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DDIE模型联合全程小组导师制对临床护士科研与循证能力培养的研究

2021-03-29杨朝蓉谢漫刘凯珊蔡莹莹陈梦云

现代临床护理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循证导师制导师

杨朝蓉,谢漫,刘凯珊,蔡莹莹,陈梦云

(揭阳市人民医院1a 护理部,1b 心内科,广东揭阳,522000)

护理科研与循证护理实践的发展推动了护理逐步从经验指导实践向科学化决策和专业化实践模式转变[1-2]。提升临床护士的科研与循证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研究表明[3-4],临床护士对科研与循证护理培训需求大。但受临床工作负荷较大、科研与循证资源不足、培训多采用理论灌输教学、培训设计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等影响,培训效果仍不够理想,能力有待提升[5-6]。如何有效开展科研与循证实践能力培训亟待解决。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ation,and evaluation,ADDIE)模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型[7-8]。因其培训设计系统性、整体性和动态性,已在护理岗位培训、创新培训等应用并取得成效[9-10],但其应用重点多在于提升培训框架设计质量,并不能直接保障师资教学质量[11]。全程小组导师制能促进培训师资的相互渗透与资源共享,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12-13]。为有效提升临床护士的科研与循证能力,本研究将二者优化整合,设计护理科研与循证护理教学方案并实施培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参加培训的本院55 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职注册护士;②具备2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③最高学历大专及以上。排除标准:已接受过相同培训者。剔除标准:①无法全程参与培训者;②未有效完成能力测评者。培训对象由本院护理部进行筛选,每个临床科室选取1~2 名护士,均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采用配对设计研究均数数据的样本量计算方法估算样本量,将科研能力得分作为主要观察指标评价该培训方案的有效性,以至少提升科研能力得分20 分为有效。样本量计算公式为:n=[(Zα/2+Zβ)S/δ]2。其中显著性水平a 取0.05,1-β 取0.90,S为差值的标准差为40,有效性差值δ 为20 分,通过样本量计算软件PASS 计算出样本量n 为43 名。考虑样本量20%的丢失率,最终样本量为54 名。

2 方法

2.1 成立培训小组

由10 名导师组成,均接受过省级护理科研与循证培训;曾主持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或发明专利等;在护理管理、护理研究、护理教育或专科护理中至少一个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均为女性,年龄27~46 岁;硕士2 名,本科8 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2 名,主管护师5 名,护师2 名;工作5~10年2 名,>10年8 名。其中1 名护理部主任担任项目指导者,负责培训指导与监管;1 名分管教学工作的护理部副主任担任项目负责人,负责培训策划、统筹、实施与质控;由2 名完成英国研究生教育的护士和6 名护理科研骨干担任授课老师,负责调研、课程设计与讲授、学员指导等。

2.2 构建一主多辅的全程小组导师制

①导师组的建立与构成:建立10 个导师组,每个导师组配备4 名导师,包括1 名主导师和3 名辅助导师。培训小组的10 名导师分别担任10 个导师组的主导师,并同时担任其他3 组导师组的辅助导师。保证每个导师组均由具有护理管理、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及专科护理4 个专业领域特长的4 名导师构成;②导师组的职责与分工:主导师负责全程跟进学员学习成效,指导研究选题、申报科研项目、撰写与发表论文等;辅助导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为学员提供帮助和支持,配合完成培训任务。例如,在某一个导师组中,导师1 为主导师,其专业特长为护理管理,同时配备具备护理研究、护理教育、专科护理3个专业特长的辅助导师,分别为导师2、导师3、导师4。作为主导师的导师1 重点负责整个导师组整体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管跟进,保障培训落实,全程指导和跟进学员学习;具备护理研究特长的导师2负责学员科研与循证知识与技能学习,指导研究设计,解答学习难题;具备护理教育特长的导师3 负责定期组织导师和学员对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调整教学方案,促进学习成效;具备专科护理特长的导师4 负责从专科领域把关临床研究可行性,指导临床实践,以此类推。

2.3 培训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回顾国内外护理科研与循证护理培训现状、内容、方法和能力考评等内容[3,14-16],结合头脑风暴法和临床专家咨询法,以ADDIE模型为框架将培训分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全程贯穿小组导师制。

2.3.1 分析

2.3.1.1 培训需求调查 于2019年10月(培训前)基于文献回顾法自行设计护理科研与循证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并进行调研。

2.3.1.2 培训前能力评估 ①护理科研能力评估,采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17]评价。②循证实践知信行评估,采用中文版循证实践知信行量表[18]测评。

2.3.2 设计 根据培训需求和培训前能力评估结果,参考文献[3,14-16],制订培训目标:①掌握护理科研和循证护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科研和循证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②提高科研和循证能力,能进行科研选题和设计,科学开展护理科研和循证实践项目;③能规范撰写学术论文。设计培训方案,包括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三部分,以撰写开题报告和临床研究实践成果总结作为阶段考核方式。

2.3.3 开发 整合全院护理科研和循证培训资源,组织集体备课、教学课件制作、教学个案准备、课后作业制订、线上教学资源准备、师资教学评价、学习微信群建立等。开发过程多次组织讨论,注重反馈和交流,及时调整方案以保证培训针对性和适用性,培训课程表见表1。

表1 护理科研与循证培训课程表

(续上表)

2.3.4 实施

2.3.4.1 实施一主多辅的全程小组导师制 根据学

历、职称、专科、层级等将学员分为10 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配备1 个导师组,导师组按分工进行全程指导。每组5~7 名学员,设组长1 名,组长负责组内沟通与协调工作。

2.3.4.2 构建培训微信交流平台 建立微信群,及时推送培训资料,分享专科指南、专家共识、公开课等学习资源,及时解答学习问题,促进讨论交流。

2.3.4.3 分阶段实施 ①第一阶段:理论培训,为期3 个月,共51 学时。每周培训1~2 次,每次培训3~4个学时,每个学时45min。明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集中授课,课堂采用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培训的重点难点内容。通过课后作业批改、集中点评、学员代表分享的方式,巩固和促进培训内容的掌握。②第二阶段:技能培训,为期2 个月。导师组一对一辅导每组学员撰写开题报告并汇报。汇报后由培训小组进行点评反馈,完善研究选题和设计。③第三阶段:临床实践,为期9 个月。学员根据选题开展科研和循证实践,导师组从文献检索、确定选题、撰写论文、申报并开展科研项目进行全程指导。每月组织学员讨论交流,跟进项目进度,定期向培训小组反馈。

2.3.5 效果评价 比较培训前后护士的科研能力得分、循证实践知信行得分和年度科研成果数量。①护士科研能力采用护理人员科研能力自评量表[17]评价,包括问题发现(3 个条目)、文献查阅(5 个条目)、科研设计(5 个条目)、科研实践(6 个条目)、资料处理(5 个条目)和论文写作(6 个条目)6 个部分能力,共30 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从“无法做到”到“完全能做到”,分别计分为0~4 分,总分为0~120 分。0~40 分为低水平,41~80 分为中等水平,81~120 分为高水平,总分分数越高表明科研能力越强。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1,具有良好信度与效度。②护士循证实践知信行评价采用中文版循证实践知信行量表[18]评价,包括知识技能(14 个条目)、态度(4 个条目)、行为(6 个条目)3 个维度,共24 个条目。采用Likert 7 级评分法,分别从“最差”到“最好”“最不认同”到“最认同”和“从不”到“经常”依次赋分为1~7 分。总分越高代表循证实践能力越高。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40,信度与效度良好。③年度科研成果数量包括1年的学术论文发表、市级科研项目立项和学术大会论文交流数量。于2019年10月(培训前)和2020年2月(培训后3 个月)对护士的科研和循证实践能力进行测评。采用问卷星进行调查,在测评前集中对护士进行问卷填写说明和指导工作,保证问卷内容和填写准确性和完整性;由2 名非研究团队的调查人员对护士培训前2 个年度护理科研成果指标进行收集和统计。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 进行统计分析,双人录入并核对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描述,组间比较使用配对χ2检验;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描述,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 检验;等级资料比较使用Wilcoxon 符号秩检验。检验水准α=0.05。

3 结果

3.1 培训对象一般资料

纳入培训对象55 名均完成研究。男3 名(5.5%),女52 名(94.5%);年龄24~41 岁,平均(32.7±4.6)岁;本科40 名(72.7%),本科在读9 名(16.4%),大专6 名(10.9%);护师22 名(40.0%),主管护师31名(56.4%),护士2 名(3.6%);工作年限2~5年14名(25.5%),5~10年17 名(30.9%),>10年24 名(43.6%);内科25 名(45.5%),外科15 名(27.3%),其他15 名(27.3%);专科护士30 名(54.5%),非专科护士25 名(45.5%)。

3.2 培训前后护士科研能力得分和水平比较

培训前后护士科研能力得分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培训后护士科研能力自评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培训前后护士科研能力得分水平比较见表3。由表3 可见,培训后护士科研能力培训后中高水平94.5%高于培训前的54.5%,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2 培训前后护士科研能力得分比较(n=55;分,±S)

表2 培训前后护士科研能力得分比较(n=55;分,±S)

时间n培训前55培训后55 t P问题发现6.2±1.7 8.2±1.9-5.919<0.001文献查阅9.4±3.0 12.9±3.5-5.577<0.001研究设计5.6±3.7 11.4±4.4-8.255<0.001科研实践8.0±4.1 14.8±5.4-7.511<0.001资料处理3.9±4.0 10.2±4.4-7.895<0.001论文写作8.7±4.8 15.5±5.2-6.795<0.001总分41.8±17.8 73.0±22.5-8.249<0.001

表3 培训前后护士科研能力水平分布比较(n=55;n/%)

3.3 培训前后护士循证实践知信行得分比较

培训前后护士循证实践知信行得分比较见表4。由表4 可见,培训后护士循证实践知信行总分以及知识技能、行为维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态度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培训前后护士循证实践知信行得分比较(n=55;分,±S)

表4 培训前后护士循证实践知信行得分比较(n=55;分,±S)

时间n培训前 55培训后 55 t P知识技能3.7±1.2 5.0±1.0-6.662<0.001态度5.6±1.2 5.6±1.2-0.347 0.730行为4.0±1.3 5.3±1.1-5.606<0.001总分4.1±1.0 5.2±1.0-5.928<0.001

3.4 培训前后护士年度科研成果产出数量比较

培训前后护士年度科研成果产出数量比较见表5。由表5 可见,培训后护士年度科研成果数量均高于培训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5 培训前后护士年度科研成果产出数量比较(n=55;n/%)

4 讨论

4.1 ADDIE模型联合全程小组导师制的培训可提升临床护士的科研和循证能力

我国临床护士的科研能力普遍较弱,例如不能有效查阅文献,科研设计不严谨,未能将科研成果很好地应用于临床[19-20]。另外,临床工作繁重,无法持续脱产学习,而科研和循证学习过程需要持续、系统,增加了临床护士科研和循证培训的难度。因此,有必要构建更科学适用的科研和循证护理培训方案。ADDIE模型紧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其分析阶段需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特征、内容及资源和约束条件进行全面分析[7]。本研究基于ADDIE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学员的培训需求、现状和基线能力。并针对以往灌输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缺乏系统和连贯性、培训交流不够、护士主动思考和知识内化不足等问题[6,21-22],结合临床工作特点,设计并开发培训课程和方案,保障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采取多元化教学方法,对于科研概述和选题、批判性思维等涵盖较多抽象理论和概念的课程,采用理论讲授结合案例教学,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员主动思考,提高参与度。对于文献检索与管理、数据分析等注重技能的课程,运用工作坊的方式,课堂演示、分组练习,理论和实践结合,促进技能掌握。另外,为保证学习的连贯性,授课老师布置课后作业、反馈点评、选优展示,促进知识内化吸收。同时导师组全程跟进学员学习和实践,形成良好导学关系,持续引导学员自主探究性学习,保证非集中授课期间学员自主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学习成效。因地市级医院科研资源和循证专家相对匮乏[23],导师组可发挥各自特长,搭建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拓展导师组教学思路和研究领域,促进师资资源渗透与共享,保证师资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后护士科研能力得分和水平、循证实践知信行均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P<0.001),表明该培训模式可有效提升临床护士的科研与循证能力。

4.2 ADDIE模型联合全程小组导师制的培训可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论文发表和科研立项等是衡量护士科研参与度与成果的重要指标[24]。护理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与护士科研和循证实践能力呈正相关性[15]。本研究培训后护士年度科研成果数量均明显优于培训前(均P<0.01)。可见该模式可有效促进护士科研与循证实践,提高科研成果产出。这主要受益于本研究基于ADDIE模型和全程小组导师制构建规范化和结构化的教学模式,分理论、技能和临床实践阶段针对性实施培训,并将小组导师制贯穿培训全程。一项系统评价显示[25],导师制对护士的科研生产力有积极影响,可提升科研写作和增加论文发表量。特别是在本研究临床实践阶段,导师组能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及时提供指导和解决学习难题,可有效增强护士开展科研与循证实践信心,避免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脱节,持续推动科研成果的产出。

4.3 培训反思与建议

本研究培训前后护士循证实践态度得分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与学员均为护理骨干,专业素养和职称、学历层次较高,已具备较强循证实践意识有关。也可能因循证实践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倾向不易改变,且不仅与接受培训有关,还受循证工作环境与支持程度影响[4,18]。同时培训后护士科研能力仍处中等水平,尚低于孙瑞敏等[15]的调查结果。循证实践知信行均分也低于阎玲等[26]的调查得分。这主要与本研究学员选自地级市三级甲等医院有关,其整体科研水平和资源仍与北京等地区有所差距。可见,提升护理科研与循证护理能力仍是未来地级市医院在职培训工作的重点。

5 结论

本研究基于ADDIE模型联合全程小组导师制的培训方案,有效提升临床护士的科研与循证能力,促进临床科研与循证护理实践成果的产出,取得较好成效。该培训模式对护士科研与循证实践能力培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结合地市级医院实际情况,本研究培训内容多为基础课程,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在研究结果的外推应用存在局限性。未来将进一步探索联合院校以及省级以上护理科研师资资源,开展高层次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为构建更完善的培训模式与能力考评机制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循证导师制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