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考
2021-03-29马倩倩彭莞云王志德谢正伟吴鹏孙业兴
马倩倩,彭莞云,王志德,谢正伟,吴鹏,孙业兴
(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达州 635000)
历经多年的发展,达州市水果产业已经成为了种植业中继粮油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是达州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达州市水果产业也呈现出了不少的问题和短板。为全面了解达州市水果产业生产现状,2019年6—12月,我们深入各县、市(区)水果生产基地进行了调研。对达州市的水果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以后水果产业发展的建议。
1 达州市水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水果生产情况
截至2019年,达州市水果种植面积已达到8.4万hm2,产量达90.5万t,产值31.9亿元。其中,两大主导水果柑橘3.49万hm2,产量36.8万t,产值9亿元;达州脆李1.67万hm2,产量11.1万t,产值5.1亿元。渠县水果种植面积达2.54万hm2,位列全市第一,宣汉县达2.35万hm2,紧跟其后(表1、表2)。
1.2 水果种类与品质情况
随着水果产业竞争力的日益增强,达州市水果生产开始从以前注重产量向注重品质发展,名、特、优、新、稀果品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柑橘类过去发展的多为单一的红橘和实生甜橙,现在则是宽皮柑橘和柚类以及一些良种橙类共同发展。果树良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1%,年产优质果品约28万t,占总产量的31%。目前达州市优质果品率仍然较低,柑橘优质果率约占33%,李优质果率约占20%。在水果种类结构上,柑橘与其他水果的面积比5∶7,产量比是3∶5[1]。
1.3 贮藏加工情况
据调查,达州市水果多以鲜销为主,全市水果鲜销量占总产量的95%左右,少数贮藏的也多以坑藏、窖藏、室内堆藏等简易贮藏方式为主,只有一小部分进行了洞藏、通风库贮藏以及冷库贮藏。而冷库贮藏保鲜在达州市还尚处于起步阶段。简易贮藏保鲜温湿度控制难度较大,贮藏时间不长,而且烂果率也高,品质也下降。
加工更是达州市水果产业的短板,目前全市仅有一家小型加工企业,即渠县华橙果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以生产中高端果酒为主,目前年仅加工鲜果5 000 t,仅占全市水果产量的1.1%[2]。
表1 各县区水果种植面积情况表
表2 全市水果种类情况构成情况表
1.4 专业合作社情况
截至2019年,全市先后成立了8家协会,479家新型经营主体,其中217家2 hm2以上的种植大户,以柑橘、达州脆李居多,其中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一个,即渠县三板柑橘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两个,即渠县宋岭村柑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竹县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充分,仅是在技术或销售等某个单一环节为社员提供服务,带动能力极为有限;更多的专业合作社只有牌子,没有班子,也没有开展任何服务,名存实亡。
1.5 品牌建设情况
品牌建设也是达州市水果产业的薄弱环节,至今全市水果都还没有一个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目前,全市共注册了水果商标8个,其中渠县1个,通川区2个,达川区2个,宣汉县1个,大竹县1个,万源县1个。但这几个商标使用率不高,使用范围狭小,加之缺乏宣传,根本就没有知名度,更谈不上市场竞争力。如渠县的 “宴神”牌、达川区的“达安”、“达脐”牌,在本地市场的知名度都不高,更不用说在达州市以外的市场了。
1.6 市场销售情况
达州市绝大部分鲜果都是零售,没有分级和包装以及整理等处理,大小不一,颜色不均,不能引起买家共鸣。水果销售半径小,形式多为自产自销、批发、零售、网上销售,主要的销售区域大部分是县区内,占54%左右,一部分则是成都、重庆等地,占38%左右,小部分销往贵州、上海、北京等省外城市,占8%左右。
2 水果产业存在问题
2.1 科技意识淡薄,重栽轻管现象突出
由于达州市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劳动力都是一些老年人,他们对于水果种植的科技知识接受能力弱, 重栽轻管,树势差、投产慢。据统计,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低产果园93个,面积达6 667 hm2,占全市水果总面积8.4%,这些低产果园种植水平低主要原因有缺乏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苗木质量不高、树龄老化、管理不当、品种退化、种植密度不合理等。
2.2 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由于达州市果树大多数处于零星分散状态,管理措施不到位,栽培技术规程普及率低,大多数水果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根本就没有发挥专合社应有的作用,果园社会化服务组织严重不足,这直接影响到达州市水果产业的标准化进程,致使达州市水果产业标准化程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2.3 缺乏知名品牌
达州市虽然注册了8个水果商标,但这几个商标在水果市场上都很难觅其踪迹,说明这几个商标注册之后都被束之高阁,根本没有用心用力打造,当然就形不成知名品牌了。
2.4 基础设施不健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由于果园道路、灌溉、农机具配套、防灾(晚霜冻害)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极弱(图1,图2)。
图1 郁闭老果园
图2 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果园
3 推进全市水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及思考
3.1 建立优良品种繁育基地
以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为依托,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合作,建立新优品种试验基地,筛选储备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适应达州自然条件的名特优新品种,为全市果树品种结构调整,推广优新特品种打下基础[3]。
3.2 推广普及科学栽培管理技术
大力推广科学修剪、疏花疏果、果实套袋、果园种植绿肥、生草覆盖、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优质生产实用技术,切实提高果园种植管理水平。加大果树栽培技术的创新研究,着力在轻简化栽培、绿色高效生产上重点研究,同时针对水果生产存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攻关研究,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标准化生产是转变水果发展方式,推进水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标准要求,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在全市创建一批标准化果园。通过标准果园的创建,示范带动提高果园集约化生产水平,加快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果园单产、果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全面提升水果综合生产和产业竞争能力[4]。
3.4 创建水果品牌
在“达州食荟”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下,创建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水果品牌,切实做好果品产业品牌的宣传、推介、扶持、保护工作。借助各类果品展览、展销、交易会等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加强对品牌的管理,统一规范果品包装,提升档次,树立和宣传达州果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