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背景下“南竹北移”的新思考

2021-03-29蓝晓光

竹子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竹种竹林竹子

蓝晓光

(浙江省林业局,浙江 杭州 310020)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核心是实现人、 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南竹北移”,正是人类发展和可持续利用基础上实施的一项生命工程,不仅具有收入丰厚的经济效益,更有难以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站在生态文明的新起点上,重新回顾和展望“南竹北移”,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先来看看2020年8月互联网上关于中联天盛 “南竹北植”的故事。中联天盛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是最早来到雄安新区的企业之一。经过市场调研,他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南竹北植”符合雄安新区作为一个“未来之城”“创新之城”的发展理念,要让竹子扎根雄安。对此,一是确立了推动竹产业发展,打造雄安新区竹子全新产业,并借助竹林景观开发“红色文旅”的目标愿景;二是成立了竹子培育技术研究有限公司,落实了约267 hm2研发试验田,致力于提升竹子培育技术;三是首批引种了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龟甲竹[Ph.heterocycla(Carr) Mitford]等竹种,并开展了手机控制远程灌溉的“智能养护”试验。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生态文明背景下“南竹北移”蕴藏着商机,竹产业和新技术引发关注,但市场对“南竹北移”缺乏了解。对此,特提出以下观点,供大家讨论。

1 “南竹北移”是中国竹业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工程

“南竹北移”不仅范围、历时、规模和竹种等前所未有,还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对竹材的需求、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更为今后发展储备了坚实的栽培理论和经营技术。

1.1 “南竹北移”地域之广

地域涉及范围以河南、陕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皖北和苏北等省市地区为中心,辐射北京、天津等省市,南方各省共同参与,涵盖了中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山地、平原和滨海。据1977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土产果品局、农林部科教局调查资料显示,当时就有200多个县,近2 000个生产单位,开展了“南竹北移”工作。

1.2 “南竹北移”历时之久

新中国成立后,为缓解农业打井、沿海捕鱼和国防三线建设等用竹需求,以及南竹北调运输能力不足等,北方的一些地方开始自发从南方引种竹子。1958年5月18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作出“竹子要大发展”的重要指示,从而正式掀开了“南竹北移”的序幕。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60余a。

1.3 “南竹北移”规模之大

《竹类研究》第11辑“‘南竹北移’科学研究第二协作会议纪要”显示:仅截止到1977年6月,河南、陕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北、天津、皖北和苏北的北方9省市地区共引种毛竹408.9万株、0.96万hm2;毛竹实生苗685.7万丛,计0.113万hm2;杂竹从1973年前的0.8万hm2,又新增加了3万hm2。

1.4 “南竹北移”竹种之多。

涉及竹种有毛竹、淡竹(Ph.glauca)、斑竹(Ph.bambusoides)、刚竹(Ph.sulphurea)、筠竹(Ph.glaucaf.yuozhu)等散生竹,慈竹[Neosinocalamusaffinia(Rendle) Keng f.]、青皮竹(Bambusatextilis)、巨龙竹(DendrocalamussinicusChia et J.L.Sun)、麻竹(D.latiflorusMunro)、绿竹[Dendrocalamopsisoldhami(Munro)Keng f.]等丛生竹,以及箭竹(FargesiaFranch.)、苦竹[Pleioblastusamarus(Keng) keng f.]、茶秆竹(Pseudosasaamabilis)等混生竹,共计近200个竹种。陕西楼观台1965年就被林业部列为“南竹北移”试验地,1995年竹林面积达到200余hm2,选育出适宜在秦岭北麓推广的竹种50多个,其中有15个优良品种可在中国北方发展[2]。北京植物园经过40多a的引种栽培,截止2010年竹种园内共展示10属,59种竹类植物,其中适于栽培竹种20种[3]。

1.5 引种理论和技术重大突破

资料显示,1977年我们就初步掌握了毛竹、淡竹、斑竹、刚竹、筠竹、慈竹等竹种的耐寒、耐旱、耐盐、耐碱等生态习性,毛竹辐射育种、气候驯化、竹苗圃和母竹林技术研究效果十分显著,毛竹种子育苗和实生分蘗苗的以苗繁苗得到了推广应用,刚竹、淡竹埋杆育苗技术取得突破,总结出了一套栽竹、管理和防寒、防旱、越冬的技术措施,毛竹苗的病害、竹杆蚧壳虫和竹叶红蜘蛛等防治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初步掌握了斑竹、刚竹、雅竹(Ph.vivax)等开花竹林的无性复壮技术,北方竹种资源的调查和分类研究取得较好成果[4],为进一步发展北方竹林、解决北方竹林高产稳产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技术的支撑。

1.6 人才和物资有了坚实储备,锤炼出一支精通业务的技术队伍

《“南竹北移”科学研究第二协作会议纪要》显示,截止1978年,北方11个省、市已有科学试验小组220个、参加人数近1 000名,举办技术培训班59期、培训人员3 332名,编印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和科技资料等300多篇。同时,声势浩大的“南竹北移”宣传,以及北方竹历史和文化的挖掘和普及,种竹、爱竹和用竹深入人心。我们不仅建立起陕西楼观台“百竹园”、北京植物园竹种园,还有北京昌平区等“南竹北移”基地,更有众多像山东聊城水竹园、日照竹洞天风景区、青岛竹子庵公园一样散落在华北大地上的大小竹园,他们经过了长期引种驯化,能满足北方发展竹林的需求。

2 “南竹北移”是一项富有内生动力的工程

“南竹北移”遵循市场规律、集中力量办大事、分工协作、大胆创新的基本经验,以及北方地区悠久博大的竹文化历史与缺绿少竹的现状,为“南竹北移”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顾“南竹北移”60 a,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为建设新中国,北方各省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大量需要用竹。仅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陕西等省,每年农业打井、沿海捕鱼和国防三线建设等约需毛竹1 500万支、杂竹30万t,当时国家只能满足需求量的三分之一。此外,根据河南和河北两省估计,若国家能完全满足他们对毛竹和杂竹的需要,每年就要从南方运竹子1.5万个火车皮。南竹北调运输量大、距离远,对战备也很不利的。建立北方竹子生产墓地,就成了解决南竹北调的一项战略选择。因此,北方地区各自为阵、敢闯敢为,掀起了规模宏大的“南竹北移”的运动[5]。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竹子引种理论和实践的缺失,出现了不少有违科学、劳民伤财的案例。原全国供销总社和农林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确立了以南京林产工业学院(现南京林业大学)为技术牵头,进行科学布局,分工协作。

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南竹北移”的技术成熟,形成了企业化运作、工程化管理的新局面,嘉士德竹藤产业(北京)有限公司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诚然,“南竹北移”有不少教训,走过不少弯路,但总能顺应市场需求,认真总结经验、及时纠正错误,这也是“南竹北移”取得成功最基本的经验。

生态文明背景下,“南竹北移”是圆满收官还是继续前行?路又在何方?这是我们竹业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要以凤凰涅槃的勇气和担当,向着“南竹北移2.0”迈进。除了前面所述的,已经探索出了适于北方不同立地条件生长的竹种、技术和理论外,北方的农林水利基础设施也明显改善,局部地区还可为竹林丰产实施灌溉。此外,还有3点理由:(1)北方依然缺绿。北方农村的冬季,大部分的树木叶子落尽,草本植物枯萎,四周没有了绿色植物的点缀,确实让人难以感觉到生机。如果是在农村种植竹子等常绿植物,就能改变这种景象。即便是到了严冬,也能为生活增添些绿色,为环境美化增添些色彩。竹林四季常青、潇洒飘逸,生物量大、固碳力强,鞭根发达、保水固土,笋材兼用、产业链长,历史悠久、文化博大,具有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南竹北移”不仅可以缓解北方地区缺林少材,更可改善自然生态平衡。(2)北方曾经多竹。北方地区曾有博大精深的“竹子文明”,留下精彩纷呈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野人矜险绝,水竹会平分。”“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这是杜甫在秦州写的咏竹诗,反映出当时秦州的依山傍水处竹林生长旺盛。杜甫还有《铁堂峡》:“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石龛》:“伐竹者谁子?悲歌上云梯!为官采美箭,五岁供梁齐。苦云直竿尽,无以应提携”,说明当时秦州的山地分布着大面积箭竹林,供朝廷制弓箭等。(3)东竹西移启示。21世纪初开始,借助产业转移和东西部结对帮扶,四川、贵州、重庆等西部不少县市相继从东部或东南部引种雷竹(Ph.violascens‘Prevernalis’)、高节竹(Ph.prominens)、麻竹和绿竹等笋用竹种。规模虽然不如“南竹北移”,但指向很明确,成效也超过了预期。如各地围绕雷竹,通过林地流转、股份合作,集约经营,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宣传营销等手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成为平武、都江堰、彭州、青神、蒲江、忠县、大足等众多县市的主导产业。东竹西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市场主导,政府支持,引的不仅是竹种,更有经营理念、丰产技术、加工企业、营销模式等全产业链。

“南竹北移”因市场需求而起,并得以蓬勃发展,如今同样可以在市场需求中找到路径,实现转型升级。

3 “南竹北移”是一项具有巨大潜力的工程

“南竹北移”要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市场需求为导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大效益协同提升,技术、营销和管理综合应用,实现从竹种北移向产业北移的跨越。所谓“南竹北移”的转型升级,就是要从资源的引种培育转型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单纯增加竹种升级为高质量发展目标竹种。也就是说,要将先进的竹林经营技术、产品开发、商品生产、营销模式和管理手段等引进北方,结合当地的基础产业和竹文化整合创新。具体有以下4条路径。

3.1 以中型竹材满足工农业生产用竹需求

南竹北移伊始,主要是为了满足对原竹的大量需要。如今,原来的需求不见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需求没了,而是以另外一种原料形态出现。如北方不少省市纺织工业基础雄厚,竹原纤维自然以其良好的透气性、瞬间吸水性、耐磨性和染色性等特性,成为众多企业重要的纺织原料。据中国品牌网排名,2020十大竹纤维行业品牌中就有山东的竹之锦、豪盛、竹一百,北京的梦狐以及河北的天竹等5个。再如市场前景看好的竹缠绕等技术,仅中铁建等就已在内蒙乌海、山东临沂、河南淅川等布局了生产基地。生产竹缠绕的原料为竹篾,用竹量大。但是,目前市场所需的竹缠绕竹篾和纺织用竹原纤维等均来自于南方竹产区。篱笆的产生与农业起源及人类的定居生活密不可分,即使在建筑技术发达的今天,篱笆仍然被广泛应用。因为篱笆所起的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功能,符合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也就是说篱笆的防御功能,逐渐升级为篱笆与绿色植物相结合的形式或者叫“绿篱”。房前屋后、路旁河边、公园四周,篱笆创造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人居环境和文化气息。还有北方简易温室大棚等也都需要大量用竹,但客户需求的不仅仅是原竹,而是不同规格、安装方便、防霉防腐的竹产品,要有优质的售后服务。售后服务或将会是今后重要的盈利点,一定要维护好我们的目标客户。因此,在北方发展篾性好、纤维质量高、稳产丰产,以及适宜做篱笆和大棚的斑竹、淡竹、哺鸡竹(Ph.glabrata)等中型竹种,大有可为。

3.2 以美味竹笋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

人们常用成语“汉人煮箦”,来调侃北方人不会吃也不喜欢食用竹笋。事实果真如此吗?非也!《诗经·大雅·韩奕》曰:“其簌维何,维笋维蒲。”曹魏时,汉中太守王图每年冬天进献大批冬笋。《唐书·百官志》载:“司竹监掌植竹笋,岁以笋供尚食。”杜甫发秦州,也不忘“密州复冬笋”。唐·李淖《秦中岁时记》记录了当时京城长安食用竹笋的盛况:“长安四月十五日,自堂府至百司厨,通谓之樱笋厨”。宋·黄庭坚更是赞誉洛阳斑竹笋:“洛下斑竹笋,花时压鲑菜。一束酬千金,掉头不肯卖。”宋·梅尧臣《韩持国再遗洛中斑竹笋》“牡丹开尽桃花红,班笋迸林迟角丰。两株远寄川上鸿,韩郎辍口赠楚翁。便令剥锦煮荆玉,甘脆不道箪瓢空。”梁实秋在《雅舍谈吃·笋》一文开头便说:“我们中国人好吃竹笋。”并对北平馆子里的“炒二冬”(冬笋冬菇)、东兴楼的“虾子烧冬笋”、春华楼的“火腿煨冬笋”等赞不绝口。2009-2013年浙江省相继在黑龙江、西安、河南、天津和济南开展的“笋竹行”活动,大厨们现场烹饪了各式各样的美味竹笋,满街的清香,足以吊起当地人的胃口。因此,在北方地区发展竹笋脆而鲜、产量高,笋材两用的斑竹、哺鸡竹、早竹(Ph.violascens)、高节竹等竹种,大有可为。

3.3 以优美竹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

历史上,北方著名竹景众多。“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瞻彼淇奥,绿竹青青”(《诗经·卫风》),淇园无愧“华夏第一竹园”;“梁园秋竹古时烟,城外风悲欲暮天”。唐·王昌龄的一首《梁苑》,告诉你梁苑为何又称竹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的一首《竹里馆》,辋川竹林从此多了几分禅意。《晋书·嵇康传》载:嵇康居山阳,与阮籍等七位“神交者”,“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山阳竹林由此载入史册;宋·张淏《艮岳记》说寿山艮岳“移竹成林,复开小径至百数步。竹有同本而异干者,不可纪极,皆四方珍贡,又杂以对青竹,十居八九,曰斑竹麓”;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洛阳20多个名园,其中有竹景的就有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独乐园、苗帅园、大字寺园等10多处。如今,走进山东临沂竹泉村,一片绿竹、一泓清泉、一座古村落,一派“静悟竹影摇曳,隔墙聆听清泉”的意境。借助市场化运作,该村成了国家4A级景区,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7年的不足4 000元增加到2018年的3万余元。因此,在北方地区发展金镶玉(Ph.aureosulcata)、铺地竹(S.argenteastriatus)、斑竹、紫竹(Ph.nigra)等观赏竹种,大有可为。

3.4 以创意竹品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竹制品或其功能会不断消亡、演化,但其记载的文化内涵却并不会随之消失,反而会不断地积累,引发人们的美好记忆。商品生产中,个性化生产不以数量为目标,而是通过创意设计和现代营销模式等手段,以商品的某种特殊意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这对作坊式生产、工匠化打造、文化底蕴深和生态价值高的传统竹产业来说,尤为契合。这些竹品的需求群体虽然很小,但群体数量却不少,而且需求旺盛,对价格不敏感。竹节人是1970年后流行的玩具,是对小竹管进行创意,制作方便、斗智斗勇、充满童趣。从课文《竹节人》看,当时还曾掀起过竹节人“大战”;活竹酒是对新竹进行创意,将原浆基酒注入竹腔内,采用独特的竹腔二次发酵工艺精制而成;竹眼镜框,曾在海淘上火爆畅销,它的创意就来自台湾设计师和大陆竹艺人的联手;上海永久股份有限公司与龙域设计共同设计开发了“笃行”系列“青梅竹马”竹自行车,续写了现代版的“两小无猜”,2013年荣获红星奖;2019年,国家会议中心推出企业形象大使“竹福”,它融合了象征中国精神的竹子和北京文化的脸谱。2020年,首批文创产品“竹福”帆布包、“竹福”书签等已面市。2021年,将贴合年轻消费者,推出“竹福”咖啡、“竹福”餐饮推、“竹福”客房等。因此,在北方地区以有工艺、有故事、有卖点的传统竹制品为基础,通过创意找到目标客户,个性化开发,大有可为。

猜你喜欢

竹种竹林竹子
竹林察记
竹林察记
竹林察记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竹林奇俊
和竹子在一起
河南淅川竹博园竹种引种试验初报
牡竹属3个竹种地上部分生物量及特性研究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