元参、连翘;热盛不宁者,加栀子、黄芩、黄连、知母以清泻气分之热;若大便秘结、咽痛、口气酸臭者,多加大黄、枳实或合升降散;若夜惊重甚则睡行、咬牙明显者,加生龙骨、生牡蛎、钩藤、青龙齿;若肾水不足、心肾失交明显者,生地易为熟地或两者同用,加枸杞子、女贞子、菟丝子、益智仁或合六味地黄丸;若肝热风动明显者,加钩藤、天麻、谷精草、石决明;若肝气不舒、情志失畅者,加柴、芩或合甘麦大枣汤。
4 典型病案
郑某,男,3岁,2018年5月23日因“反复睡前蹭动1月余”就诊。患儿近1个月来每晚睡觉前喜欢伏卧在床,拱起屁股来回蹭动,且不愿旁人打搅,每周3~4次,发作期间伴面赤汗出,数分钟后停止,恢复正常。晨起伴有口气,胃纳及二便无殊,舌尖红,苔薄黄,脉偏数。西医诊断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中医证属心肝火旺。处方:白茅根10 g,玄参9 g,生地黄、淡竹叶、蒲公英、石菖蒲、钩藤各6 g,蝉蜕、连翘、生甘草各3 g,共7剂水煎服。二诊:上周睡前蹭动发作2次,口气较前缓解。遂去蒲公英加灯芯草3 g,石决明10 g,天麻、柴胡、郁金各6 g,7剂水煎服。再诊:上述症状基本缓解,期间发作1次,夜寐较前安稳,晨起无明显口气,胃纳及二便无殊。以上方巩固,此后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是小儿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发病年龄一般为1~5岁,女孩多于男孩。其发病表现可作为《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所主“夜间发搐”之类证。邵征洋认为,该病患儿多有肾不足而心肝有余之象。肾水不足,受偏颇之气则易热积于心肝。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故而平素喜伏卧、合面睡,有就冷之意也;肝气热则易上扰、动风,肝络阴器故见发作有时,面赤若血,来回蹭动。经云:“阳入于阴则寐”。因之阳偏盛、阴不能制,故于夜间睡前好发。治疗多拟清心安神、平肝息风为治,方用导赤散化裁,以生地、白茅根、淡竹叶、连翘、钩藤、蝉蜕、玄参、生甘草为主方,法钱乙之法,清心平肝而滋肾。服用1周后症状减轻,口气较前缓解,此为内热渐去之象,故去蒲公英加灯芯草、石决明、天麻、柴胡、郁金为伍,更添清心平肝之功。再诊时诸症见减,再服而愈。
5 结语
导赤散可以广泛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临床中应用导赤散只要符合“夜寐惊叫”“小便不利”“不甚搐”三大主症之一,其病机为心经积热者均可化裁使用本方。小儿脏腑全而未壮、易虚易实,而临床患儿往往症见累及多脏腑,钱乙十分重视心肾、心肝关系,这应与他的变蒸理论有关。导赤散不可谓其用心所拟之良方,君药生地实为点睛之笔,不仅凉心血还能滋水涵木,心肝肾兼顾,合乎小儿生理特点。现代药理学发现,生地黄对脑缺血、神经衰老和脑损伤均有保护作用[9]。这可能与导赤散应用于精神障碍等疾病获得良好疗效相关。所以,导赤散不只用于小便赤涩,只要辨证准确,本方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夜惊、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抽动障碍等疾病亦大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