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严肃新闻
2021-03-29薛璇
本刊记者 薛璇|文
互联网和电子产品铺天盖地,在带来各种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横行于世的各类随手拍、直播和小视频。而凝聚了记者、编辑、校对、主编心血的严肃新闻被迫落入无人问津的角落,取而代之的是自媒体泛滥下涌现的快餐式、碎片化的泛娱乐化新闻。
我们不妨做一个比喻,严肃新闻好比家庭中餐:手工制作、慢工细活、口味轻淡、有益健康。而泛娱乐化新闻好比炸鸡汉堡:统一配送、批量生产、高油高脂、不益健康。
英国评论学家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提到,严肃文学要有四个特点:对人性的理解,对现代化的警觉,对目标的准确表达,有流畅的整体结构。这四点也适合严肃新闻的要求,严肃新闻是经过记者深入采访、思考、撰稿、校对、复审等多道流程形成的,里面浸透着对报道目标的理解、换位和解读,具有高质量和严谨性,能够通过文字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和活动,读者也能从字字斟酌的文字里挖掘更深层的意义。而上述这些恰恰是泛娱乐化新闻所没有的,泛娱乐化新闻具有较强的引流性、诱导性和非确定性,或是沽名钓誉,或是博人一笑,或是为利益代言。
仅以广告来说,严肃的新闻媒体在刊登广告时,严格按照《广告法》的各项要求,逐字审核,而泛娱乐化的网络媒体则是满嘴放炮、夸张吹捧,错误地诱导消费者。新华网曾以《直播带货“翻车”,“司机”岂能一走了之?》为题对此类现象进行了严肃的批评。
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慢慢抛弃了严肃新闻,转而奔向泛娱乐化的直播、小视频,不但点赞,还不负责任地转发分享。说来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泛娱乐化新闻从业人员以哗众取宠、炒作等手段挣得盆满钵溢,而坚持严肃新闻的媒体却不断被小众化、边缘化。
我们并不是所谓的墨守成规,我们并不反对新闻传播手段的变化与更新,相反,我们不断向网络媒体学习并带入,也开设了动态的视频号,但无论是什么样的传播手段,都是需要经过高度负责的新闻工作者团队逐字逐句、一帧一帧的审核,并以专业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最终推向社会受众。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正是因为它禁得住时间的挑剔和历史的淘洗。严肃新闻对现象的实事求是、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和对全局性的准确把握,都弥补了当代读者的信息缺口,需要读者带着足够的耐心和深刻的思考去阅读理解。“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不会是真理”,即便身处如今阅读便利化、信息丰富化、传播飞速化的时代,仍需要一批有担当、负责任、耐得住寂寞的新闻人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极强的道德素质、丰富的文化修养,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严肃新闻。